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2:学术卷
2914400000019

第19章 固原地区与丝绸之路(1)

韩溥

宁夏固原地区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也是战略要地。在我国多民族的开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丝绸之路”历代走向不尽相同,但一般可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由长安(今西安)至凉州(今甘肃武威);中段由凉州至安西(今吐鲁番);西段由安西向西至西域各国。东段由长安西行经秦都咸阳又分两支;北路经好畴(乾县)、漆县(彬县)、高平(固原)、兰州(靖远)至凉州;南路出渭水经雍县(凤翔)、天水、陇西郡、金城(兰州)亦至凉州①。由于战争割据等原因,花很长时期,特别是唐末至宋、元之后多走北路。固原地区就成为丝绸之路上东段北路的必经之地。

一、先秦

根据史籍及考古证明,至少在新石器晚期,固原地区各部族与中原在经济文化上就有密切的往来。周文王时,周室势力逐渐西移。文王派兵伐密须(古时小国名、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其行军路线经过彬县、泾川②,这条路,当时已通固原。

西周之际,固原地区称大(太)原,居住着猃狁戎狄部落。《诗经·小雅·六月》载:“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写的是周命尹吉甫北伐猃狁的戎车大军。《国语》载:“宣王料民(调查户口)于大原。”宣王出行,当是沿着一条车马大道而来。公元1981年,固原县中河乡孙家庄出土的西周奴隶主墓葬及车马坑,发掘了大量车马铜饰件,其中有车轴饰、车辔、车辖、銮铃及马镳(标)马衔、当卢等③,足以证明西周时期固原己有大车通过。

春秋战国时,固原一带为乌氏戎部落住地。乌氏故城在今瓦亭。《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乌氏,在弹筝峡口是也,”周赦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秦兼并义渠,修筑长城④,今固原、西吉、彭阳境内者约二百余里有遗迹。据专家考证,长城本身就是一条交通要道,担负着巡防和军用物资运输的任务。长城顶部宽度可容几匹马并行,即使是山区崎岖段落,士兵也可列队而过。长城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长城的修筑固原地区的交通面貌起了促进作用。

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开始。战国时成书的《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西游的故事。近代学者研究证实,当时的中西交通经过了固原。其走向是由长安出发,过秦汉时的长水(漳水)、历鈃(笄)山、泾水,经固原南部到武威,最后到达中亚的吉尔吉斯,完全与“丝绸之路”的传统路线相同。该书记述周穆王西行沿途赐赠各部落首领的物品主要是丝织品⑤。可见“丝绸之路”的开辟应在张骞通西域之前。

二、秦汉南北朝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下令全国修驰道。同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⑥。秦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宁县,辖宁夏全境。鸡头山,《括地志》说:“泾水出原州(固原)百泉县西南笄头山泾谷。”《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六盘山标为笄头山。《中国古今大辞典》说:“鸡头山,亦曰笄头山。”因此,秦始皇这次巡行,其路线是由咸阳向西北至宁县,再向西经他下令修筑的驰道和回中道,越固原南部的鸡头山到陇西郡。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强盛。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率领十四万骑兵,先到朝那(彭阳古城)、萧关(固原东南三十里),杀死北地都尉孙印,然后经彭阳(镇原县东南),派兵烧了回中宫,进入关中。文帝大发车骑将匈奴逐出⑦。匈奴十四万骑兵和汉朝的“车骑”,都经过固原~彭阳行进。这条在西周时的车马大道,虽经秦末战乱,但仍为中西通途。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在固原设安定郡,治所在高平(固原),辖中宁以南固原地区一带。汉武帝对这个位于与匈奴作战前沿的安定郡十分重视,曾六次去安定巡视。元鼎五年,汉武帝第一次出巡,西巡陇山,北出萧关,到达固原一带,猎于新秦中,随从“数万骑”。汉武帝看见宁夏、陕北的路上“千里无亭徼”,怒不可遏,下令杀了北地郡太守及其下属官员。“亭”,西汉时十里一亭,掌管治安、民事及过境旅客。“徼”,即军事要塞。经过这次诛杀,朝野震惊。“天下郡国皆豫治道桥,……而望以待幸”⑧,以免杀身之祸。这对全国交通道路建设有深远的影响。

元封四年(前107)冬十月,汉武帝下令修通了回中道,然后由回中道北出萧关,又向东北巡视到河北遒县(今涞水县北)才返回⑨。这条回中道,起于回中,北出萧关。

回中在何处?

《史记》应劭注曰:“回中在安定高中(固原)。”《资治通鉴》颜师古注曰:“回中在安定高平,有险阻,萧关在其北。”《括地志》载:“回中在原州平高县,有险阻,秦置宫于此。”《中国地名大辞典》载:“回中宫在固原县。”《甘肃通志》载:“回中应在甘肃泾川,当地有回中山。”民国《固原县志》载:“回中宫在今安国镇、蒿店间,有遗迹。”《宁夏文史资料》第七期载:“回中有二,一在陕西陇县西北,一在固原东南。”《宁夏交通史》载:回中在何处,古今有多种说法:1.在宁夏固原。2.在甘肃泾川,3.在陕西陇县。笔者认为回中道应在今泾川至固原的西(安)兰(州)公路上。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班彪为避难从长安去凉州,曾写了《北征赋》,记述经过的路线:“……朝发于长都(长安)兮,夕宿瓠谷之宫历云门(陕西泾阳境)……陵岗以登降息郇邠(旬邑、邠县)之邑……非天命之靡常,登赤须(水名,在今合水、宁县界)之长阪,入义渠(宁县西北)之旧城……释余马于彭城(镇原东南)兮……跻高平(固原)而周览,望山谷之嵯峨。”班彪走的是由关中经甘肃宁县,镇原至固原的道路。

东汉桓帝命段颖击先零羌,就是从汉彭阳直指高平(固原),大破先零羌于逢义山(今须弥山)。段颖率领骑兵五千、步兵万人。车三千辆⑩。可见是一条大车道。

这条大道,是茹河河谷的大路,与南面经过平凉、泾川后来得到发展的长安西域道,都是重要的干道。这条路由固原东行,经古城、彭阳县、沿茹水东下,再经镇原、汉彭阳向南转蒲河入陕。到了宋代,这条路的走向里程是:由镇戎军向东,五十里东山寨(古城),四十里彭阳城(今彭阳县),二十里平安寨(城阳),再三十里宋原州(镇原),全长一百四十里。这条古道,始于西周,直到隋、唐,使用千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到了唐代。经平凉、泾川之路发展为驿道,特别是金朝张中彦凿六盘山路,运木汴京,才废弃了这条道路。

前述固原至长安己有两条大车道相通,为丝路东段北道的一段。但固原往西有无大车道通凉州,缺乏文字记载,到了东汉初年,有关安定到凉州的记载却屡见不鲜。

东汉时期,由中原通往河西走廊的驿道及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线路经过高平城(固原),这座位于六盘山东侧的城市,地势险要,控扼交通。建筑规模宏伟,有天下第一城之称。建武八年(32)夏,汉光武帝刘秀征隗嚣。从雒阳出发,取道长安、漆县至高平第一县(固原)。为了配合刘秀的军事行动,河西太守窦融率步骑兵数万。辎重车五千余辆,浩浩荡荡来到高平第一城。与刘秀会师。当时隗嚣占有天水及六盘山以西到兰州的十六县,所以窦融不可能从兰州、静宁之路走,只能从景泰、靖远、海原到固原。这条车马大道可供五千余辆辎重车及数万人马通行,足见规模之大。

以上刘秀、窦融的行军路线相连接,就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走向。此前,隗嚣的大将高峻,拥兵万人,据高平第一城。刘秀派马援招降了高峻,“由是河西道开”。由中原经固原、河西远至西城的交通得以畅通,这是高峻的一大功劳,被刘秀拜为“通路将军”,封为关内侯。

北魏正光年间(公元520—528年),高平(固原)起义领袖万俟丑奴称帝,截获口厌哒国(阿富汗北部)使者沿此路朝贡北魏的狮子,所以称神兽元年。运送狮子要用笼子和车,由波斯到高平万余里,没有宽而畅的道路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