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2911700000052

第52章 文明篇 “孩子不懂礼貌是可以原谅的”(2)

小晖家里有了喜事,很多亲戚都来了。父母为了招待客人,摆了两大桌酒席,其中一桌是专门为小孩子们准备的。小晖才刚上小学,是家里的独生子,他不愿意和那些小弟弟、小妹妹坐在一个桌子上,他想和那些大人坐在一起,于是便去央求爸爸。爸爸对他说:“小晖,你还小呢,等你长了胡子以后,就可以跟大人坐在一块儿吃饭了。”但是妈妈听见了,见孩子很沮丧,就说:“哪来的那么多规矩,来小晖,跟妈妈一起坐。”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丰富而又悠久的文化传统。我们的饮食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根据饮食礼仪的要求,在吃饭的时候,入座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

告诉孩子,在吃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小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应该等长辈坐下以后,自己才可以入座;2.坐下以后,自己的姿势要端正,脚应该伸在自己的座位下,不要乱动,以免踩到别人的脚;3.自己的胳膊不要靠在桌子边上,也不要把手放在邻座的椅子背部;4.吃完饭后,要按先后顺序离开餐桌。

不制止孩子在宴会上的不文明举动

星期天,在小宝的死缠烂打之下,爸爸终于同意带他去参加一个宴会了。这种大型宴会小宝经历得不多,所以对那里的一切都感到很好奇。

他看到桌子上摆着一盒牙签,想也没想,就一下子把它们倒了出来,并在桌子上数了起来。爸爸正在和别人谈话,小宝拿着牙签玩,有位阿姨赶紧制止了他,并让他去洗手间洗一下手,准备吃饭。但是,小宝的爸爸却不以为然地说:“算了,随他吧,小孩子。”

不一会儿,小宝又从桌子上拿起了一条餐巾就在脸上擦了起来。周围的人看了都觉得很无奈。

在宴会中,家长要事先告诉孩子,餐巾是用来防止弄脏衣服的,也可以用它来擦嘴和手上的油渍。但是不能用整个餐巾来擦脸、擦鼻涕,更不能用餐巾去擦拭餐具。

等大家都坐下以后,才能使用餐巾。把餐巾摊开以后,可以放在双膝上面的大腿上,不要系在腰带上,也不要挂在领口上。吃完饭以后,要把餐巾叠好,不能揉成一团,也不要把它带走。

牙签是饭后剔牙用的,记住尽量不要当众剔牙,在剔牙的同时,最好用一只手掩住口部。不要用牙签来扎取食物。

如果你要带你的孩子参加宴会,那么就告诉他:

1.让他了解并记住那些相关餐具的使用方法;

2.当他不知道某一个餐具该怎样使用时,应该主动地去询问别人,不要自己盲目地去使用,以免弄出笑话来。

不提醒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做到温文尔雅

老师:“小晴,你吃饭的时候一定不够文雅,你看你脸上到现在还有残留的食物呢,而且我都知道你早晨吃的是什么了。”

小晴:“老师,那我早晨吃的是什么啊?”

老师:“你吃的是鸡蛋啊,看你的脸上还有残留的鸡蛋呢!”

小晴:“哈哈!老师您弄错了哦,那鸡蛋是我昨天晚上在家吃饭弄的。”

家长有必要抽时间告诉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要温文尔雅,要学会细嚼慢咽,这样不仅有利于消化,同时也是餐桌上基本的礼仪要求。

不要把食物大块地往嘴里填,更不能表现出一副狼吞虎咽的样子,这样会给人留下一种很不好的印象。

如果嘴里面还有食物的话,尽量不要和别人说话。吃饭时,不要发出很大的响声,例如喝汤、吃东西的时候嘴里不要咕噜咕噜响,也尽量不要让餐具发出太大的声响。

另外,吃饭的时候,不要咳嗽、打喷嚏或打哈欠,更不要用手去嘴里面乱抠。

在吃完饭以后,要特别注意一下自己的嘴角和脸上,检查一下看上面是不是有食物残渣。

吃饭时的动作不要太大,以免碰到和你相邻的人。

在给别人夹菜的时候,不要用自己的筷子,而应该使用公用的。

不要只是盯着自己喜欢的某一种或几种菜吃,更不能把自己喜欢的那些菜都夹到自己的盘子里。

认为家人之间可以省略掉问候语

小伦吃完早饭要去上学,却找不到红领巾,就问妈妈:“妈,我的红领巾哪儿去了?”妈妈很快就帮他找到了红领巾,小伦接过红领巾后,赶紧对妈妈说:“请您原谅我,妈妈!刚才是我不够礼貌,谢谢您帮我找到了红领巾!”

妈妈却不耐烦地说:“家人之间啰唆什么,你赶紧系上红领巾上学去就是了。”

小伦妈妈的做法是错误的,即使是家人之间,问候语也不能省略掉,比如告诉孩子,早上起床见到父母要说:“爸妈早!”晚上临睡前要说:“爸妈晚安!”离开家门要说:“再见!”回家首先要说:“我回来了!”

有时也可让孩子用礼仪行为表示问候,比如亲吻或拥抱一下父母,这样的问候效果会更好,也更能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礼貌用语不仅仅适用在公共场合,更应该常常用在家庭生活里。

“谢谢”、“请”、“对不起”、“请原谅”、“麻烦你”等,这些礼貌用语应该常常挂在孩子的嘴边。

不要认为家人为自己做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要及时地表示感谢。

忘了告诉孩子要谈吐优雅

交际文明在许多时候取决于语言文明,因为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调节人们的行为并激发美的情绪。语言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交际手段,也是内在文明的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标志。但是有的父母却很少告诉孩子什么是优雅的谈吐。

说话如同唱歌一样,甜润动听的嗓音使人在听觉上产生美感,再加上有趣的内容、优美的修辞、富有感情的语调,就更使人爱听了。说话与发声是门艺术,除讲究抑扬顿挫之外,还要求速度适中、强弱得宜、高低和谐、感情丰富及转折自然等。声音是付诸听觉的,要根据听者的距离远近,适当地控制自己的音量,过高了,刺耳;过低了,听不清楚,声音最好控制在对方听得见但又不觉嘈杂的限度内。

有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也不管跟多少人讲话,总是放开嗓门,哇啦哇啦地直嚷,这是一种不雅的习惯。也有的人故意装腔作势,控制嗓音,拖着长音说话,自以为很美,其实很不自然,这是种病态的声音,令人感到厌恶。千万别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告诉他讲话要用自己本来的嗓音,才能真实、亲切、柔和、顺耳。

人际交往是各自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体现,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以及交往诚意。

孩子“开过头玩笑”不纠正

有的孩子在与其他孩子,尤其是熟悉的伙伴、同学、朋友一起时,大家开开玩笑,互相取乐,不仅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创造出一个适合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至深的表现,是人生的一件快事。不过,凡事有利有弊,乐极生悲,适得其反,因开玩笑而使好伙伴、好朋友、好同学不欢而散的事是常有的,有的甚至因为几句玩笑话而伤了感情,从此断了交情。对于孩子爱开过头玩笑的毛病,有些家长视而不见,认为这并不是大事,其实是错误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让孩子不要与别人开玩笑,如果在相识的伙伴、同学、朋友面前连开玩笑的话都不能说,开玩笑的事也不能做,那么,人生在世,真是乏味极了。我们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应该让孩子懂得,怎样才能避免“玩笑开过头”而产生不良的影响。

开玩笑的3个原则应让孩子记住。

(1)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被开玩笑。开玩笑前,要先了解对方,是否能经得起你的玩笑才妥当。否则,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连自己也下不来台。

(2)开玩笑不等于恶作剧。有些人开玩笑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为动作,其目的是让对方尴尬、出洋相,这是极其错误的,也是不道德的,甚至会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3)开玩笑不伤人自尊心。尊重别人、适可而止,这是开玩笑必须的条件。孩子如果喜欢开玩笑,家长最好先叫他学会如何才能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开玩笑一定要看时机,当他人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幸和烦恼,情绪低落,需要人安慰和帮助时,你却打趣逗乐、开玩笑就不适宜了,这容易使人家误以为你是幸灾乐祸。当然,用玩笑赶走对方心中郁闷也是可以的,但要掌握火候。

不告诉孩子遇见外宾应注意的礼仪

全世界,无论在哪个国家,与哪个民族的人交往,彬彬有礼总是到处受人欢迎的。改革开放的深入,使我们与外国朋友的接触与合作越来越多了。但由于各个国家的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在很多方面差别很大。如果父母不告诉孩子与外国人交往的基本礼仪,不仅会使外宾不高兴,甚至会闹出笑话来。

那么,遇见外宾,应教育孩子注意什么呢?

(1)要注意恰当的称呼。对一些未知是否结婚的女子可称“小姐”“女士”。另外,外国人有一个习惯,都希望自己年轻,很忌讳“老”字。所以,见了上年纪的外国人,千万别叫“老先生”,只叫“先生”就可以了。

(2)要主动热情地问候致意。西方人日常使用的礼貌用语很多,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这些都是很平常、不离口的礼貌用语。告诉孩子,应按外国人的习惯与之打招呼和寒暄。

(3)如遇外宾和自己交谈,要表情自然,语气亲切和蔼,表达得体,善于聆听,切记不要手舞足蹈、吐沫横飞、拉拉扯扯。交谈时不应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应注视对方,以示专心等。

当然,还要注意尊重外宾的习俗和禁忌。如手势是用手做出的动作,各国意义不同、禁忌不同,应特别注意。例如,中国人用来表示“9”的手势,日本人则用来表示“偷窃”;表示“0”的手势,各个国家意义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此外,还有颜色、数字、食物、动物、鲜花等禁忌,都是必须牢记的。

如学校有外事接待活动,家长更应该提醒孩子,要注意仪表、卫生、举止和言谈。衣着要整齐、干净、大方;面部要清洁,头发必须整齐,指甲应修好等。这不仅能给外宾留下一个好印象,也是对客人尊重的表现。

未能及时教孩子向亲友祝贺

人们总会遇到种种振奋人心的喜事,如考取大学、新婚燕尔、增添儿孙、房屋乔迁、人生寿诞、新春志庆、店门开张、取得成就等,都会给人带来阵阵喜悦。同时,常常会因此而受到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的热情祝贺。

祝贺,并不仅仅是人们客套式的恭维,而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是人逢喜事的相互共勉。它是动力,能起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鼓舞作用。但是有些家长却未能及时告诉孩子向亲友祝贺,这是非常遗憾的。

家长要告诉孩子,祝贺既然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一种礼仪,当然也会有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采用哪种方式祝贺,要看哪种方式最适宜传递你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