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2911700000034

第34章 兴趣篇 拔苗助长,一心把孩子打造成明星(2)

有些父母为了能够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会用各种办法限制孩子参加他喜欢的活动,或是要求孩子只有达到一定的成绩后,才能参加这些活动。

如果父母没有找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真正原因,就主观地把它归结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上,简单地制止孩子参加,不仅达不到让孩子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的目的,反而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敌意,更加逆反、厌学。

其实,父母的制止根本无法使孩子远离他喜爱的活动,反而使孩子更加渴望脱离父母的管制,参与到其中。有些孩子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就用谎报学习成绩、编造理由、借口等方式来与父母“斗智斗勇”,这样会使孩子学会弄虚作假、撒谎骗人。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真正了解、甚至参与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中,对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在父母的支持、鼓励中,孩子的创造力、积极性会更好地得以发挥,自信心会更强。

不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

如果一个家庭有音乐环境,并不意味着这个家庭的孩子一定会成为音乐家,但如果这个家庭没有音乐环境,那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孩子不会成为音乐家。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来安排他的音乐活动,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特别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心理,有意放一些配乐故事,在听配乐故事的同时,有意识地把他的注意力导向音乐,然后再有目的地找些与配乐故事里相似的音乐让孩子听。这些似曾相识的音乐能够引发孩子对故事的联想,易于让孩子接受。给孩子放一些童话音乐,如《龟兔赛跑》、《动物狂欢节》等作品,在听的过程中,同孩子一起编故事,这对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会产生一定效果。

还有,家长可以有选择地购买一些儿童歌曲磁带,有时放给孩子听,有时和孩子一起唱。在教孩子唱歌时,家长要选内容好、有教育作用的,而且好听易唱的。孩子最好经常和家长一起唱歌,如在幼儿园经常唱一些小手、小脚、小猫、小兔、小山羊等内容的歌曲;到了小学一年级,要经常唱一些游戏性较强、有情节或培养孩子关心别人的歌曲,如《小鸭和小鸡》、《大公鸡》、《我的好妈妈》,还唱一些教育孩子要诚实、爱护树木、文明礼貌等品德的歌曲,如《让座》、《好孩子要诚实》、《小树苗》、《对不起,没关系》等。这些歌曲不仅内容有积极教育意义,而且曲调好听、主动,音域不宽,节奏不难,适合孩子唱。

在唱的同时教孩子一些优美的表演动作,不仅有利于帮助孩子理解歌曲内容,而且能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音乐对孩子的魅力是无穷的,不仅陶冶了孩子的情操,也丰富了孩子的课余文化生活。

动不动就说孩子天生不是画画的料

父母对孩子的作品,应以赞美和欣赏为主,不要因为孩子画面比例失调,颜色搭配不当,或者线条不流畅就责备孩子,动不动就说孩子天生不是画画的料,不应该以学业为重来刺伤孩子的自尊,降低孩子的积极性。为人父母要懂得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孩子绘画时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孩子挖掘潜能,更好地成长、成才。

在引导孩子学习美术的时候,父母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孩子完成的每一件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激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和自信心。

孩子画完一幅画,或者做完一件手工制作之后,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欣赏作品并提问,引导孩子对作品进行讲解,让孩子讲解作品,可以补充画面不完善、不连贯的内容,使作品充分反映他的主题思想;可以引申画面内容,锻炼和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使父母了解孩子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水平,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愿望,为制订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做好准备。

绘画,是否对所有孩子的心智培养都具有普遍作用?绘画仅仅是一门技艺,还是也是儿童早期教育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争论和教育实验,这个问题已基本得到了答案,绘画,的确是智力教育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而且,由于绘画几乎完全是由自己完成的,因此也是一个快乐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拿孩子的特长当自己炫耀的资本

晚饭后,菲菲妈朝屋里叫:“菲菲,来给张阿姨和肖阿姨弹几首曲子吧。”菲菲从房间里出来,和两位阿姨打了个招呼,然后走到妈妈身边小声说:“干吗一来人就要让我弹琴?拿我臭显摆呀!再说,我的作业还没做完,我能不能先不弹?”菲菲妈瞪了菲菲一眼,低声却坚决地说:“什么叫显摆?让你弹几首就弹几首,能耽误你多长时间?我们为你学琴花了多少工夫,怎么听你弹几首曲子就这么难,每次都这么不愿意。”

有些父母把孩子的特长拿来在同事、亲朋面前炫耀,并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配合,而从不顾及孩子是否愿意这样做。孩子会认为,父母让自己学这学那的目的,并非像他们说的那样单纯,而只是为了自己争面子,把自己当作一种炫耀、显摆他们成绩、“战果”的资本,觉得自己的尊严被父母出卖了、利用了。为此,孩子会越发地抵触学习某种特长,并可能由此扩展到所有的学习上去,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淡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真正把学习的愿望、成就感还给孩子,而不是父母显示自己成绩的资本。鼓励他表现自己,是为了让孩子有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但不要强迫他。

把孩子的兴趣与学习隔离开来

兴趣是一个火苗,这个火苗是大是小,是熄灭了,还是火势更旺,你清楚吗?

有些家长,长期强制性地要求孩子进行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以及频繁地不满与批评,所有这些使孩子的好奇感与学习热情一点点被侵蚀。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学习要有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讲,家长在讲,许多书本也在讲,但是,真正领会这一点、运用这一点的家长并不是很多。

当您指责孩子、埋怨孩子、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您只是想要一个结果。这时的您是一位粗暴的家长,因为您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兴趣是什么样的。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自发状态下,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积极的表现,是老师和家长都希望看到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对学习压力有相当强的承受能力,甚至一点都不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而且学习效果好、记忆力也相对加强。从长远来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十分有利。

中国的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兴趣可以帮助孩子大量节省学习时间,大幅提高学习效率,让孩子用更少的时间,换来更好的名次和更多成功的机会。

打压孩子的兴趣爱好

龙龙的爸爸妈妈很生气,觉得别人家的孩子要么喜欢看书,要么画画、音乐,哪怕是喜欢电脑游戏、喜欢踢球,怎么自己的孩子偏偏喜欢上了做饭?于是,爸爸妈妈建立起统一战线。为抑制龙龙这个“不良嗜好”,还是每天把他送到奶奶或姥姥家,就算再麻烦也在所不惜,把家里的菜谱没收,严令禁止龙龙再进厨房。并开始反反复复地向龙龙灌输,做厨师没有前途、没有地位,即使当个高级厨师也是伺候人的,多没出息!你只有好好读书,以后上大学,才有好前途。

有些父母往往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不同的职业、人群划分为三六九等,并把这种观念灌输给孩子。并且在孩子兴趣、爱好的选择上有较强的功利心,对一些与孩子考试、升学有关的,或是感觉上高雅的,就积极支持、鼓励,甚至是逼迫孩子去学。而对于一些孩子真正喜欢,却不符合父母标准的就制止、否定。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干预和对某些职业的否定性描述,会使孩子对自己的爱好产生片面的认识,变得没有自信。

如果父母制止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孩子不是出于真正的喜欢,兴趣和爱好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而过分抑制孩子,会使孩子渐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变得空虚、无聊,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

将特长与升学挂钩

暑假里,明朗不满地说:“人家考完试都能去玩,就我不能。”爸爸说:“别老想着休息,你学长号是优势,得做到万无一失,才能比过别人上重点。知道吗?”明朗嘟囔着:“就知道升学、升学!我学长号是因为喜欢,又不是为了升学加分。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不学。”爸爸训斥道:“喜欢不喜欢我不管,反正你得练,准备特长考试、准备考级,不能前功尽弃。”

孩子的特长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爱好,给孩子带来美美妙、喜悦的感觉。但父母在现实和功利心理的驱使下,用能否对升学有利、能否考过几级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效果,使孩子的学习失去了乐趣,而成为一种实现父母意愿的工具。孩子会因此而逆反,甚至不再愿意学习。

父母不要过于注重孩子特长学习的结果和可以带来的利益,只要孩子有兴趣,能从中得到快乐、享受艺术的熏陶就足够了。这样,父母和孩子都轻松,孩子的学习效果反而更好。

用孩子的兴趣追逐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