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2911700000033

第33章 兴趣篇 拔苗助长,一心把孩子打造成明星(1)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

从孩子出生起,孩子获得各种知识,掌握各种技能,靠的就是好奇、兴趣和随之而来的求知欲。做父母的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时,会无比地自觉、专注、乐于尝试、不怕困难和挫折。而且,在发展这种兴趣爱好时,孩子是享受的、充满自信的。

所以,父母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不要因为升学、功利、炫耀等目的,而左右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能把兴趣爱好当作和孩子讲条件、做交易的筹码。

对孩子“拔苗助长”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孩子无疑传承了上一代人的希望,孩子一出生便让父母注入了太多的期望。中国式家庭里出生的孩子,许多都活得特别累。他们从早期幼儿教育开始,便背负上太多的兴趣班、辅导班,需要练就太多的琴、棋、书、画基础。这种全面撒网式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拔苗助长”,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以及健康的智力开发。

更不幸的是,有的父母并非教育行家,教的知识似是而非,教学效果不好便发脾气,使得孩子还没进校门,就视学习为畏途。

记住,你的孩子是一个人,帮助他拥有健全的人格以及日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改造能力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在你正在“拔苗助长”或者正要“拔苗助长”之时,建议你先给孩子一个客观的评估,并按着孩子先天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用心过于良苦

一位父母看见自己的同事给她女儿买了一架钢琴,这位同事还向她介绍孩子学钢琴,如何能陶冶情操,发展智力。还说文艺上有一技之长,可以参加学校里的艺术班、特长班,将来可以免试进重点高中,进重点大学。这位父母听了同事的一席话,心也动了,于是,把自己积攒2年的钱拿去买了架钢琴。

钱花了,钢琴到家了,可是让儿子学琴,他却不愿干。儿子活泼好动,在钢琴旁边坐不住,学的时候10个指头不听使唤。妈妈为他报名参加钢琴训练班,可他不去,怎么说他也不去,没办法,只好妈妈自己去,就这样钢琴在家里放了半年,钢琴面上以及妈妈的心里都落了一层灰。

这位父母说她这样用心良苦却得不到孩子的响应,真是好心不得好报,现在的孩子真没法儿管。

你要想好心得到好报,首先必须了解孩子的兴趣,孩子的爱好。然后,尽力满足他的兴趣、他的爱好,正确地引导他,这样你的用心才不会白费,他才会有出息。

一相情愿地让孩子进特长班学习

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并无考虑,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相情愿。

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所以,家长给孩子报特长班时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同时给孩子多安排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玩好休息好,轻松快乐地度过暑假。

孩子的兴趣和意愿是关键。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很多家长在报班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孩子的兴趣,往往会适得其反。孩子觉得自己刚离开一个学校就又进入另一个学校,学习起来也会变得浮躁,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和厌倦心理。

贪多求全,盲目跟风

随着暑假的来临,各种培训班再度火暴起来。少年宫以及各个培训点前来为孩子报名参加暑期培训的家长络绎不绝,报名点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暑期培训热潮席卷而来。

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很多家长都希望利用假期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没有人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培训班报名的队伍中,有的还同时参加了多个培训班。更有多位孩子父母给孩子报了3个班,弹琴、语文、数学班,每天都有不同的安排。“给孩子报了下学年有关的计算机语言班,还有他一直就感兴趣的画画班,准备再给他报几个文化课辅导班。”一个孩子父母说。

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培训班,家长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家长不要刻意安排,要让孩子自主学习。给孩子选择兴趣班,应坚持适量原则,贪多求全、盲目跟风的做法不可取。

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琴的家长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学画的家长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心算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学跳舞的家长只注重孩子是否学会了跳支完整的舞……

只看重结果,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教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他们多个器官、多种感觉,培养多方面能力。比如,学习弹琴,手眼耳的协调非常重要,耐性、毅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决定着他是否能学习下来,而经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悦。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家长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再有,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功可能只是学习中的一个小节,比如跳舞,一个舞步可能要练好长时间,给父母的感觉是孩子几次课什么正经的也没学,但实际上,基本功的训练是为孩子能完整跳下整个舞蹈而打下良好基础。基本功如果不扎实,学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学不下去了。

我们并不反对智能开发,更不反对孩子博学多才,但是,我们要以孩子内心的和谐为前提。对于幼儿,我们不应该有特别刻意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而是要对孩子自然的兴趣和自发的表现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注。当我们不去刻意追求的时候,结果往往是意外的收获。

贸然打断孩子的兴趣活动

在艺术创作上具有天赋的儿童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注意力十分集中,能够完全投入于他们手头上的事。如果他们全身心集中于自己的活动而不能回应或遵从父母作出的指示,通常就会引起他们与爸爸妈妈的不和谐。

比如说他们正在看书,沉迷于书中忘记了周围的世界,对所有的打扰都充耳不闻。如果父母要叫她去做什么事,他可能书还在手中,却不见有半点动静。但父母一定要记住,孩子天生就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种注意力能够帮助他理解他所阅读的任何东西。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顺孩子的特点而行,而不是悖逆孩子的个性特征。

作为父母应该注意的是:

(1)不要贸然打断孩子的活动,即便是在孩子非常年幼的时候也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会阻碍孩子的思考。当你的孩子用积木搭建一座尽可能高的塔时,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十分伟大的工程,也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工作,需要孩子集中全部的精力。

(2)如果有事情需要孩子离开,首先让孩子完成这项工作,或者说一直等到玩具塔不可避免地倒塌之后再带孩子去做别的事情。

(3)多给孩子一点时间,以便让孩子能继续工作或是继续玩耍,而不担心被别人打扰。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读一则故事,请先告诉孩子还剩下多少时间,以便让他加快阅读速度。

作为父母,在对孩子作出一项指令或是发出一项命令之前,请先设法让孩子的注意力舒缓下来。给孩子几秒钟时间,先让他从自己全神贯注的事情上转移开,然后再让孩子注意父母的要求。

忽视孩子的兴趣点

兴趣对一个人的人生成功是极为重要的,许多伟大的人才都是在童年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气质与天赋,也许这些表现并不都容于当时的正规教育,但只要做父母的能够认真思考,仔细观察,说不定就能将孩子引上一条光明的大道。

有些父母一心只想让自己的孩子考大学,过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对另外一些孩子天性所表露出来的东西有意无意地加以泯灭,认为这会使孩子不务正业。其实不是这样,爱玩、调皮是一切孩子的天性,有时,往往在玩的花样之中就孕育了孩子许多的潜质。

儿女的聪明与成就并不一定都表现在优异的学习成绩上,更多的东西是在儿童天性之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并且,学校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而非儿童自发地、有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所以,有许多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不理想,对此,就要求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必须体察孩子的需要,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使其充满活力地成长。

指责孩子的一些“没有用”的兴趣

许多父母虽然对孩子有强烈的教育和培养的愿望,但常常会指责孩子的一些“没有用”的兴趣。父母们会按照社会或学校既定的模式去设计孩子的未来,并企图把孩子的兴趣与这些模式联系起来,把一些“有用”的兴趣保留,一些“没用”的删除掉。而实际上,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很难用“有用”或“没用”去区别他们的兴趣。应该说,每一种兴趣对孩子求知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明智的父母总能利用这些兴趣把孩子引向各类知识的殿堂,并培养出孩子良好的求知习惯。

每一个孩子都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兴趣,每一种兴趣都会对孩子的某种潜能开发有益;没有笨的孩子,只有方法不恰当的父母或老师。但是大多数父母和老师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他们毕竟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如何让孩子的兴趣对位,如何利用孩子的兴趣有系统地诱导、深入,对许多父母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关于利用孩子的兴趣,通过诱导的方式来开启和培养孩子的智力,希望父母接受这些建议:

(1)当孩子对某件事物表现出兴趣时,不简单地因为自己认为“没用”而指责、否定他。

(2)利用这种兴趣可能给他带来的快乐专注,从而获得与这一兴趣相关的知识。

(3)诱导孩子通过自己查阅和请教别人的方式来获得知识。

(4)记录是使知识存留下来,并训练使用文字、图画、书籍的好办法。

(5)对于还不具备文字记录能力的孩子,父母也要给他准备一个笔记本,把题目写下来,让他口述。

(6)尽量不使用“任务”、“作业”这类词,而代之以有趣的开头。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古老的谚语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也不会过时。

过多地干涉孩子的兴趣

如果父母过多干涉孩子的兴趣,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危害。

遗憾的是,有的父母仍然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多不愿承认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有独特的兴趣与爱好。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个父母强迫坐不住的孩子弹琴,以致孩子只得砸断自己的手指以示反抗。像这样不顾孩子的抗议,父母像催命一样催促着孩子去学自己不喜欢学的东西,都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的表现,其后果可想而知。

父母对于孩子的兴趣过于干涉,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一是父母对孩子兴趣的过分干涉会使孩子对自己的爱好产生片面的认识,认为自己没有眼光、没有本事,从而否定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变得没有自信。

二是父母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听孩子的解释,不从孩子爱好出发去了解孩子真正喜欢和感兴趣的,这样做既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还会使孩子觉得父母不能理解、尊重他,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就会学得更轻松、更快乐。他们也非常愿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不知疲倦。如果不去考虑孩子的爱好兴趣,而是强加给孩子父母认为应该学的东西,会使孩子失去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容易使孩子产生厌烦心理。

三是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兴趣,强加给他们一些学习任务,就会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有些孩子本来对音乐不感兴趣,被家长“逼迫”着每天练琴,结果琴技总是没有提高,于是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开始斥责甚至打骂孩子,用“你怎么这么笨”等词语责骂刺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开始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则变得自卑并产生自闭倾向。

父母应该从小发现、鼓励和培养孩子的一种或几种爱好。这样会使孩子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和期待,对人的一生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在孩子选择兴趣爱好时,固然需要父母的引导,但绝不可以代替孩子。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路线走

某大学校园开放日,两名高二学生家长提前一年来为子女“探路”。

市民余先生的女儿目前在某外国语学校读高二。他想为女儿提前搜集相关信息,又怕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于是一大早独自来到咨询会现场。他说,先了解一下高校招生情况,对女儿规划发展方向也有好处,还能在这里与应届考生家长进行交流,“取取经”。

张先生的儿子是高二理科生。他向清华大学招生工作人员详细咨询了保送生政策。他说,儿子成绩一直很优异,前不久试做今年高考试题,大致估算能考635分,目标一直是“非清华不进”。

从历年招生咨询会来看,多数家长都承担了孩子填报志愿的前期工作,现在一些高二考生的家长也提前来为孩子“投石问路”。父母的意见固然是重要参考,但不能为孩子包办一切,毕竟未来发展方向得靠学生自己规划与把握。

不知道利用课外时间发掘孩子兴趣

宝宝入园后,大多数父母都会给孩子报这个那个的兴趣班,希望借此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素养。确实,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学些东西有好处,但望子成龙的心态有时又让父母不免走入另一个误区。

有些家长忽视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才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视而不见。

其实,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利用水、阳光就能做些科学小试验,比如用镜子聚太阳光,点燃一根火柴,在水中放上铁和塑料,观察水的浮力,这些一样是学习。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观察天气的变化、溪流的走向,认识各种动物、植物,这又是一堂多么生动有趣的自然课呀!

重视孩子的教育,无疑是最值得的投资,但不能一味地投资却忽视孩子的感受。既然是兴趣班,就一定要从兴趣出发,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能自主学习,快乐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成绩不好就封杀孩子的爱好

当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希望时,父母就会把问题归结在孩子的兴趣、爱好上,认为因为在兴趣、爱好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才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