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你一生的清华演讲(大全集)
2909500000093

第93章 《冰点》专版主编清华演讲(3)

答:简单地说,想当名记者的人都是好事之徒。没事就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唯恐天下不乱,希望每天都有事发生的人就适合做记者;希望静的人,就不用做记者了。打破沙锅问到底是名记者的一大素质。美国人有个信条,你母亲说她爱你,你也得加以核实。任何获得的事实,获得的信息,都要经过证实,没有天然可靠的事实。你妈妈说“I love you”,真的假的?这才是名记者的素质,对任何事都保持好奇。卢跃刚最近有个大动作,出了一本关于新东方的书。所有的人,所有新东方的董事都到卢跃刚面前痛哭流涕,一些在他们内部也不会谈的事,他们也对卢跃刚说了,等书稿出来的时候,他们大吃了一惊,说:“这我可没让你写出来。”卢跃刚则说:“我从一开始就告诉你们,我首先是个记者。”介绍一本书——《光荣与梦想》,新闻记者写史的经典作品,读起来真是一种享受,非常漂亮。大家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些西方重要的新闻作品,看人家人物是怎么写的,肖像又是怎么写的。《光荣与梦想》,那是一本名记者写的书,作者全部运用报纸资料写这本书,但是读起来非常舒服,漂亮,人家的文笔就是漂亮,多姿多彩。该书在描写杜鲁门当上总统,兴冲冲地走上白宫的台阶的时候,写道,“哈里跳上台阶,两只睾丸撞得叮当乱响”,描写的就是传神,好的文笔就是出人意料。《外国新闻作品选》有一篇文章用800字写了一个交往20年的人。看一下《时代周刊》的作品,这些都值得大家好好去研究一下。

问:你对清华大学的学生有什么期待和要求?

答:你们是清华新闻系的第一代产品,以后报社要不要清华的人就要看你们的表现了。我希望你们不要辱没了清华的名声。我希望你们4年里至少要读200本书,因为大学是你们最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的阶段,以后你们很少会有时间来看书了。我在被闲置的5年时间里看了好多书,每天看8小时,一动不动,现在也很少有时间来看书了。另外,你们要多读一些新闻史。我告诫大家,能够成为一个好的记者,第一条标准就是有强烈的职业归属感。这非常重要。如果你产生不了这种感觉,你最好不要干这行。知道彼得·僧是谁吗?知道第一次判言论自由胜利的时候波士顿港口汽笛齐鸣吗?你要不知道这些新闻史上的重要场景,你怎么会有归属感?读过潘恩的小册子吗?什么叫归属感,就是这样来的。

你要通过历史上每一次新闻的进步而产生对它的规则的认同感。你会知道新闻界历史上是经过这么多的苦难、迷茫与错误才达到今天的这样一种境界,你深深地认同今天的这些规则,你才值得去干新闻。你会说,我属于社会的某个共同体,我们遵循共同的职业准则。我建议大家看最近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新闻史》,大约800页。为什么让大家看美国的东西?因为美国的新闻事业是在最原生的情况下达到今天的这样一种境界。中国的经验不值一提,中国的经验就是如何和当权者玩空手道,打擦边球,这使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技术、精力、智力全用到上面去了。美国就不一样,在纯市场的情况下,在任何政府干预都没有的情况下,自行形成了行业规则这样一种漫长的过程,曾有非常丑陋的阶段,黄色小报阶段,编造新闻、胡说八道、肮脏咒骂,美国新闻史上所有这些都出现过,还有假造新闻、煽动战争。麦卡锡时代,那是麦卡锡造成的?那是新闻界把它弄成这样的,他放个屁也放大成头版头条,然后才有了麦卡锡主义。但是美国新闻界不断地在反省这些,联系到最近的李文和的报道,《纽约时报》是以社论形式检讨。发社论检讨失误,中国哪个报纸能做到这样?因此,美国新闻史要好好地看,为什么,那里头涉及一些经典的关系到全局的东西,许多案子往往都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由大法官来判,现在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关于公众人物的概念,从哪个案件来的,大法官的判词是什么,这些你们学新闻的要倒背如流,你们才有价值观,才有这个行当的价值体系。如果你们把新闻当作一个饭碗,你可以随便,但是仅仅把新闻当饭碗的时代快过去了。本报就有著名记者,被取消了任何技术职务,就是因为工作没有完成,就这样,你就屁也不是了。你不要以为你是高级记者,完成任务是基本功,没有完成就什么也没有。这就是报业竞争到了成熟阶段的标志,连《中国青年报》这样高度机关化的报纸也得这么干。你要是没有在头脑中形成了这个行业的价值体系,你4年大学就白读了。我建议大家,《美国新闻史》这本书一定要读。

同学们,在学校期间,要对这个行当的最高境界有所了解。大家知道,新闻界有些基本的准则,客观、全面、平衡、清晰和人情味等等,所有这些概念意味着什么,在你的脑子里一定要有位置。现在的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到了新闻机构不知道什么叫好新闻,我特别奇怪,这是新闻教育的失误。因此,我希望你们在校期间对新闻作品的这些最高境界,脑子里要有明晰的标准。什么叫做平衡?这条消息我怎么写它就平衡了;什么叫做客观报道,打个比方,某某某愤怒地说,客观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他愤怒?我们可以这样说,他挥动着拳头说,他扭曲着脸说,都可以。什么叫写全了?一定要写和当事人有关的另一方的意见才叫全了。这还用编辑告诉你?结果你大学毕业了不知道什么叫全了。

我建议大家多读传记,新闻行业从本质上说就是记录个人与时代的行业;而传记恰好就是这样一种作品,所有的传记写的都是人与时代。你们一定要看大手笔。那种传记读起来是一种享受。《马背上的水手》有人看过吗?《一个政治家的肖像》看过吗?不用一句引语,纯粹性地从头到尾把一个人的生平叙述下来,你能想象有这种作品吗?高手就能做到这样,一句引语也没有,却让你离不开这本书。前些年有本书,叫《费尔玛定理》,这是一个纯数学、纯理论问题,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像看武侠一样入迷。我从不在上班时间看书,但这次实在是无法割舍,上班时间偷偷地看。看完后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是谁写的,一看,作者原来是物理学博士,他能把一个纯数学的证明过程写成武侠小说,你就非常好奇,你就觉得在职业上碰到了高手。

《大画家传》看过没有?你脑子要非常熟悉什么叫细节的运用。《大画家传》第一个故事是:教皇派一个使者请一位大画家来教堂作画。使者到了这个画家的住处,只发现一个人蓬头垢面,躺在一堆牛粪中,疯疯癫癫的。使者问他是不是那个人,他说是,使者对他说,教皇请你去作画,他大笑一声,说,“我哪会作画”,接着就拿起树枝在使者拿来的纸上随便画了一下。使者回去后,对教皇说你找错人了,接着就把那张纸递给教皇看,教皇一看,马上派人去请这位画家,“他随手一画就像圆规一样,功力就在这儿。”写第一个画家就用了这么一个细节。但是给人的印象就非常深刻。因此细节的运用,就非常重要。比如《爱迪生传》,这样一个科学家,看到最后一页,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是我会怎样结尾;你会想,前面的你看过,他说的故事你也知道,你会怎么来结束这个故事呢?你琢磨差不多了,翻开书一看,你又傻眼了,还是人家高明。你知道人家是怎么结尾的吗?某年某月某日,纽约一片辉煌,洛杉矶灯火通明,然后突然断电,全美国一片漆黑,人们跌入了地狱的深渊,一分钟后,又开始光明大放,美国人想出这样的方式来纪念爱迪生,没有爱迪生美国会怎样?这种传记作品好的开头和结尾就值得学习,我想如果你们在学校认同了这个行当的价值体系,并对这个行当的好作品的标准有非常清楚的认识,然后读了几百本书,你就可以不怕到任何一家新闻单位去。我估计你们现在还没有新闻写作训练,4年期间,至少一周一篇。别的不说,就让你给每一个同学写1 500字的人物肖像,每一个写出来就和别人不一样。要找到写人物的感觉,肖像描写,意识、故事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这都是你在学校要学习的基本功。最怕的就是你写的人物都一样,认不出来,那你就完了。不写作你怎么能找到写作的感觉,美国的新闻教育就要求学生就某个人,某个事件写时评,一天一篇,必须当日交稿。要当记者就得这样,你要是不作这样的训练,以后你到了报社你就一钱不值。现在报社最头疼的就是,每届新进来的大学生报社都要重新培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纽约时报》怎么会要大学生呢?真正的大报不会要大学生。他们都有猎头,都有人事部盯着,日报、周报有谁冒出来了。这家伙得了普利策奖,《纽约时报》来人了,年薪8万,去不去?因此,聚集在大报工作的都是第一流的新闻工作者,保证了这些大报的品质。有些大学的大学生已经臭了,不会再要他们了。清华大学是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丽的图画。你们没有传统,最可怕的就是新闻教育的传统,腐朽、可怕。要学习实际操作的本领,不要写玄而又玄的论文,那一文不值。你毕业出来1 000字以内的任何文体都熟练掌握,任何报纸都会说你牛。特写、消息、新闻评论,只要是1 000字,倚马可待。4年我还练不成?练成了。1 000字,我还练不成?练成了。

你们现在的老师是李希光,应该说他教给你们正确的东西,基本上是全套西方的新闻业价值体系,他就认同这个体系,因此我就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写《妖魔化》这本书。李希光他有个优势,就是他干过新闻,可以传授给你们很多的经验。最可怕的就是没干过新闻的来教你们怎么做新闻。

问: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有什么关系,如何把握这种关系?

答:这种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木桶理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相比只是其中的一块木板,专业技能再高,其他板低,没用。综合素养一定要高,专业技能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综合素养一定要靠积累。说话结结巴巴的人怎么能做记者?一个人不会交流,一见人就脸红,你当什么记者啊!遇到人多根本不敢提问,你当什么记者?记者这个行当不是知识构成的,是能力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一个陌生人,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采访。有些人非常容易做到;有些人去了10次也不行,就是不能让人信任,缺乏这种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记者要有上天入地的能力,今天你在采访国家领导人,明天你就在采访农民,你要跟两个阶层的人都能对话,这才是真正的记者。因此,交往沟通能力非常重要。比如,问一个问题,被采访的回答不上来,有的记者就会说,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听不懂,你想这样交往能好吗?有的记者就会说,对不起,我换种说法,你看这样行不行。这就显示出了差距,差距啊。

问:如果有来生,你愿意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为什么?

答: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不回答,大家都没有来生,还要问为什么。——还是回答一下吧。我愿意在新闻自由的环境下从事新闻。还有一点时间,有没有愿意直接交流的。

问:李老师,你说要在新闻自由的环境下从事新闻,那您认为现在中国有新闻自由吗?

答:当然没有,这还用说。一有风吹草动就口头警告,黄牌警告,吊销报纸,撤销总编辑。一帮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叫做审读组,天天盯着每一条新闻,然后说这个错了那个错了,谁受得了。

问:您在谈话中指出要多读新闻史方面的书,你是如何看待新闻理论方面的学习的?

答:新闻史比新闻理论重要。你读了那么多的理论,还是不会写一条300字的新闻,那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