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做人真经
2894100000031

第31章 和谐中体现完美

孔子赞美韶乐,赞美舜,就是赞美快乐而平和的人生,而不是去打打杀杀。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韶”是韶乐,舜的音乐。“武”是武乐,周武王的音乐。孔子这话是说:的韶乐尽善尽美,周武王的武乐很美,但不善,所以还不能算尽善尽美。

孔子为什么说周武王的武乐很美,但不善,因此不能算尽善尽美?

因为周武王的武乐带有杀气。

武王伐纣,以暴易暴,因此其武乐必然带有杀气。有杀气的音乐让人震惊震奋,也是好音乐,但失于温柔敦厚之旨,所以不能算尽善尽美。

舜乐则不然,大舜之治天下也,无为而治。孔子说: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无为而治的人是谁呀?就是舜嘛。舜有什么可治的呢?没什么可治。他只治心,让自己恭谦处静,这样就可以当好天下的王了。

舜以无为治天下,不搞事,见时机差不多了就把天下让给禹,为人十分平和,毫无杀气,所以舜的音乐是纯粹的音乐,孔子为之向往,小心翼翼称它为“尽善尽美”。

舜的韶乐非常和气,毫无杀气,这样就会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高妙境界。《尚书·益稷》说:

“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箫韶”就是韶乐。“九成”就是演奏了九叠九遍。“凤皇”就是凤凰。“来仪”就是来行礼。全句为:

舜把韶乐演奏了九遍,看见很多凤凰从天上飞过来向他行礼。

我们撇开舜能感化神鸟这个大的方面不管,凤凰听了韶乐就飞过来,至少说明了这种音乐非常和气,凤凰才会不害怕,才会飞过来。

舜的韶乐没有杀气,所以能把凤凰招来,孔子才会赞美它“尽善尽美”。

武王的武乐尽是杀气,可以鼓动人们去杀人,好听是好听,但太可怕了,因此孔子批评它“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借音乐说人,讲的是人不能带杀气,否则就难有大的成就。

舜让天下人美乐,武王让天下人疯狂,舜的境界高于武王。

舜为人快乐,与凤凰为舞,是个“活圣人”。

武王为人沉重,时时刻刻想报仇,时时刻刻想把纣王搞下台,虽然励精图治,但只是一台进攻的机器,是个“活死人”。

我们要做“活圣人”,不要做“活死人”。

“活圣人”的活是快活的活,“活死人”的活是活够了的活。

孔子赞美韶乐,赞美舜,就是赞美快乐而平和的人生,而不是去打打杀杀。

有人曾问亚里士多德:“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差别在哪里?”

亚里士多德告诉他:“这就如同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之间的差别。”

亚里士多德在此也就是说,活人受过教育,而死人没有。什么教育?爱的教育,快乐的教育。

一个真正的活人肯定懂得怎样让自己活起来,动起来,高兴起来。“活”不仅是活着,还必须是快活才行。

《水浒》里的英雄喝了几碗酒,大呼“快活”。但他们还不是真正的快活,因为他们都是些杀人的人,杀人让他们痛快,但不能让他们真正的快活。他们心中有仇,有死结,他们能爱自己人,不能爱全人类,这就狭隘了,而快乐不可能由狭隘产生。

《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吃了几个蟠桃,喝几口仙酒,连呼“快活”,但他还不是真正的快活。因为他在偷吃别人的东西。美猴王内心躁动,所以会被如来佛降服,正如孔子所讲:“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样看来,使我们“快活”的两大元素是:

一、为人别带杀气,要平和。

二、不要拿别人的东西,要自己供奉自己。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哥拉说:

“人是真实事物的标准,也是虚妄事物的标准。”

什么意思呢?就是要人去虚妄而存真实,换种说法,就是去恶存善。只有善的生活才是美的生活。因此,积极寻找真正快乐的人应当把握善的尺度,才能造就美的生活,才能达到孔子所讲的韶乐境界“尽善尽美”。

孔子把人生比作音乐,这是很恰当的。我们的人生这支曲子是不是好曲子,这支好曲子我们是不是能很好地演奏,这关乎最终命运。

如果我们的人生是一支动听的好曲子,我们本身又善能演奏,并且懂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道理,凡事想着众人,爱众人,这样就会出现“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的奇妙境界,天地与我们相唱和,一切完美,尽享快乐之人生。

反之则只会闻曲伤心,当曲终人散的时候将再次饱尝种种难堪。

同时,好音乐不能时时有,要有间隔才好,再好的音乐天天听、时时刻刻听,就是噪音。因此,老子说:

“大音希声。”

就是说“大音”(最大的音乐、最美的音乐)是没有声音的。不是没有声音,而是有静音与静场的时候。人生的演奏会意义不仅在于演奏中,还在于准备前的激动与试音,并同时享受曲终人散的自然结局。正如唐朝诗人钱起所写的那样: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意思是曲终之后,人也远去,唯见长江之上数点山峰郁郁青青,充满生趣。

如果曲终之后意还不足,那就是痴与贪了。小孩子看动画片,完了还盯着广告看,等着动画片的再次到来。这是不好的。如果动画片还要来,不妨关一会儿电视,避开烦人的广告时间。如果动画片不会来了,就不妨明天再看。

贪痴都不好,再好听的曲子听几遍就可以了。如果每时每刻都听,就会累,就会烦。何苦把好事变坏呢?

真正懂音乐的人会弹会听,还会走开到另一边去。

有一次我在音乐厅听歌,渐渐觉得不怎么好听,于是出去买了瓶水,回来再一听感觉好多了。

这就是停一下、走开一下的好处,它能让曲子因间断而产生美感。

还有种情况,那就是误弹。文君弹相如、莺莺弹张生,都是有所指而发。至若对牛弹琴,那就是误弹了。

弹者有心,闻者有意,这最好。

弹者无心,闻者有意,也不错。

弹者有心,闻者无意,那就是孤芳自赏。

弹者无心,闻者也无意,那就不要弹了。

有时候人故意误弹,意在引起误听。

有时候人又故意误弹,意在使之闻之,让知音者纠正,正所谓:

“曲有误,周郎顾。”

凡此种种,各有趣味。总之,孔子讲的人世间最好的音乐就是平和之声。同样地,人世间最快乐的人就是平和之人。

因为平和,所以从容;因为从容,所以快乐。

不从容的快乐也是有的,但总免不了尴尬,快乐也总是一闪而过。

只有从从容容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可持续发展的快乐。

人不能带杀气,杀气会破坏平和之气,没平和之气就没了从容之心,何来真正的快乐?

人有进取心是好的,同时也要有平和心,再大的事业缓缓为之,方可避杀而全生。

孔子说平和的韶乐“尽善尽美”,要高于带杀气的武乐,是在借乐说人,指出人不可带杀气,带杀气的人未必杀得了别人,往往只会招来杀机。所以,一个想全身而进或全身而退的人就必须弃杀气而带和气,这样事业才会成功,人生才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