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北宗教论丛1
2894000000006

第6章 略述《章嘉宗义》中关于外道思想的评判(2)

遍入天,梵音为毗瑟纽天或韦纽天(Vaisnava),它的出现是针对婆罗门唯尚祭祀,不重天神之信仰,救此弊而渐有新神教之兴起,其中有一派是以崇拜遍人天而得名。伺察派,梵音为弥曼差派(Mimamsaka),属于婆罗门教六派之一,该派研究吠陀经典,非常注重思维,在印度哲学派别中一般归属为前弥曼差派,祖师为耆米尼(Jaimini),藏语译为胜推度者(rgyaldpogpa)。二派的具体主张依《章嘉宗义》中介绍如下:

遍入天派主张有寂静和非寂静二种体性,寂静性是天体非有非无的自性,是无死性,修此性而能获得解脱;非寂静性是指鱼等遍入的“十人”说,具体包括鱼、龟、野猪、狮人、矮人、十大车子、“咋玛阿嘎”之子、角宿、释迦牟尼、婆罗门之子等十类变现功能;主张有无分常的我;说解脱道就是观想文字“嗡”,修“宝瓶气”等法;主张生死轮回是有边际的。伺察派主张我是觉体的思维者,非色法,是理智的自性,具有常性,独立实有,无支分。同样承认吠陀经典为正量;最高的梵天是能够让恶趣众生解脱,是因为建立在无垢心的自性中;没有一切智者,因为所知有边,所以不承认有真谛的教导。提出证知的量有六种,现量、比量、声量、比喻量、义准量、无体量。

5.自在天、胜论派和理论派

自在天,即为湿婆天(Aisvara),也属于在婆罗门教中新起的天神之一,传说与其妻乌摩居雪山上,有徒众环绕,具最高天神之一切性质。胜论派的梵音为吠世师迦(Vaisesika),理论派的梵音为尼野也(Naiyayika),二派都以自在天为最高神,学理基本相同,只不过胜论派注重极微的宇宙学说,正理派注重知识的逻辑证明方式。在《章嘉宗义》中对此三派放到一起进行介绍,具体主张如下:

自在天派主张情器世界的本性,是自在天的心意先前所作;像停留并遍人在业中的小斧,像具备形色差别的瓶等,像能发生作用的对方;自在天就是一切智,能知一切情器世界等。

胜论派和理论派的主张中,胜论派主张有现量、比量、教量三种,理论派除此外还有比喻量共四种;关于推理的十六句义为量、所量、犹疑、需求、比量、宗义、分支、推察、决定、争论、所说、谁反对辩驳、似因、不正确、似能破、制服等十六种理论思维方式;还有“六句义”之说是来分析内外诸境的,第一“实”句义,具备所作、功德、合成三性,分为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九部分;第二“功德”句义,指能依实,不具它功德,不作离合因,无观待四种特性,细分有二十四种,即色、味、嗅、触、数、量、分别、具、相辩、他和非他性、诸心、安乐、苦难、愿望、忿恨、努力、重、滑利、过去作、法、非法、声、温热、潮湿等;第三“业”句义,具有种、放、展、屈、合五种形态;第四“总”句义,分普遍总和零星总二种;第五“分别”句义,指自己能依与他业差别的法;第六“合”句义,指将各个非所依者能够在这里具缘。

6.裸形派

裸形派,即为耆那教(Jainism),祖师为胜者大雄(rgyalbadampa),说此派同于六师外道中的尼乾子(NiganthaNataputta)一派,但也有学者不同意此看法。

该派主要的主张是把一切所知归纳为“九句义”,即命、漏、律、定衰、缚、业、罪、福、解脱。其中“命”就是“我”,与人的身量相同,性质为常、一切随行、入,相的状态相反为“无常”;“漏”指善、非善业的所作;“律”为破除漏,新业不再集积;“定衰”指以不吃食、不喝水、禅定等苦行,消除先前罪过;“缚”为恶说推理的邪见;“业”指后受成等;“罪”指非法;“福”指法;“解脱”就是以裸身和禁语等律仪,心想和听闻智慧、依止苦行修行,尽一切宿业,当身处名为“世界聚”的地方时,获得了解脱。

综上所述,《章嘉宗义》中对印度外道的九个派别进行了介绍,可以说基本上包含了印度宗教哲学思想的各个宗派,其中顺世派和裸形派是属于反对吠陀教义的非传统的哲学派别;其余七个派别是属于继承和发展吠陀教义的传统的哲学派别,其中内部基本上是按照对梵天、遍人天、自在天的崇拜来划分的。

二、《章嘉宗义》中对诸外道思想的批判及特点

在《章嘉宗义》中每介绍完一派外道思想观点后,就立即针对他们的主要思想观点逐一进行批驳,或滔滔不绝,或引经据典,或势如破竹,从而鲜明地树立其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此,我们仅列举《章嘉宗义》中对诸外道思想批判的焦点问题,然后集中总结其批判的特色。

针对外道思想中持“常见说”的顺世派的思想,主要破除它的“无世界彼岸说”、“身心近取”、“无造作因”、“无一切智”等几种说法。对持“断见说”诸派的批判中,主要反驳了数论派思想中的“麦苗等具生法者,又生义无,自性尽得”、“自性和士夫法者,无双不成”、“心法者未感受苦乐”、“唯现观知轮回中不成解脱”等观点;针对梵论派思想中的“吠陀为谛义,士夫未作”的说法,还有对士夫的本性所持的“束缚和解脱非理”、“士夫不是不变化”等观点作了一一的批驳;对遍人天和伺察派的思想观点,批判其“一切情器世界的主为遍人天,与遍入天本身所说的像遍人天的他杀,遍人天逃走等说法相矛盾”,还有“不承认过失穷尽的士夫”等说法;对自在天和胜论派、理论派思想观点的批判,主要是关于自在天的种种说法,如“自在天是常”、“自在天的本性是禾苗的因和非因”、“自在天的本性是独一无二”、“自在天性,生一切情器时常”等,认为这些观点都是有一定的缺陷和相矛盾的地方;最后对裸形派的观点,认为“因果自性为一”的观点是不合理的,“承认他命等不入且人者,我此我性是何实,此异名相属”的说法是相互矛盾的,“我和心思的本性,不是坏灭”的提法是错误的等。

从《章嘉宗义》对诸外道思想极其尖锐而又详尽的批驳中,可以明显看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对外道的思想观点,多处运用逻辑思辨的方法进行破除。如对顺世论的“无世界彼岸说”进行反驳,说“你所谓的世界无彼岸的说法从何而来,假如你说是现观来的,世界无彼岸现观怎么成立观知呢?然而世界彼岸并非现观见而感觉世界彼岸现观未见,此是现观或不是现观谁知道?现观说现观见为邪现观,无现观又现观不相违吗?因此,无现观而又现观是错误的。因此,世界彼岸用现观见是颠倒实物所量的现观”。这种层层逼近的逻辑思辨手法,是佛教因明学的特长所在。

第二,对外道思想观点的反驳中,也借用大量的比喻说法进行辩论,如对耆那教的“因果自性为一”的观点,借用奶酪和牛奶的比喻来论证,说“你要奶酪的味道而在喝牛奶中寻找,因和果没有自性的区分吗?那么,奶酪如何在牛奶中发酵成,这个区别是没错的,与牛奶的外表那里有差别?此性是真实的,奶酪具有牛奶的外表,而牛奶此中无,牛奶即非奶酪,奶酪也非牛奶,奶酪里只是有它,这样说是不对的”。类似的比喻在双方的辩论中是不胜枚举的。

第三,对外道思想的破析,也是紧密结合佛教内部思想观点的异同进行分析,如章嘉认为数论派的教义与假相唯识派的看法较为相近,承认诸相变化是虚假的,而见到真实的心断除的智慧是非常粗糙的;所承认的“我常”同忿恨的唯心解脱道的误导有关;并且在因果中所许的自性是非常迷乱的等。这种分析也有助于辨析外道和佛教思想的异同。

第四,对外道思想观点批驳的依据,主要是引用了印度因明学者法称的《量决定论》及其注疏类典籍和中观派学者清辩的《中观心要》及《中观心要释——思择焰》等著作中的内容来加强其批驳的分量,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归属为佛教中观学派。

另外,《章嘉宗义》中对诸外道思想大量的“只破不立”的手法,似乎也是显现了佛教中观应成派的教法特色。

三、结语

虽然诸外道思想流派与佛教的根本主张相背离的,但是佛教也是在这些思想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外道思想的评判是叙述佛教思想背景的首要任务,这样也有利于从原本上开始理解佛教思想的源流。所以,《章嘉宗义》对外道思想的介绍和批判,是明显站在佛教的立场上进行评说的。它对外道思想评判的目的,在于“能够依照那些善于破除诸外道一切见解中的‘常见’和‘断见’的诸大车规的典籍中所说道理,从而对自宗的佛教派别和导师生起正确地信解”。另外,由于《章嘉宗义》是在这种背景下对外道思想进行批判的,从而应该充分考虑到其中所含有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判教倾向。

牛宏,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