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好声音:英语歌曲24名家
2890700000005

第5章 约翰·列侬:摇滚时代的但丁(2)

我们一起面对落日

When the day is done

当一天结束的时候

列侬和小野洋子的爱情算不上一段传奇,只是两个艺术家之间最真实而强烈的情感。用列侬自己的话来描述,它是“一杯用爱情、性欲和忘却兑成的怪味鸡尾酒”。尽管《我渴望你》(I Want You)这首爵士摇滚风格的歌曲被列侬自嘲为有点破坏他的“硬汉式”形象,然而,在7分44秒的歌中,一再反复的歌词“我渴望你”,唱出的列侬对洋子毫不掩饰的渴望,“我渴望你,我实在渴望你,我快逼疯了。她,那么重,沉重,深重,深沉” 。列侬并不是一个圣人,他和小野洋子的爱,也因为承受太多的压力而格外复杂。歌词从第一人称“我”的渴望开始,每一句都重复一次,表现爱的强烈。第二段转成第三人称“她”的描述,三个 “Heavy, heavy, heavy ”的重复叠加,有一种重量不断加深的力量姿势效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爱的列侬。

如果说爱是动力,真实是源泉,那么,这一首广为传诵被誉为“地球曲”的《想象》(Imagine)是列侬留给全人类的一首天籁。音乐简朴和纯净,歌词内容超越了时空。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幻想没有天堂,这很简单,如果你愿意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我们的地下不再有地狱,我们的头顶只有蓝天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for today

幻想所有的人,都只为今天而活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It isn"t hard to do

幻想再也没有国界,这并不难做到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没有杀戮,没有牺牲,也没有宗教之分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

幻想所有的人,生活在和平之中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也许你会说我是个追梦人,但我不是唯一的一个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加入我们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大同世界就此会诞生

这首歌曾经作为反战歌曲被传唱,实际上,它已经超出了对战争残酷地控诉,超出了对美好生命的赞美。列侬以幻想的形式,用歌声建构一个美丽的乌托邦,这是美的集散地,是全人类的梦想,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大同社会,列侬是一个乌托邦战士,只有列侬,岁月成长,信仰并没有改变。有人说,鲍勃·迪伦是美国的鲍勃·迪伦,鲍勃·马利是牙买加的鲍勃·马利,而约翰·列侬则是世界的约翰·列侬,这话不是过誉。

列侬不仅用歌声传递他的和平和大同梦想,他还用极端的行为艺术向世界发出和平呼唤。1969年,越战爆发后,列侬为了抗议英国政府对美国越战的态度,退回了英国女王颁发的最高骑士勋章,并和小野洋子在阿姆斯特丹举行了著名的“爱与和平”床上静坐运动,呼吁“给和平一个机会”(Give Peace a Chance),这也是列侬最著名的一首同名歌曲。此歌,多年来在西方国家的和平运动中,总是异口同声地响彻在抗议人群里。

Everybody"s talking about

每个人都在说

Bagism, Shagism, Dragism, Madism, Ragism, Tagism

手袋主义,蓬乱主义,拖拉主义,癫狂主义,戏弄主义,标签主义

This-ism, that-ism

这个主义,那个主义

Isn"t it the most

难道它是最重要的?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我们要说的是给和平一个机会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我们要说的是给和平一个机会

Oh Let"s stick to it

噢 让我们坚持

Everybody"s talking about

所有人都在谈论

John and Yoko, Timmy Leary, Rosemary, Tommy Smothers, Bob Dylan,

约翰、洋子、蒂米·利阿里、露丝玛丽、汤米·斯莫瑟斯、鲍勃·迪伦

Tommy Cooper, Derek Tayor, Norman Mailer, Alan Ginsberg, Hare Krishna,

汤米·库珀、德勒克·泰勒、诺曼·梅勒、艾伦·金斯伯格、哈尔·克里什那,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我们要说的是给和平一个机会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我们要说的是给和平一个机会

最深刻体现列侬的主张——和平、博爱、平等、交流、献身的,应该是这首带有神秘东方思想的《及时报应》(Instant Karma 也叫 We All Shine On),此歌没有前两首流行,但也一起被《滚石》杂志列在“历史五百金曲”中。

Instant Karma"s gonna get you

及时报应会找到你

Gonna knock you off your feet

会把你一拳打倒

Better recognize your brothers

最好认清你的弟兄们

Everyone you meet

是你遇到的每个人

Why in the world are we here

我们到底为什么在这里

Surely not to live in pain and fear

当然不是为了痛苦和恐惧

Why on earth are you there

你到底为什么在那里

When you"re everywhere

你本应无处不在

Come and get your share

来吧,得到你的那一份

Well we all shine on

我们都在闪光

Like the moon and the stars and the sun

就像月亮,星星和太阳

Yeah we all shine on

对,我们都在闪光

Everyone come on

来吧,每个人都闪光

Come on and on and on on on

来吧,来吧,来,来,来

Yeah yeah, alright, uh huh, ah-

好,对,好……

列侬在谈到这首歌的创作经历时,说这首歌在他吃早点时写成,吃午饭时录成,吃晚饭时发行完毕。如此复杂而深刻的作品,列侬一挥而就,足以证明,贯穿在列侬心底的思想。“Karma”是梵语“报应”的意思,列侬把东方的宗教观点融入他的平等、博爱、和平等主张中。歌曲的最后,是召唤,并用各种表达赞许的姿势语期待一个“和平大同世界”的到来。这首歌的影响力深远,后来改编成电影的斯蒂芬·金的(Stephen King)著名小说《闪灵》(The Shining)的创作灵感,就来自这首歌中的歌词。

《爱》《想象》《给和平一个机会》等,这类歌曲的意义已经超越音乐本身,它们已成为一种列侬式的态度或精神在影响着人们。

1980年的12月8日晚11点,列侬倒在血泊中,第二天美国《时代周刊》曾以“音乐之死”为封面标题,报道此事件,把“列侬之死”和“音乐之死”画上等号,这种被描述的悲哀和震惊,就像人们感觉太阳再也不会升起一样。

2005年英国BBC电台曾向英国民众作过一次调查,内容很简单,询问年轻一代民众是否听说过列侬,是否听过他的音乐,是否知道他的和平主张。调查结果表明,在列侬逝世25年后,他在青年中的影响力丝毫不减,虽然列侬一生都在极力躲避“偶像”、“领袖”等头衔,但他仍旧被推崇为最具领袖气质的偶像,他赢得人们尊重的正是他的真实与爱。

列侬的影响已超越时空,他不仅被当作他们那一代人中为自己信仰而奋斗的偶像,就如奥兹·奥斯朋称列侬为“人文主义的推动者”一样,即便在当今音乐舞台上,他的歌还在不断地被世界乐坛的很多歌星翻唱,就连最火的Lady Gaga也在向他致敬。中国大陆著名的音乐人崔健、汪峰、张楚、许巍,台湾地区的郑智化、陶

、五月天乐队等也都承认受过他的深刻影响。

近年,“列侬热”不断升温,关于列侬的书籍大量出版,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温纳(Jann Wenner)的《列侬回忆》(Lennon Remembers:The Full Rolling Stone Interviews From1970),波森纳(Alan Bosenna)的《列侬》(Lennon);关于列侬的音乐电影也不断发行,其中有吉里阿诺(Greoffrey Giuliano)的《列侬在美国》(Lennon In America),罗森(Robert Rosen)的《无处不在的列侬》(Nowhere Man:The Final Days of JohnLennon)等。中国的音乐史论著《地下乡愁蓝调》《废墟之花——摇滚·历史·文化》《时代的噪音》等,也都有关于披头士及列侬的介绍和评论。与此同时,列侬的遗孀小野洋子,这个在列侬身边一直备受争议的先锋艺术家、女权主义者、政治热心者,在列侬逝世后的日子里,整理重录了列侬生前未发表的作品,并继续着列侬生前的各种和平行动。2000年,列侬逝世20周年,小野洋子在美国三大城市(纽约、洛杉矶和克利夫兰)组织张贴如下广告标语:“自从约翰于1980年12月8日被枪杀后,在美国,还不断地有人被枪杀,此后20年共有676,000人死于枪口之下。”广告背景图案是列侬那副带血的、破碎的眼镜。

人们常说,我们怀念的总是那些逝去的,或现实生活中匮乏的。“列侬热”的不断升温,也正是一种告示,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依旧渴望歌声中有着列侬式的人文主义精神。

今天,在世界各地,英国利物浦的“列侬机场”,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Imagine广场”,古巴哈瓦那广场上的列侬纪念碑,这些标志,都在提醒着我们记住列侬,但真正活在人们心中的是他的歌,是他被一代又一代传唱的歌,在歌声中,列侬永在,人文主义精神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