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宗庆后为什么能
2889000000030

第30章 上市!上市!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

【不前进,就等于后退】

创新可以说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企业家,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他们能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于是他们就能够制造一般人遭遇不了的机遇,享用一般人运用不了的资源,找到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办法。

我们不难发现,在宗庆后身上,这种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尤为显著。他的历程告诉我们,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断追求产品的创新。不仅要有能力创造一个好的品牌,还要有能力通过不断追求产品质量的改进与提高,来维护、发展和完善这个品牌;二是不断追求技术的创新。要善于发现新技术,勇于引入新工艺,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方法,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的提升;三是不断开拓和创新市场。要善于对市场结构、市场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和开拓新的市场,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与收益;四是敢于和善于进行组织和制度创新。既要敢于超越别人的成功经验,还要善于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组织与机制的再创新,实现企业组织和制度的新突破。

以注重实践经验著称的宗庆后,其实也很重视自身的充电,从1981起,他就在杭州工人业余大学学习工业企业管理,当上企业领导后,他又先后参加了中国厂长(经理)工作研究会企业领导学、浙江省电视大学企业领导学和杭州市委党校企业管理专业的进修。通过学习,他对企业的产权问题有了比较深的认识。

如何有效解决娃哈哈的产权问题,让这个自己一手缔造起来的王国真正属于自己?其实早在娃哈哈成立伊始,他就开始思考这方面的问题。1992年,已经熟读了企业管理知识,并且大量阅读了现代企业发展案例的宗庆后,终于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以娃哈哈集团为发起人,联合其他社会力量,并且通过吸纳职工集资投入,成立一家产权明晰、独立于娃哈哈集团之外的有限责任公司,然后争取使这家公司上市,这样既可以让自己和职工们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又可以募集到更多的企业发展资金。

一向雷厉风行的宗庆后很快就把设想变为了行动。1992年5月,趁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东风,娃哈哈集团与杭州工商信托投资公司和浙江金义集团的前身桐庐王家蜂业经营部联手,开始筹建杭州娃哈哈美食城股份有限公司,并且向人民银行浙江分行提交了要求公开发行美食城股票的申请。

按照宗庆后的设想,美食城股票上市后,通过发行股票募集到的资金将用来发开两大项目:一项是在杭州最热闹的庆春路上建造一座华东规模最大的美食城综合商业大厦;另一项是在杭州下沙征地300亩,建设一个工业园,为娃哈哈建立新的食品生产基地。

好消息很快转来,浙江省体改委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和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批准成立娃哈哈美食城股份有限公司,并确定股份的募集方式为“定向募集记名式普通股”。1992年9月7日,杭州市股份制改革办公室又正式批文,确定娃哈哈美食城的注册资金为1.83亿元。

接连不断的利好消息令宗庆后十分激动,遥想美好的未来,他仿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浑身的干劲更加喷薄而出,原本就快速果断的作风更是发挥到了极致。仅仅筹备了4个月,杭州娃哈哈美食城股份有限公司便于1993年的2月6日宣告正式成立,杭州美食界的“巨无霸”娃哈哈美食城开始破土动工。

对于宗庆后来说,美食城股份公司的产权结构显然要比娃哈哈集团清晰、合理并且理想多了:其中,娃哈哈集团出资4000万元持股20%;杭州工商信托投资公司和王家蜂业经营部通过注入现金的方式分别持股19%和0.5%;其余部分向内部职工和社会溢价发行,共募得资金2.36亿元,这其中,以“职工持股会”面目出现的自然人股和内部职工股占到了美食城总股本的一半以上。很显然,一旦企业上市成功,宗庆后及其手下的骨干和员工将从中获得相当可观的利益。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美食城计划”虽然轰轰烈烈开场,却未能顺顺当当地推进。从没有操作过这种大型建设项目的宗庆后,这次显然高估了自己的操控力,第一次犯了冒进的错误。结果工程一拖再拖,原计划仅用两年时间完成、到1995年就预计实现13亿销售收入和1.4亿利润的美食城大厦,直到1998年才全部完工建成。期间陆续投入的巨额资金,竟被整整套了六年之久!

而另一方面,持有娃哈哈美食城大部分股权的个人股东们,对美食城和娃哈哈集团之间相对独立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楚,在他们看来,娃哈哈美食城与娃哈哈集团公司是一回事,他们手中的股票就是“娃哈哈”的。因此对美食城所面临的资金压力并不清楚的个人股东们,看到娃哈哈企业的红火场面,要求分红的呼声自然是相当强烈。

此时的宗庆后颇有些骑虎难下的感觉。虽然在当初美食城的招股说明中其实已经注明了三年不分红的条款,但是考虑到娃哈哈集团的声誉,以及美食城的个人股东们大部分都是娃哈哈企业的员工等现实因素,宗庆后与董事会反复商议,最后决定还是按照股票面值的30%给个人股东进行分红。

这项分红的政策一搞就是三年,从1993年到1995年,企业分红共分掉了1.15亿元,这无疑使原本资金压力很大的美食城股份公司负担变得更重,因此进一步影响了美食城大厦工程的进展。

1995年,娃哈哈美食城股份公司的另一大项目、位于杭州下沙的娃哈哈生产基地建成投产,企业总算可以开展生产赚取利润了。然而宗庆后的心情却并未因此轻松下来,因为他看到了国内外生产设备之间的巨大差距。投入巨资新建了生产基地,如果不能用上与之相配套的现代设备,那将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对企业今后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但是,要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又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只有尽快争取到企业上市。只要企业能上市,融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宗庆后开始多方活动。好在多年来娃哈哈对地方教育事业持续不断地作出贡献,因此在教育界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这种对社会事业的无偿贡献终于在关键时刻得到了回报。1995年下半年,宗庆后从国家教委得到了一个上市的指标。这个来之不易的上市指标,正如雪中送炭,让宗庆后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令人痛惜的是,急于在产权关系上求得突破的宗庆后,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那就是当时全社会对“姓公还是姓私”问题仍然相当的敏感。结果,他的“上市计划”在省市体改办那里卡了壳,因为“个人股比例超高”,有关部门一直未予审核转报。

在产权改革上,宗庆后不经意间又一次冒进,因而痛失了一次上市融资的绝好机会。

宗庆后是个永不服输的人,首战失利当然不会让他轻易放弃继续争取上市的努力。经过多方奔走,在美食城第一次上市受阻后不到一年,曙光便又一次出现了。

1996年5月,国家教委正式下达了娃哈哈美食城的上市额度为3350万元,并且要求浙江省有关部门相应配股。

随后的进展似乎非常顺利,浙江省有关方面接到国家教委的下文后,又为娃哈哈美食城配发了500万元的上市额度。这样,宗庆后一共拿到了3850万元的上市额度。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美食城于1997年4月将注册资金缩减到了9179.2万元,并且进一步确认了股权结构。

然而娃哈哈美食城的上市材料上报到中国证监会后,却如石沉大海,迟迟没有得到下文。而从小道消息传来的风声,美食城的申报材料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宗庆后的心顿时又拎了起来,他预感到这一次很可能又将功败垂成。

1998年3月,确切消息终于传来,娃哈哈美食城的上市申请果然被中国证监会正式否决,更令人扼腕的是,据说由于在美食城的申报材料中涉嫌多处造假,还得了个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的处罚!

中国证监会的审查和处罚的确是非常细致和严厉的,面对这样一个新兴的、尚有太多利益漏洞需要不断完善的资本市场,他们也不得不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而据证监会的调查显示:

负责制作娃哈哈美食城公司上市申报材料的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没有如实反映娃哈哈公司的资产和生产经营状况,在明知娃哈哈集团公司于1996年2月29日与他人签订的《商标转让协议》中并未允许娃哈哈美食城在其产品中使用“娃哈哈”商标的情况下,依然在申报材料中称“1993年2月10日,娃哈哈美食城公司与娃哈哈集团公司签订综合服务协议,以无偿方式获得20年娃哈哈集团公司拥有的‘娃哈哈’商标使用权。”

负责对娃哈哈美食城公司执行审计业务的湖北大信会计师事务所提交的审计报告在损益方面和存货方面都存在问题,导致其出具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与娃哈哈美食城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符。损益方面未做财务费用的相关利益测算,而存货方面,报告中提及的“产品品种均为果奶瓶”与事实不符,事实应该是1997年为果奶瓶,1996年则是PET瓶。

负责为娃哈哈美食城公司出具法律意见书的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在未对娃哈哈美食城公司募集资金的投向、房屋设备产权关系进行核实的情况下,就出具法律意见书,称“娃哈哈美食城股份公司前次募集资金运用与定向募集募股说明书所述用途相符,且使用效益良好”“娃哈哈美食城股份公司的生产设备及配套设备均为娃哈哈美食城股份公司成立后购置。经查,产权关系清楚,不存在权属争议。”而实际上,娃哈哈美食城在1998年3月之前尚未建成,根本就不可能产生效益;产生娃哈哈美食城公司前三年利润的主要生产设备也并不是美食城公司成立之后所购置,而是归娃哈哈集团公司所有。

上述行为均违反了有关证券法规条例的规定。于是,在娃哈哈美食城上市申请遭否决的同时,为这个项目服务的上述三家中介机构也得到了相应的警告和罚款处罚。

对于娃哈哈这样一个富有盛名的企业来说,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太意外、太悲惨、太有失颜面了。

那天夜里,宗庆后在办公室里坐了很久很久,他不停地抽着香烟,一支接着一支,直到面前的烟缸里布满了烟头。

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娃哈哈的员工们都知道,这一次的失败,对老大的打击一定很大。因为筹建美食城,凝聚了宗庆后太多的心血,也承载了他太多的希望。可最终的结局却是:此路不通。这不能不让人痛惜和深思。

尽管美食城上市计划最终没有如愿实现,但是宗庆后积极探索新路、不断锐意创新的精神无疑是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