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瀛
1、筏子的源流
上古先民,即知援木渡水。之后,发展为木、竹筏,以至牛、羊皮筏。见于文字记载的,可以举出以下数则。
《史记·淮阴侯传》:“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渡军袭安邑”。这里说的“木罂缶”,是古人盛流质的容器。
《后汉书》载:“护羌校尉邓训,缝革囊为船,在青海贵德载兵横渡黄河”。
《晋书·载记》:“(慕容垂)遂徙营就西津,为牛皮船百余艘,载疑兵列仗,溯流而上”。
《唐书·东女国传》:“用牛皮为船以渡”。
《宋史·王延德传》:“以牛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
《清史稿·王进宝传》载:康熙14年(1675)2月,西宁总兵王进宝奉命讨伐叛据兰州的王辅臣时,曾在张湾乘皮筏渡黄河,进至兰州城下。
由此可见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由来已久,且越到近代,其所发挥的运输功能越大。
2、黄河筏子的航线与水程
昔日甘肃黄河上的筏子是由导河县(今临夏州)北乡40里的莲花渡起运,东往兰州而至包绥,途中险阻甚多。起运后往刘家峡、八盘峡、新城、河口而至兰州。兰州筏子大都集中在柏树湾(今水文站)和晏公庙(今中山桥东)开筏。再东下30华里为桑园峡,峡长60华里,两岸石山峭立,河流曲折。旋入小峡,南岸有狼舌头,是一红砂石岩穴,中有条石突出,酷似张口之狼舌头,故名。筏户入峡以狼舌为天然水标记视之,如黄河水涨,湮没狼舌头,则证水势凶险,易出事故,因有“狼舌头舐上水,筏客子遇见了鬼”之谚。
这段小峡中还有“黄崖”、“蛤蟆石”、“米面舌头”等暗礁,皆为险地。出小峡为泥湾、什川,再下为青杨沟口,是为大峡,此峡全长60余华里,奇险更多,峡内有“将军柱”、“煮人锅”、“大撞崖”、“锅底石”、“胶泥坝子”、“小撞崖”、“棺材石”、“大照壁”、“月亮石”、“小照壁”等险礁,至西峡口始告一段落。出峡过榆中县的一条城,这一带河面宽阔,风平浪静。至靖运县平滩堡以西则为乌金峡,即有名的“大浪天险”,筏经其上,轻如一叶,浪花扑来,全筏皆湿。从靖远东下,一百多华里处为“红山峡”,峡中著名险礁有“洋人摆手”(又名歪脖子湾),相传清末有荷兰籍传教士,由兰州乘筏去绥远,至红山峡中一巨礁旁,筏身倾斜,传教士惧怕翻筏,竟跃上礁顶,不料筏随水逝,而石礁在骇浪之中,无法靠近援救,此人在礁顶上,每见筏过即招手呼号,经数日无望,找小刀刻字于石,纵身入水而死,遂名为“洋人摆手”。再下还有“观音崖”、“三道坎”、“双漩儿”、“一窝猪”、“红毛牛”、“老龙背”、“黄羊坪”等。又进入“黑山峡”,此峡长300多华里,峡内险阻层出,如“龙在炕”、“五雷漩”、“老两口”、“三弟兄”、“七姊妹”、“白马浪”、“拦门虎”“娃娃咀”、“小观音”等处,皆为险地,谚有:“老两口挂一挂,三弟兄饶不下”。出黑山峡便至宁夏中卫县之新墩渡口,进入宁夏境内,再60华里为中宁县,又90华里为张恩堡,再50华里入青铜峡,又20华里为秦渠。至此河面广阔,水天一色,筏把式只要掌握不误入秦、汉、唐徕诸渠,即可放心顺流东下。又经20华里至古城湾,又20华里至叶城堡,再40华里至阳和堡,又40华里至仁存渡,为去银川之终点。从仁存行60华里抵李刚堡又70华里为黄渠桥,再50华里为石咀山,自此再北进入河套地区,经河拐子、磴口而入绥远,至包头为终点。兰州到包头的航程长达2400多公里,为黄河航行最长的一段。每年通航最好时期为农历三至十月,其中以五、六、七三个月速度最快,平均每天可行200多华里,其他各月因水位低,平均每天可行120华里。由兰州到宁夏沿途停泊5—6次,由宁夏到陕坝或包头沿途停泊7—8次,如遇狂风暴雨,筏即停驶。在正常情况下,每个皮筏每年可航行两次,于春三月间开始起运,返回来就到五、六月了,再次在七月起航,返回来就到深冬了。筏子到达目的地后,经过拆卸,把皮胎晒干,叠好,然后雇用骆驼运回兰州。有时雇用木船将皮胎逆水拉到石咀子或中卫,再雇用脚力(多为驴驮)驮回兰州。也有一年赶运三次的,这必须在回程用汽车送回皮胎,这样成本虽低,但汽车在当时是不易找到的。
乘皮筏是有危险的,因此,一定要有经验丰富、驾驶技术精良的水手数人护送,然后才能有把握地安全到达目的地。如一个六把桨的皮筏,一定要聘用长途水手六人,同时根据黄河水势的大小,在开驶中聘用临时转峡水手六至十人。转峡水手,是把筏子由兰州护送出大峡到西峡口(距兰州l20华里),是为短途。不论长途或短途水手,绝大多数是回民,他们都是几代相传,熟知水性,有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的专门经验和技能。
3、牛、羊皮筏所用皮胎制作经过
①把牛、羊宰杀后,倒挂起来。由后臀部割开,用利刃慢慢剥至头部为止。必须把肌肉与皮肤剥离,若划破皮肤则作废。以秋冬两季宰杀的牛、羊制成革囊为佳。
②宰剥下来的牛、羊皮胎,仍保持毛在外的形状,灌入适量的温水,放置地面,过一二日,就地用脚踩、踢揉动,三五日后,试毛可脱离时,将毛拔净,便成了原皮胎。
③用拔去毛的牛、羊皮胎,把臀及后腿这半截末梢尾部切割弃之,在其周围以尖刀钻以适当短距离的小孔眼,再以竹竿削成的两头尖竹签,依所钻之圆孔,从中贯穿在一起,用细麻绳在集中点处,以棱形扎结实,使毫不露气,叫做“大头”。再把头部如前法扎紧为“小头”。此时仅留前两腿,灌入清油约四市两,食盐粉约一市斤,再入水两碗,扎实一腿,留一腿吹气,待气吹满,然后扎紧,以大头在上,悬挂绳架上,随时翻转,使油盐水混合液遍浸整个皮胎,约五、六天后,皮胎经油润发褐黄色透明,便成了可以联筏的皮胎。
上面所说的油、盐数是以用于制作羊皮胎而言。至牛皮胎则视其大小,适当增加用量。这样制好的皮胎,如暂时不用,则不倒出剩液,放气叠起备用。需用时可立即吹气,再适量灌入油、盐、水,绑在排床上即可运行。一张皮胎的寿命,多则四至五年,少则二至三年便不能用了。
4、筏子的组联、保养、维修
木筏:在甘肃黄河上游、洮河、大夏河运木料的木筏,是从林场拉运出来的圆木拼成长方形,以绳索拴联在一起,其上前后各加横杆,安上木桨,由二人放运,最多者一筏可运椽檩之材100多根(大夏河更少),梁栋之材仅可在黄洮水系放运,然至急峡险礁处,必须解开绳索,任其飘流,筏户候在下游平缓处打捞上岸,重加组联运至兰州。
大型木筏基本同于小型木筏,不过最低一层组联时,纵长方由三根木料参差以绳索拴联成长方形,上面以多道横杆控制,并安置双桨或四桨,在底层组联成后,于上再装木料,最大者一筏可运300多根,筏上也可装运适量的货物及搭乘客。这种木筏大多是在兰州组联,驶往宁夏、绥远诸地。
羊皮筏:(一)亮床子。用扁平方木(长约七市尺,宽约二寸)数根,于每根两侧凿约半寸长之方孔二十个,再以长约四市尺之横杆,径约半寸,每根两端各通一小孔,横插入纵列二木杆方孔之中,更以小木楔钉入横杆两端小孔眼中,以防松动脱出,便成了纵横交错的长方形亮床子(又称凿床子)。在这种亮床子的四角各系羊皮胎一个,一人坐在正中前端,以木桨(俗称划板)划行,其上可乘二至三人,或载货二、三百斤,专供两岸往来接渡之用;(二)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