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4:风物卷
2887600000029

第29章 丝路驼道

李万禄

一、丝路驼道之由来自明嘉靖三年(1524)以后,嘉峪关以西为吐鲁番所有,中西陆路交通的咽喉旋被阻塞。清初复归“准部”和“回部”后,往来内地和新疆的商贾,改道于星星峡。雍正时,将兰州经安西通星星峡到新疆的大道通称为“甘凉大道”,民勤通向内蒙的驼道称“北路”。又因绥远、包头是商埠中转站,北路亦称“包绥大路”。走廊之驼路多行通大车和骡马,沿途虽有驿、铺、墟、站,但多专为行军作战、官吏往返以及传递公文而设。清康熙年间,众多的商队、吏民的迁徙,多依赖于河西走廊北缘蒙新高原荒漠戈壁的骆驼,故称之为丝路驼道,俗称“拉骆驼走西口”。清代有名的史学家张澍(今武威市人),他写的两首《橐驼曲》:“西番异畜说橐驼,不读班书费揣摩。怪状奇形君莫笑,麒麟哪肯把人驮。”“草豆为刍又食盐,镇番人(今民勤)惯走赶趁。载来纸布茶棉货,卸到泾阳又甘肃”。诗歌吟咏了丝绸之路上民勤骆驼商队的情景。

二、骆驼为什么走此道自古交通工具,均依附于交通道路,而交通道路又决定交通工具。考稽史籍,北方陆路交通工具,是以“唐朝的骆驼,汉朝的马”

称著于史。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大将霍去病督师西征,打败了匈奴。其攻胜匈奴的重要因素,便是霍去病选择了春天匈奴人困马乏时,简装轻骑,长驱直入,切断匈奴右臂。汉王朝始“列四郡,据两关”西通西域,而有河西之地。

1、丝路驼道的地理环境。丝路驼道的主要地段,地处河西走廊南北大山的地槽中间。南面由东向西有龙首山、黑山、榆树沟山、花牛山等;北面有莱菔山、北大山、合黎山、北山、马鬃山等。地槽宽一般在30公里至50公里之间,除了两山之间的个别峡谷外,荒漠植被,地形平坦。海拔为1400至2000米,由东向西缓慢升高。

翻越星星峡之后,逐渐进入新疆盆地。沿盆地边缘,在七角井(古驿站)分南、北路到达乌鲁木齐。驼道全程,除有五段无水戈壁外,均生长荒漠植物。驼运歇脚站,都有井和泉,多数有开窝铺的住户。

水,虽含有同矿化度,但都可供人畜饮用。此处为典型的蒙新干旱类沙漠性气候,是河西走廊和内蒙放牧骆驼的主要草场。

2、骆驼的变迁与繁殖。骆驼,古称橐驼,《史记·匈奴列传》:“其奇畜则囊驼”,亦称“橐它”。《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多橐它”。《汉书·匈奴传》:“本始二年(前72),五将军并击匈奴,校尉常惠与乌孙兵至右谷蠡王庭,兽马、牛、驴、骡、橐驼七十余万”。《居延汉简》记在西汉末至新荞时居延屯田户已有养驼的事。

《后汉书·窦宪传》:永元元年(89),窦宪击匈奴于和渠比鞮海(约今科布多一带),“获牲口马、牛、橐驼百余万头”。由上述可知,西汉时边防部队已从匈奴中得到大批骆驼。《汉书·李广利传》载:“太初三年(前102)李广利出大宛时,有牛10万,马3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在西汉设张掖郡前,西汉政府已经将骆驼用于中原交通这条大道上。

在我国北方内地,骆驼的驯化使役要比马晚。《逸周书》记载:大夏、莎车等地以骆驼、野马、駃騠(骡)转向内地。唐朝以前往来内地的骆驼,主要是西域各地的。内地骆驼的大量繁殖是在唐朝和唐朝之后。《唐书·黠戛斯传》记:“阿热牙至回鹘牙所,橐驼四十日行”。这说明在唐代不仅用骆驼大量运输,而且还有固定的站口,并以驼行站衡量道路里程。近年来,在甘肃境内丝绸之路的许多地段,发掘了很多唐三彩。其中在秦安出土的牵驼俑和牵马俑,造型美好,都是西域少数民族或国外西亚地区商人的形象,它生动地说明了当年中原人民和西域各族乃至西亚各国人民频繁的友好交往。

唐代诗人杜甫曾用“姜女烽燧,胡儿掣骆驼”的诗句,描绘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3、驼运类型。驼运一般分为:

(1)全运输。骆驼驮运商品、客人,要求按时到达目的地,这就必须骆驼体壮、料多,及时赶站。

一旦到达,就需给骆驼一个很长时间的饲养恢复阶段,才能再次使役;

(2)半运输。只驮部分货物,不带客商,不带料,那里乏,那里歇,那里草好,就在那里放牧。这样运价低廉,消耗较轻;

(3)游牧待役。骆驼在完成一次繁重使役后,选择时机,游牧回家,不驮运,赶草场,待等到家时,骆驼膘肥体壮,再行运输。

三、驼道的具体路线和歇脚站从甘肃的民勤到新疆的乌鲁木齐,全程3870华里,以每天平均行程60里计,须经58站,加中途劳站(休息准备)需65天到达。

若歇站70次,需80天。如果慢行,则三个月才能到新疆。骆驼的行走不固定在一条道上。为了选择水草,可分道扬镳,但一般到站是一致的,全程除了五处无水戈壁,随歇于半滩外,离开了固定站就无水可饮。多数站住有人家开窝铺(店),他们有客接客,无客放牧,捞盐搞副业。店钱以付给一定的口粮为主。有些驮运重要商品和危险品的商队,为避关卡和贼盗,摘除驼铃,绕道偷行。驼道的里程(华里)和主要站是:民勤城60小井子、60红果子井、70碾盘沟、70茨井子、80红柳窝子、60大红沙沟、70大车场、70大红山、80狼娃山、80茨窝井、60花墙子、40深沟、70石泉子、70鸳鸯池、70梧桐墩、60戈壁、60疙瘩井、70花海子、60四门墩、40黄花营、60蘑菇滩、40桥湾、90黄泉岗、90尖山子、70茨窝泉、80长流水、70庙庙井、40罗家井、60戈壁、60吴腊峡、60黄羊泉、60野马泉、90迭水、70戈壁、70二工、70疙瘩井子、70黄芦岗、50新庄儿(距哈密20里)。从民勤到新庄儿共行38站,途经三处戈壁,晚歇半道,行程2500华里。新庄儿70芦疙塔、70头堡、70三堡、60一家滩、70沙枣泉、60了墩(清朝设过兵营)、60鼓辘泉、70七角井。从此分南、北驼道到达乌鲁木齐。北路较近而气候多变;南路较远,而比北路好走。

南路七角井、60西盐池、90戈壁、90赵家坎儿子、70聂谋清坎儿水、60西羊红滩、60三个泉子、90戈壁、70后沟、60柴窝铺、60大坂城、60三个庄子、70乌鲁木齐。共20站行程1370华里。

丝路驼道从古到今历史悠久,建国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大力发展,这条驼道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武威县志》中有唐诗人张籍撰《凉州词》云:“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给驼道留下了诗音。

(《甘肃文史》1988年总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