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4:风物卷
2887600000021

第21章 成县《西狭颂》琐记

樊军

《西狭颂》为成县宝贵文化遗产,甘肃省的重点保护文物。在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中即早有著录,名之曰《汉武都太守李翕碑》。而在南宋洪适的《隶释》一书中,始见《西狭颂》之名,为文史界一直沿用至今。

《西狭颂》为东汉摩崖刻石,它和其旁线刻石画《五瑞图》,并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十三日,距今已有1820年的历史。它和刻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中褒谷的《石门颂》,刻于东汉灵帝建宁五年(公元172年)略阳析里的《阁颂》,同为海内外知名的汉隶三大颂碑,中国书坛之瑰宝。

在这里,需要加以特别说明的是,《西狭颂》是三颂中唯一未迁离原址,没有受到丝毫损伤的一处。这主要是,由于西狭道路在唐、宋以后改行山道,峡道废弛,且因摩崖身处幽谷悬崖之下,不易受烈日风雨侵蚀,加之下临深潭,水流湍急,人迹罕至使然。而《石门颂》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刻石已凿迁汉中博物馆;《阁颂》则因1977年底当地修公路,凿迁于略阳灵崖寺。且该颂472字中,完好无损者仅240余字,其他多字迹模糊,不可辨识。由于以上情况,《西狭颂》至今保存完好,就显得更为珍贵了。

《西狭颂》下临深潭,相传有黄龙自潭中飞出,故当地人称黄龙潭。其上的《西狭颂》人亦称《黄龙碑》。

《西狭颂》地处甘肃成县西十三公里的鱼窍峡中,天井山南侧悬崖下。其地两山壁立,激湍中流,壑声如雷,奔涛如雪,两侧峭壁上,竹树丛生,藤萝缠绕,碧潭云影,交相辉映,驻足于新修的亭阁之上,清风飒工而至,令人心旷神怡,故历来为陇右游览胜地,中外游客寻幽访胜之处。

《西狭颂》摩崖高220厘米,宽340厘米,顶端有篆书横额“惠安西表”四字,为《西狭颂》最原始的名称。颂文阴刻20行,共385字,记述了东汉武都太守李翕家世、为人及其修治西峡险道,造福于民的事迹。

《西狭颂》后有小字题名12行,胪列参与修路工程的郡守部属12人的职称、姓名和籍贯。其中下辨(今甘肃成县)人仇靖字汉德,即颂文的作者与书写者。

仇氏手迹布白匀整,结体方正,运笔舒展自如,古朴凝重,实汉隶之上乘,书苑之精品。颂以四言为主,兼及五、六、七言,文风典雅,着墨不多,而内涵极为丰富,为优秀的汉代表颂作品。

李翕虽治绩卓著中,“民歌德惠,穆如清风”(《西狭颂》),而史家不传;仇靖虽“奇思横出,制为雄文,运兹妙笔”(清·陈奕禧《金石遗文录》),其“碑文斐然可颂,书亦方正挺健……深于文学”(清·王昶《金石粹编》),然以官卑职微而各不见经传,故而,《西狭颂》之作,足以补范晔《后汉书》之不足,史志之疏漏,起国手雄才于沉沦。

《西狭颂》右侧有《五瑞图》,在平直的崖壁上,有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生、甘露降及承露人图像,其布局疏宕,线条流畅生动而极富表现力,使所绘人、物各尽其心。用以歌颂李翕勤政爱民,感动上天而降临人间的五种祥瑞,立意虽出之董仲舒的封建神学观——“天人感应说”,似属荒诞不经,而所刻图画则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五瑞图》后有小字题各一行,上刻“五官掾上禄上官正”。上官正即《五瑞图》的制作者。

从黄龙潭东行约一公里,在峡谷北侧峭壁上有《西狭颂》的第二块摩崖刻石《汉武都太守耿勋碑》。

《耿碑》刻制于东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四月二十日,距今亦有1798年的岁月。摩崖高230厘米,宽206厘米,颂文阴刻12行共456字。记述了东汉武都太守耿勋的家世为人赈灾、济民、开矿、修筑峡中道路事,其作者和书写者亦为仇靖。文体、风格与《李翕碑》相似,亦汉隶中上品。惜该处摩崖以峭壁平直,了无遮拦,饱受烈日雨露的风化剥蚀,故文字缺损极为严重。

(《甘肃文史》1992年总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