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白话全译)
2877700000034

第34章 自胜者强

原典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认识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坚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不离开适于自己生存的环境的人,就能长生久视;身死而精神长存不被人遗忘的人,才算真正长寿。

名家注解河上公:能知人好恶,是为智。人能自知贤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

朱元璋:吾有己物,守之而不贪,于我物甚坚,故得当富。又强行者,言君子终日虑道不息,是为有志,既有志,事将必成焉。

王弼: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获久长矣。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

经典解读在本章中,老子用正面直言的文字,讲了个人修养与自我控制的问题,提出了人们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等一系列的观点,侧重于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老子认为,“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为关键。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不断省视自身、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付诸行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可以说,老子是这句话最早的表述者。“自知者明”,说的不就是一个人若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吗?这种论述,无疑已涉及精神修养的层面。

此外,老子还在本章中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对于该如何认识“死而不亡”,许多人意见相左。

国学大师任继愈认为,老子“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学者张松如却与之针锋相对:“为什么是唯心主义呢,难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论’吗?”张松如认为,人各有心,“死而不亡”是见仁见智之言,个人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等品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

我们认为,梁启超的这种观点,可以被当做“死而不亡”的正解。

智慧典例

战胜自己才是强者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确,强者之所以为强者,不仅因为他们能胜人,更因为他们能胜己。

人吃五谷杂粮,生就七情六欲,未免易生放纵之心。于是,人的精神中便生出一种不可或缺的主宰力量——自制力。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性,也是人与人有所差别的关键。

成吉思汗能够雄霸天下,与他善于克制不无关系。而他善于克制,还源于一段传奇经历。

有一次,成吉思汗一大早便带人去打猎,可直至中午仍一无所获,众人只好返回帐篷。成吉思汗不甘心,便独自一人再次上山。

他沿着羊肠小径前进,走了好长时间。烈日炎炎,晒得他口干舌燥。不久,他来到了一个山谷,见有水珠一滴一滴从上面滴下来。成吉思汗非常高兴,就取出皮袋中的杯子,耐着性子去接慢慢滴落下来的水。

水接到七八分满时,成吉思汗高兴地把杯子举到嘴边,正想喝下去。就在这时,一股疾风猛然把杯子从他手里打掉了,好不容易接到的水全洒了。成吉思汗又惊又怒,抬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心爱的猎鹰在捣鬼。他非常生气,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拿起杯子重新接满。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哪知,当水再次接到七八分满时,猎鹰又一次把水杯弄翻了。成吉思汗异常愤怒,他一声不响地捡起杯子,又耐着性子接水,并悄悄取出尖刀,拿在手中。当水接到七八分满时,他把杯子慢慢地凑近嘴边。猎鹰再次向他飞来,成吉思汗手起刀落,当即把猎鹰杀死了。

可是,在杀猎鹰的时候,他的注意力过分集中,以致疏忽了手中的杯子,杯子掉进了山谷里。成吉思汗无法再接水喝了,不过他想到既然有水从山上滴下来,那么上面也许有蓄水的地方,很可能是湖泊或山泉。于是他忍住口渴的煎熬,拼尽气力向上爬。终于攀上了山顶,发现果然有一个蓄水的池塘。

成吉思汗十分兴奋,立即弯下身子想要喝个饱。忽然,他看见池边躺着一条死去的大毒蛇。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猎鹰救了我一命,正因它刚才屡屡打翻我杯子里的水,才使我没有喝下被毒蛇污染了的水。”

成吉思汗明白自己做错了,他带着自责的心情,忍着口渴返回了帐篷。他对自己说:“从今以后,我绝不在愤怒的时候做决定!”自制力的养成,使成吉思汗避免了很多错误决策,给他的雄图霸业带来了莫大的助益。

不过,自胜不易,那意味着要否定自己,要亲手毁掉许多珍贵的东西,甚至是曾经给自己带来过辉煌和荣誉,或者自己曾引以为自豪的东西,是一个痛苦的抉择。如果不能当机立断,痛下决心,就难以自胜。

很多人的失败都不是因为对手太强大,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太固执,说服不了自己,战胜不了自己,最后被自己打败。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惜人类有着太多的私心和贪婪,每到了关键时刻,名利心一重,就忘乎所以,做出错误的选择。

清末杭州知府陈鲁原是个很受百姓拥戴的清官,他不贪财不好色不嗜酒,想用这些东西拉他下水的人只好望而却步。但他有一样嗜好:喜爱古字画。遇到好的古字画,他茶饭不思。正好,他治下的余杭知县得了一幅唐伯虎的真迹,送上门来请他观赏。他爱不释手,知县善解人意,便慷慨相送。自此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过了不久,余杭县报上来一桩大案,他阅读案卷,明知事有蹊跷,却碍于情面,照准了。这桩案子就是当时震动朝野的杨乃武、小白菜冤案。案发后,朝廷追究涉案官员的责任,陈鲁原自知罪责难逃,加上羞愧难当,便悬梁自尽了。

无求于物心常乐,自静其事品自高。否则,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从一幅字画开始,清官成赃官,贪欲害人可见一斑。所以,老子说:“知足者富。”对于名利和财富只要能够知道满足,顺其自然,不贪婪,自然不会有什么耻辱和失败。

人生在世,最怕丧失本性。人刚生下来时,本来很纯洁,后来欲望渐多,便不那么纯洁了。尤其是那些被欲望冲昏了头脑、丧失了理智的人,更是做事不计后果,无所不为,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深渊。

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克制欲望,心胸坦荡。多点自知之明,多些自我克制,才可能成为有“道”之士。有“道”之士,如文王、周公、老子、孔子等,即使生命结束了,精神也会长存世间,书上会写他们,戏里会演他们。为人如此,方算得上真正的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