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白话全译)
2848400000022

第22章 治家篇(3)

译文:人生没有比无忧心琐事可牵挂更为幸福的了,而最大的灾祸没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只有那些终日劳碌的人,会知道无事一身轻才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安祥平和的人,才知道最大的灾祸源于多心猜疑。

解读汉朝时曹参奉召入朝为相,一切事务都遵照萧何时期的旧规办理,日夜畅饮美酒,无所事事。每每宾客来拜访想要劝说他一番,都会被曹参以喝酒谢绝。宾客刚要张口说话,曹参就又敬上美酒,一直喝到他们酒醉为止,始终没有机会说话。

惠帝知道后,责怪曹参不管事,嘱咐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窑回家去问曹参这是什么意思?曹窑停职回家,劝谏曹参。曹参很生气,反而打了曹窑两百鞭。

惠帝责备曹参说:“这件事和曹窑有什么关系?是我要他去劝你的。”曹参脱下冠冕谢罪说:“陛下的圣明和高祖皇帝比较,自己觉得怎么样?”惠帝说:“我怎么比得上先帝?”

曹参又说:“微臣的才能和萧何比较,怎么样?”惠帝说:“你好像不如他。”

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对。高祖皇帝和萧何定天下,法令已经非常清明,如今陛下以无事治理天下,参等谨守职务,遵循前规,不是很好吗?”

富贵嗜欲猛,宜带清冷气

原文:生长富贵丛中的,嗜欲如猛火,权势似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炎焰不至焚人,必将自焚。

译文:生长在豪富权贵之家的人,不良嗜好的危害有如烈火,专权弄势的脾气有如凶焰;假如不及早清醒,用清淡的观念缓和一下强烈的欲望,那猛烈的欲火虽然不至粉身碎骨,终将会让心火自焚自毁。

解读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财富还希望有权力,有了权力还希望满足其他想法。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水准,没有一定的理智,那么就容易胡作非为,任性胡来。从这个意义来说,欲念好比是烈火,理智好比是凉水;凉水可以控制烈火,理智可以控制欲念。

钟会、邓艾以两路大军攻灭西蜀,而钟会心生反意,想要据险自守,做个刘备第二,进而兵临长安灭魏,再起兵灭吴,一并天下于自己一人之手,但是担心邓艾为敌与自己作对。怎么办呢?钟会想到告伪状的方法,几次密报司马昭,说邓艾心存反意。司马昭毕竟是谋略场中的老手,他虽然担心邓艾逆反,对钟会却也有疑惧之意。接到钟会的密报,他对钟会真正用意就了如指掌了。他写信告诉钟会说:“邓艾有可能据兵自守,所以我派贾充领兵一万入斜谷,屯兵城,前去援助你。我自己领兵十万在长安,随时准备接手。”司马昭另派新兵之意当然不是为了邓艾,而是为了钟会。钟会也不是呆子,他见司马昭信便知是司马昭对自己起了疑心,便仓促行事,拥兵而反,最后被杀身亡了。本想告假状陷害邓艾,使自己阴谋得逞,不想被司马昭察觉而自陷死地。这正如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人的欲望好比是烈火,理智好比是凉水,凉水可以控制烈火,理智可以控制欲望。当火势与欲望达到一定程度时,物就会枯焦,人就会粉身碎骨,所以人必须加强道德修养,缓和自己的强烈欲望,使自己健康地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

念虑差毫末,人品星渊别

原文: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国家。出此入彼,念虑只差毫末,而超凡入圣人品,且判星渊矣。人胡不猛然转念哉!

译文:用积聚货物财产的心思积聚学问,用求取功绩名誉的意念追求道德,用爱护妻子儿女的心意敬爱父母,用保持爵号官位的策略保卫国家,走出这里进入那里,意念思虑只是差别毫毛末端,但是超脱凡俗进入圣界,人的品质几乎判若天壤之别了。人何不猛然转变念头呢!

解读凡事要想成功,最关键的就是有一份责任心。若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当作是自己性命攸关的事情,还会有什么事是做不成、做不好的呢?积累学问是件艰苦的事情,但若能像积攒钱财那样处心积虑,就会知道自己该怎样具体去做才能积累更多的学问了。道德修行看起来空洞,但若能像求取功名那样目标明确,追求道德修行的行动就会有动力了;把对妻子儿女的那份爱心用来孝顺父母,用保持官位的那份策略之心来捍卫国家,还有什么是不能做到最好的呢!放弃私利的、个人的、渺小的,而致力于大事、公务,这些想法、打算,在人的内心也许只有微小的那么一点差别,但这一转念的事情对于人品来说却是天壤之别。

耳闻逆耳言,心有拂心事

原文: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译文:耳中常听一些不顺耳难听的话语,心中常想着一些不顺心的事情,这才是使人修养身心、培养良好德行的磨刀石。如果每句话都顺耳好听,每件事都能称心如意,那就是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浸泡在毒酒之中了。

解读有一位有名的书法家,他的字写得非常好。当他肯招收学生时,有很多家长争着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学习。其中有一个叫蓝冰的孩子,非常聪明,悟性很高。书法家的妻子问丈夫,蓝冰将来能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书法家。书法家回答说不太可能,因为蓝冰家有几亿家产,他是家中唯一男孩,父母宠爱如珍宝。舒适的生活环境,往往难以产生有为的青年。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名将戚继光自小受到父母良好教育,父亲对他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戚继光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学习武艺。父亲常给他讲一些保家卫国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每天早晨,天刚一亮,父亲就把戚继光叫起来,让他练习武艺。每天跑步练剑,为了练臂力还要举石锁,这样一天下来,戚继光经常身体酸疼。父亲虽然心疼孩子,对他的要求却没有放松。练习武艺之外,父亲为他布置了学习任务,各种经书兵书,历史典籍,都是戚继光学习的内容。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戚继光自小就培养了良好品质,吃苦耐劳力求上进,成为一代名将。对少年人严格要求,那他们成年之后面对世界的各种艰难能够较从容面对。如果过于溺爱他们,不肯让他们吃点苦,那么将来社会是会让他们吃苦的。

天地有和气,人心有喜神

原文: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月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译文:狂风暴雨中,各种飞禽鸟类都感到忧愁恐慌;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草木欣欣向荣长势茂盛。由此可见天地之间没有一天可以没有和气,人心也没有一天可以没有喜气。

解读《智囊》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某地有一个姓尤的老翁,他家开了三个典当铺。有一年年底的一天,尤老翁听到自家门外传来一阵吵闹声。他就出去看外面发生什么事情。原来是一位邻居,与伙计们争执。柜台前的伙计告诉尤翁说:“这个人把衣服当了钱,今天空着手来,非要取衣服。不给他,他就破口骂人。竟然有这样不讲理的人!”那人仍然不肯善罢甘休,气势汹汹不认为自己有错。尤翁从容地和他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不过是年关难度。为了这些小事,也不值得争执。”尤老翁派店里伙计把这个人典当的东西拿出来,有几件衣服和蚊帐。尤老翁指着棉衣服说:“这件衣服现在正用得着。”又指着那件道袍说:“这件留给你过年拜年用,其他的东西你现在也不急着用,可以先留在这里。”那人拿到衣服,没说什么,转身走了。当天夜里,他死在了别人家里,他的亲属就与那家人打官司。

原来这个人借了很多债,无力偿还。那天他服了毒药,知道尤家富有,就想死在尤家,好敲一笔钱。结果尤老翁宽容大度,使得他无法继续闹事,就转移到另外一个人家去。有人问尤老翁,为什么能预先了解情况而容忍这个人的无理。尤老翁回答说:“凡是来无理取闹的人,大概都是有原因的。如果在小事上不让人,那么就有可能惹来大祸。”人们听了他的话很佩服他的见识。尤老翁的和气待人,使他免了一场祸事。我们想长久保持家庭和睦,生活安稳,就需要有宽容的度量,和气待人。自己家人之间,不过于计较一些小事情,与别人交往时,也不斤斤计较。天地之间少不得和气,何况于人呢!我们更需要时常保持和悦喜庆,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

清冷受享薄,和暖福泽厚

原文: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惟气和心暖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

译文: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春夏气候温暖,万物就获得生长,秋冬气候寒冷,万物就失去了生机。所以,一个性情高傲冷漠的人,他的表情毫无生气,就像秋冬的天气那样冷漠无情无人敢接近,因而他所能得到的福分自然就淡薄。只有那些个性温和而又热忱的人,他所获得的福分不但厚,他的利禄也能长久。

解读范仲淹出身贫寒,年轻时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后来做了宰相以后,他的生活方式还是保持着从前穷秀才的习性。不仅如此,他接济贫苦的人,用自己的收入救济那些穷苦的人,受过范仲淹帮助的人有百人之多,他的行为也由此受到老百姓的称赞。

古人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至理。俗语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恶报降祸,善报赐福。明白人都知道,这报那报,最终还是人报。从世道的运行看,顺天随势,便可得福,逆天违时,便会招祸,即使暂时得福,最终福也会变成祸。这一点,明白人也都知道。譬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也许可以收获更多一点的粮食。曾有人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冷静想想,那是没到着慌的时候。从长远看,生态平衡被打破,气候恶劣,受罪的还是自己,这祸想逃大约也是逃不了的。

念头存宽厚,春风育万物

原文: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克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

译文:一个胸怀宽宏忠厚的人,好比温暖的春风化育万物,能给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带来生机;一个胸襟狭隘斤斤计较的人,好比寒冷凝固的冰雪,能给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带来杀气。

解读孔子认为:宽是人的五德之一(恭、宽、信、敏、惠)。为人宽容,能得到众人爱戴,为政宽容,能使有才干的人各尽其力。如果没有宽宏的气度,不论为人或为政,都会受到影响。而宽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汉书?班固传》说班固为人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骄人,深得大家喜爱。一个领导者气度宽大,才能使众人归心,为之尽力。《吕氏春秋?爱士篇》有一个故事:秦穆公丢了一匹拉车的马。找到的时候正被人煮了在吃。秦穆公叹一口气说:吃骏马肉不喝酒是不好的。于是给每个吃马肉的人一大碗酒。一年之后,秦晋大战于韩原,穆公被枪刺投中,战马已被晋军抓住,眼看就要成为俘虏。这时那曾经吃了马肉的三百多人冲了出来,个个舍生尽力,在穆公车下与晋人作殊死搏斗,终于大败晋军并俘虏了晋惠公。可以说,秦穆公转危为安,反败为胜,靠的是宽大容物的德行。

寒灯敝裘下,不失本来真

原文:寒灯无焰,敝裘无温,不失本来面目;心似死灰,身如槁木,未免堕落顽空。

译文:一盏微弱的孤灯燃不起火焰,一件破旧的大衣穿在身上毫不温暖,这是造化在玩弄世人;衰败的身体像是干枯的树木,而空虚的心灵也犹如燃尽的死灰,这种人就像是行尸走肉,必然会陷入冥顽的空境当中。

解读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荀子也在《非相》篇中说:“观察一个人的容貌、体态,不如研究他的思想,研究他的思想,不如看他选择的思想方法。”

历史上,西周时徐国君主徐偃王的眼睛可以看到自己的额头;孔子面如凶神恶煞;周公身如直立的枯木;舜时掌管刑法的皋陶面色青绿,好像刚被削去皮的瓜;西周大臣闳夭满脸胡须,看不见皮肤;殷王武丁的大臣傅说脸上没有胡须和眉毛;大禹瘸腿,汤王跛足,尧和舜的眼睛里重叠着两个瞳仁。人们没有记住他们的容貌,但是人们记住了尧舜的仁政,大禹的治水,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人们记住了孔孟的仁义道德,老庄的自然无为,六祖的佛学与禅理;人们记住了张衡的地动仪,蔡伦的造纸,黄道婆的纺织技术;人们记住了李杜的诗,苏东坡的词,曹雪芹的小说;人们记住了伯牙鼓琴,王羲之的书法,唐伯虎的绘画……至于他们的相貌无人知晓,他们的生平只能猜想,他们的生卒年月尚待考证。但后人却记住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创造发明、思想意志、文采风流,从中吸取智慧的养料,力量的源泉,创造的勇气与魄力。再美的花也会凋谢,再美的容貌也会消逝。只有灵魂不朽,只有精神长存!

肯休当下休,觅了无了时

原文: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前人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见之卓矣。

译文: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想要罢手时,就要当机立断结束。如果犹疑不决,想要找个更好的时机,那就像男婚女嫁一样,虽然婚事办完了,以后的家务和夫妻儿女之间的琐事却会接踵而来。出家当和尚和道士虽然不被人打扰能获得暂时的清净,他们的七情六欲却未必能够全部清除。古人说得好:“现在能罢休就赶紧罢休,若想再找个机会罢休,恐怕就永远没了罢休的机会。”这真是极高明的见解啊!

解读范蠡追随越王勾践二十多年,苦其心志,运筹谋划,终于灭了吴国,报了会稽之辱。勾践称霸诸侯后,范蠡也被封为将军。但范蠡深知勾践为人,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安乐,于是急流勇退,携妻将子,扬帆过海,秘密离开了越国。范蠡辗转到了齐国,改名换姓,自称为鸱夷子皮,在海边定居下来。从此,率子整治家业,开发经营。没多久,就在海边积累了数十万财产,富甲齐国。齐国人看他贤能,又善于理财,便请他出来为卿相。范蠡喟然长叹:“在家能积聚千金,外出能官至卿相,对于普通人这是再高兴不过的事了,但长久地享受这些尊荣和名声并不吉利啊!”于是,又辞了卿相,把大部财产分给亲朋好友和邻里乡党,只随身藏着些珍贵的珠宝,秘密离开齐国,到达宋国的都城陶。范蠡看到陶位于天下的中心,与诸侯各国四通八达,来往货物都在此交易,认为此地经营很容易致富,便在陶定居下来,自称陶朱公。从此,父子刻苦节俭,亲自耕种畜牧,兼营商业。由于他们对商品的囤积或脱手,善于看准行情,把握时机,在贩进卖出之中,获取十分之一的利润,没几年,又积累了上亿的家产,天下都知道陶朱公了。

热闹出冷言,寒微用热心

原文:从热闹场中出几句清冷言语,便扫除无限杀机;向寒微路上用一点赤热心肠,自培植许多生意。

译文:在喧闹争吵的场合说几句清醒冷静的话语,便可消除无限争斗杀伐之心;对贫穷困苦的人多用一点火热的心肠,必然能培植出许多生存下去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