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2832400000013

第13章 国际化战略是中小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4)

英国跨国银行的发展。英国的海外银行主要是在19世纪下半叶英帝国权力高涨时期发展的,19世纪后,跨国银行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英国不是采取在一个国家设立一个分行的模式,而是通过大约5000个分支机构,遍布英联邦各国、非洲、中东及远东以及南美许多地区开展业务。此后,业务范围扩展到美国及欧洲,如巴克莱银行在非洲、加勒比地区有分行或子公司。其后扩展到加利福尼亚和纽约;劳埃德银行在南非有庞大的分行网,后扩展到北美和欧洲一些城市;格林德利银行在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有分行;标准渣打银行的分行则遍布非洲与远东。此外,伦敦清算银行还在北美发展零售业务。英国海外银行的发展曾经历过巨大的历史变迁,在二战时一度衰落,战后才逐渐恢复。

美国跨国银行的发展。1953年,美国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正式允许美国银行自有资金在100万美元以上的,经联邦储备局批准可以在国外设立分行并从事跨国银行业务,由此开始了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美国银行伴随美国工业企业对海外市场进行渗透,美跨国银行大发展,其跨国银行除了传统的在海外设立分行、代表处等做法外,还有埃奇法公司等对外直接投资的专业机构,此外还有离岸银行业务。20世纪70年代,美国银行的海外机构得到急剧发展,1979年末,美国银行的海外分行已达779家,总资产增加至2900亿美元,到80年代,扩张进一步加剧。

日本跨国银行的发展。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一些国家签订了和平条约,重新在海外设立分支行。进入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走向高层次,更侧重于建立当地金融法人,截至1991年底,日本银行在海外的分行增加到318家,办事处为424家,当地的金融法人为304家。如果将日本在海外的分行、持股银行和办事处加到一起,总数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数。随着海外金融机构数的增加,日本海外金融实力急剧膨胀,1989年日本海外银行的银行资本总额达19672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国际银行总资本的40%,跃居世界第一位。

在地区上,日本银行向海外发展的重点是北美、亚洲和欧洲,分行以北美居首,办事处以亚洲最多,持股银行主要集中在欧洲,从总体上看,日本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在美国、香港地区、英国、中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瑞士、加拿大的发展快,数量多,这一方面和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有关,另一方面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有关。

(二)典型国家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规律

通过典型国家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比较,我们发现各个国家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都有一些普遍的规律。

第一,其跨国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英国在19世纪下半叶英帝国权力高涨时期开始发展并带有浓厚的英联邦色彩;美国则须经过法律的批准才可进行海外扩张;日本则主要和一些国家签订合约设立分支机构。

第二,其国际化进程都是步步推进的,通过不断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

第三,都是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来进行海外扩张,从而对海外市场进行不断的渗透,达到寻求高利润的目的。

第四,根据国情的不同,开展海外业务特色化。如美国跨国银行除了传统的设立分行,代表处等做法外,还有埃奇法公司等对外直接投资的专业机构,还有离岸银行业务。日本为使银行发展走向更高层次,更侧重于建立当地的金融法人。

第五,开展国际化业务范围广泛,而且有侧重点。

二、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对策

同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银行国际化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银行业面临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制定和实施面向新世纪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我国的银行业能否在未来的全球金融业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对国际化形成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能否制订一个与国际大环境的发展变化协调一致,同时又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结合以上对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分析,特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一)适时合理地拓展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积极向外“渗透”

我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发展的时间比较短,除了中国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比较分散以外,其他几家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银行业必须通过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布点来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在海外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对于我国了解、掌握国际金融新技术,国际金融市场行情,资金的融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我国的金融实力还不够雄厚,在海外设立网点应积极稳妥地进行,选择合适时机向外“渗透”,如在国际经济不景气时期有选择地收购其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企业股票,达到部分控制或控制的目的。但在“渗透”时,遇到实力强大的国际金融机构不应与其正面对抗竞争,以保存实力,但并不是完全不参与竞争。因此,应选择较为稳妥的竞争方式即通过及时了解、掌握和分析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动向,以局部推进战术,逐步取得全局性的胜利。

(二)遵循国际惯例,提高自身素质,逐步与世界银行业接轨

我国银行业要走向世界,必须熟悉、尊重并自觉遵循国际惯例,按国际惯例办事。所以,我国银行业应:一要加速银行业的电子化进程,提高银行业的服务效率;二要培育大批既懂得国内、国际金融业务,又懂得国际惯例及法律的国际金融人才,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三是要在国内外业务活动中牢记国际惯例,使我国银行业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把我国的国际金融业务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当中。

(三)通过产权约束建立银行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

产权是交易的前提,产权的界定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效率。我国在银行业的改革中,只是改革管理体制,向西方的商业银行学习,学习其管理体制及管理经营,但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规范的产权制度,不进行产权制度的变革,国有银行的商业化不可能彻底,这样的银行制度也不能适应银行国际化发展。无论是建立内部激励机制还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都必须以产权制度的变革为前提,建立与现代银行制度相适应的现代内部治理结构是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合理的内部组织体系,合理的用人机制等都是银行竞争力的源泉。

(四)拓展银行业的业务领域,提高国际竞争力

国际化竞争必须从各个方面增加银行利润,无论是表内业务还是表外业务,无论是商业银行业务还是投资银行业务,无论是零售业务还是批发业务。我国的各家银行必须进行适当的分工,在发展战略上力求特色,在国际化方面发挥优势,避免趋同。对于规模较大、资源充足、管理水平较高或者拥有很强的职员培训能力的银行来说,可以采取综合性银行战略。在目前从事的国际结算和融资,外汇存贷款基础上拓展注入项目融资、证券经纪、国际并购咨询、衍生金融证券等新兴业务。对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银行,可以重点发展某一方面的国际业务。对于新兴的银行机构,如果资源尚不具备,我国的国内市场又很大,可以立足国内某一方面的业务,在国内同行中成为某方面业务的佼佼者。

(五)提高银行全面监控意识和风险认识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我国的银行业必须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创造国际化条件并积极参与国际银行服务市场的竞争,同时,我国的银行监管当局更应该提高适应这种开放经济的意识,利用开放式思维来考虑银行的监管问题。为了提高银行监管部门开放式金融调控意识,应该加强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后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研究,提高金融监管当局的风险意识;有组织地分析过去发生的全球银行危机的案例,提高银行监管当局的国际化风险鉴别能力,便于防患于未然;加强银行监管当局人员的国际培训,提高监管者的素质和水平。

总而言之,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一方面是为了谋生存,另一方面是为了求发展。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全球银行服务市场的竞争,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经营素质,才能跟上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步伐。虽然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步伐较慢,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断地发展同样可以壮大以至完善。中国加入WTO,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即将开放。因此,我国的银行必须有危机感,积极适应金融业国际化大环境,按照国际化战略步骤去发展,那么,中国银行业全面国际化的未来将让人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