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说为人
2820500000036

第36章 立身应以孝为先

孝,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的情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当我们吟喃两千多年前这天籁之音时,怎能不油然而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语出《论语·里仁》)

在孔子看来,孝是仁爱的根本。确实,一个不爱父母的人,又怎么能设想他会爱国家爱人民呢?

《论语·为政》中记载:

孟武伯问孔子怎样才是孝。孔子回答说:“做父母的,最担心的是子女的疾病。”

在这里,“疾”字不仅指疾病,更可引申为“为非作歹”的越轨行为,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做子女的要尽到孝道,不仅要爱护身体,在行为上更应该遵循法律法规。

这是对自身而言的,那我们又该如何对待父母呢?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迈而担忧。”

这是孔子对一个孝顺子女看到父母一年比一年衰老时应有心情的描述:因为父母长寿而高兴,就希望父母更长寿;因为父母年迈而担忧,就觉得在父母有生之年应更尽心孝顺。

不能把不知父母生日的人认定为不孝子女。但一个连父母生日也记不清或不去记的人,要做到非常孝敬父母,恐怕也是很难的。当你的父母生辰之日,一枝鲜花,一盒蛋糕,一封电报,一个电话,一句问候:“祝你生活日快乐!”这份浓浓亲情,将会给父母带来喜悦和慰藉。

孔子又说:“侍奉父母,如发现他们有不是之处,要婉转地规劝,看到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仍要恭恭敬敬,不去顶撞他们,即使为此烦愁,也绝不怨恨。”

由此看来,孔子并不主张子女惟父母之命是从。父母有缺点,子女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孝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曾子问孔子:“做儿子一味地听从父亲之命,是否就是孝?”孔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如果父亲行为不义,那么,做儿子的就不能不在父亲面前直言规劝。有这样的以义相争的儿子,才能使父亲免于犯下大错误。”

立身应以孝为先,这是孔夫子的教诲,其中饱含深情,应为我们每一个人谨记和践行。

智者慧语

孝,不仅是个人的、家庭的行为,也是社会的行为。家庭是社会生活的细胞,因此,孝敬父母,敦睦家庭,必将有利于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团结,有助于形成互敬互爱的社会风气。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含辛茹苦,带大孩子,乌鸦也有反哺之心,人而不孝,岂非连乌鸦都不如?孝有感情上的孝,行为上的孝。作为人子在感情上,随着父母的逐渐衰老,对于老人的年龄应时时记在心上;在生活和行动上,更应对父母悉心照料。

链接解读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篇》第六章)

孟武伯问孔子怎样才是孝。孔子回答说:“做父母的,最担心的是子女的疾病。”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篇》第二十一章)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迈而担忧。”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篇》第十八章)

孔子又说:“侍奉父母,如发现他们有不是之处,要婉转地规劝,看到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仍要恭恭敬敬,不去顶撞他们,即使为此烦愁,也绝不怨恨。”

立身应以孝为先

孔子的弟子子夏说:“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无所保留,也不要做力所不及的事。”

这是一条子女孝顺父母的实质性原则。作为子女,在侍奉父母时始终保持必恭必敬的态度、和颜悦色,但如果对父母和父母交办的事属力所能及而没有竭力去做,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不免流于形式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