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就孩子一生的66种好习惯
2814000000016

第16章 做人的习惯(8)

兴致是一种对事物的好奇和主动尝试,它背后有一股强烈的喜悦和动力,它使人活得生趣盎然,津津有味,使生活不再是枯燥地过日子,而变成了享受。兴趣通常是指对某一事物,产生自发的探索、思考和喜爱。但兴致就不同了,它是一种人格特质。

有兴致的人对许多的东西都抱着乐于接触、并从中体验乐趣的积极态度。他们再忙也有兴致抽点时间跟人闲聊几句,再急也不会忘掉保持几分幽默。这是一种情绪,一种对外部事物能够做出正确反应的情绪。他们悠闲中带着敏锐的品位,欣赏生活中诸多的乐趣,他们真正是生活的大师,是生活的主角。有兴致的人,情绪高的人,创意自然会高人一筹。

有兴致的人永远不会寂寞,他们很容易发展出兴趣来。

只要有些闲空儿,他们就会神往周边的事物,而不是呆板地固守其自身。他们有源源不断的新发现,欢乐的心情和对事物的细致的观察,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每个人都应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己的兴趣,不要让自己的心枯萎,要懂得欣赏、接纳和参与,而不是孤芳自赏、愤世嫉俗。要融入生活,与生活格格不入的人,是寂寞的,并且肯定是不幸福的。所以要保持主动和兴趣,用童心去感受世界,那么,河边的石子、路边的野花在你眼里也会变得赏心悦目。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乐趣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孩子的兴趣往往是在广泛的探索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为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创造条件,要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多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带孩子观看各种表演和比赛,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全面了解社会,为孩子接触各种事物提供机会,以此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建议二:满足孩子对事物探究的需要兴趣是对孩子实施教育的宝贵资源,一粒石子,一张纸片,一只蚂蚁等。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孩子来说,都有无穷的秘密,他们会经常缠着大人刨根问底地问“为什么”

。孩子受其好奇心的驱使有提问,是孩子兴趣爱好的标志,是他们智力活跃的表现,也正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家长要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追寻知识。要把握时机,极端重视孩子的提问,积极地回答提出的问题,满足他们对事物探究的需要,从而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及时地给予教育和指导,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家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问题漫不经心,随意敷衍,甚至冷嘲热讽是极端有害的。

常存感恩的心有一位四肢瘫痪的小女孩,无法如常人般行动,须长期卧病在床。她的床上方有一个天窗,使她可以在晚上看到天上的星星。

有一次,她对来照顾她的特别看护说:“我每天都和星星玩游戏哩!”

看护不解地问:“你怎样和星星玩游戏呢?”

这女孩指着天上回答:“你看,我选出一颗星当妈妈,又选出一颗星当爸爸,然后我又选出其它的星星,当作是某某人,一面回想他们为我做的事,同时也感谢他们——其中有我的家人、朋友、医生、同学和我的小狗……有时一直数下来,星星都不够用了,因为我有太多太多的人要感谢了。”

小女孩用最天真的笑容看着满天星斗。

我们都有太多的感谢需要表达出来,感谢不要只放在心里,也要说出口。其实你可以表达一些心意,只要你乐意如此做:

向你的双亲说一声谢谢——为他们的抚育之恩,为他们的辛勤照顾。你是否已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中国人较不擅长这种表达方式,口说不自然,则不妨用一张卡片,找一个机会或一个理由,相信只要有心,机会处处有,理由时时在。

写一封信给你以前的老师表示感谢——不管隔了多久。

这样的一封信,一定会使他的心得到很大的安慰,让他知道自己不是教书匠,而是在培育英才,一生青春的投资是绝对值得的。

向带领你、帮助你的朋友表示感谢——这会使他十分受用,也将再次点燃他心中助人的热忱,也使他明白过去的付出没有徒然。

感谢写出一篇好文章或说出一段好话的人——所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句话、一篇文章都可能让我们产生巨大的改变和影响。不吝惜分享你的心得和感受,向作者表达一份心中的感谢,会激发出更多的好文章和好风气。

为曾帮助你的人感谢——如果你曾从某人身上得到一些帮助,而当事人已不可寻,就把这份感谢,转为对他人的祝福,让人世间有更多祝福的种籽传下去,会带来更多的美善。

感谢、安慰和鼓励人心的话,所产生的动力是巨大无比的,自己的心情得到释放又能鼓舞他人,如此利人利己的事,何必吝啬呢?有人在一二十年后才说出来心中的感谢,常常为时已晚,结果是空留惆怅,徒留遗憾。

我们不必计较所付出的,但是要记得所获得的,施恩乃小善,忘恩乃大恶。感恩不但适用于我们对上苍的恩典,也适用在他人给予我们的帮助,这使人心变得更加美好,也是一种更大的善行。

试试看,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你自己也会更快乐、更释放。

我们都有太多的感谢需要表达出来。

感谢不要只放在心里,也要说出口。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具有感谢、回报他人的良好习惯呢?

建议:教育孩子从“心理”上向善心态比行为更为重要,因此设法让孩子时时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亲切体会人与人之间关系,行善是最自然的事,因为人与人之间关系本来就应该是和谐的。可是,世间许多纠纷又是怎么来的?那是由于自己个人认识的偏差形成的结果。再带进平常的生活中,有如巨大的魔法,让人无法逃避。

第21种习惯 坦诚

人的行为准则是,维护自己尊严,不妨碍他人自由。——培根

有播种,有收获。——希尔斯

我们来到世上不是为了为自己聚敛财物,而是为了民众利益。——蒙田

行动具有激励的作用,行动是对付惰性的良方。——皮尔博士

掏尽口袋里的前一位老师用当时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但效果并不如预期所料,律师不是全国最有名的,商人不是最富开创性的,公务员不是全国最优秀的……一天,他带着7个学生外出实习,路过街头的时候,看见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在乞讨。

“你要钱干什么?”他问。“买衣服。”“是你自己穿吗?”他想问个究竟。“给奶奶穿,她快冻死了,还没有一件过冬的衣服。”

“还差多少钱?”“15英镑。”

教师二话没说,掏出身上的钱塞在孩子手里:“孩子,天冷,快回家吧。”

第二天,孩子和他穿着棉衣的奶奶出现在教室门口。

20年后,这7个学生成了老师一生的骄傲:有一个白手起家成为金融巨头,有一个成了最有名的医生……学生说:“那次,老师给小孩钱时,连口袋都掏出来了;第二天,小孩的奶奶就出现在教室门口。在那一瞬间,我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倾尽所能,就能成功。”

事实胜于雄辩。一个没有登过月球的人,他始终难以相信地球是圆的。空洞的说教不如鲜活的事实。这位教师将自己身上所有钱塞给在寒冷中瑟瑟发抖的小孩,意在感染自己的学生。事实证明,身教重于言教。

干和做的务实,不是用舌头,不是用嘴巴,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行动。谁曾见过舌头和嘴巴说开了鲜花?如果真的见过,那就只能是在剧场观看魔术表演的时候。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对人坦诚相待、身体力行关心他人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重说理,启发孩子自觉关心他人说服教育可以提高孩子对行为是非的认识,使他们分清善恶、是非,并形成相应的行为动机,推动孩子行动,如有的孩子看见别人上公共汽车抢座位就跟着学,家长可以告诉他这样不对,应该给老人、抱小孩子的人让座,孩子以后就不去抢座位了。

建议二:要善于发现孩子关心他人的萌芽,使其无意识的举动,变为有意识的行为。

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如果有时孩子是无意识地或者是在成人的暗示下帮助他人,就应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激发孩子继续关心他人的愿望。

经过不断训练,使其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行为。

建议三:家长应向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榜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孩子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和长辈的行动是他们唯一可仿照的模式,在家庭里成人之间关系的融洽,对老人的尊敬,家长同邻居的和睦相处等等都会引起孩子仿效,逐步培养孩子关心他人。

建议四:利用文艺作品向孩子进行关心他人的教育。

故事、图书、电视、电影等文艺性强的作品,是直观教育手段,孩子最感兴趣。家长可常利用好的文艺作品,给孩子讲(看)些有关人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内容,引导幼儿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