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就孩子一生的66种好习惯
2814000000001

第1章 学习的习惯(1)

学习如果想有成效,就必须专心。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会有相应的收获——谷超豪

学习不仅是明智,它也是自由。知识比任何东西更能给人自由。

学习是一种很幸福的机会,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扩大眼界就必须彻底利用一切机会。

如同拨一下木头就能使奄奄一息的火苗升腾起大火一样。——加里宁

一个愚笨的脑袋会因为学习而产生变化。——郎费罗

第1种习惯 阅读

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高尔基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富兰克林

每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多读些好书是件好事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我不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位不爱读书的国王。”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教育孩子多读一些好书终归是一件好事。

读书是一种乐趣、雅趣、志趣。以乐读书,乐在心中,以雅读书,雅在言中,以志读书,志在胸中。心中乐,有益健康,言中雅,文明礼貌,胸中志,如鹏展翅。

读书的方法很多,读书的途径也很多。有字的书在图书馆,在书房,在书柜,无字的书在社会,在人间,在工厂,在农村,在矿山。读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不读,易也不易;读了,难也不难。难易之辨在乎心耳,亦关乎人耳。

书是人类的伴侣,与其白头偕老,是人类的幸运,也是人类的良知。幸运和良知共存于书。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呢?

建议一:有所选择读书首先要跳出书海,有所选择。

选择什么呢?当然是选读名着。文学,要选读世界名著;理论,也要选读世界名著,因为每一时期的世界名著都凝聚了该时期人类的最高智慧,表现着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真知灼见。阅读名着,不光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现实、未来,理解自己,理解人类社会,而且使我们能够获得智慧和艺术的美感享受,提高人生品味,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生命的境界。恩格斯说他从巴尔扎克著作中“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

自古以来,读书人有两种偏执:一是读书求多,多多益善。相信量变会引起质变,有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为证;一是求精,认为读书不在多,贵在精通,求一通百通的效果。到底多读好,还是少读好,没有量化的标准,更何况多与少只是相对而言,确实难以判定。正如人的大脑一样,脑容量多出天才,脑容量少也出天才。可见,成才不成才,似乎并不在读书的多与少上,关键在于学以致用。

建议二:主动读书怎样才算主动读书呢?表现有三:一是有明确的主攻目标和方向。这与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要成什么样的人密切相关。

(虽然应该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书目,但还要重点发展自己的专业,确定自己的阅读方向和目标);二是有计划地进行阅读。

目标明确,到达目标的路要一步一步走,书要一本一本读,有计划地安排阅读内容和读书时间,才能保证到达原定目标;三是意志坚定,不为流行风潮所动。读书不能跟着大家走,只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跟着自己的爱好、兴趣、志向,真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样才能发展自己,学有所长。读书最忌朝秦暮楚,到头不知所终。

养成读书的习惯有一天,威廉·考贝特看到一家书店有他渴望已久的名著——《一只桶的故事》。书价三便士,但摸摸自己的口袋,只剩下三便士了,如果买这本书,就意味着要饿肚子。他犹豫了好一会,最后还是经不住这本书的诱惑,买下了这本书。

他急急忙忙走向田野,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竟忘记了饥肠辘辘。太阳下山了,他才像拿宝贝一样小心地把书藏进口袋,和衣睡在田野里。他在梦中似乎还在读着这本书。清晨,一面赶路,一面还贪婪地读着这本吸引人的书。从此,他和这本书结成了好伙伴,反复读这本书,从这本书中吸取营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了一代名作家。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是为了成材,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要读出独立的阅读个性,读出专业的学问知识,读出独到的思想境界。

这样,读书就不仅是接受书本中前人的思想认识,而更重要的是寻找自己的目标,发现问题,主动探索,形成新知的过程。

在这里,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变被动读书为主动读书,在于积极进取而非消极接受,在于个性独立而非随波逐流,在于方向明确而非盲目摸索,事倍功半,这就要改变中学的读书习惯,敢于走出老师的圈子,读自己的书。

读书就是要试着用理论解释自己面临的现实困惑,解决自己实际存在着的问题,逆思维阅读就是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既检验理论的正误,避免盲目接受,又学会思考,增加读书的趣味。

好的理论专著,读完掩卷思索,总是心有所会,意有所得,思有所通,情有所感,由此及彼,由彼返今,举一反三,左右旁通,回味无穷。

如果能从枯燥、抽象,令人头痛的学术名著阅读出趣味,读出快乐,读出美感,读出创造欲望,你就学会了读书,就可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起初,可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然后教孩子朗读,让孩子在听故事和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丰富想像力,从而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建议二:教给孩子有效的阅读方法其中包括①精读与略读,精读重在领会,要求反复阅读,要求对文章进行分析,略读只要求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的地方。

②阅读和记忆相结合,主要指古诗词、名言嘉句等。

建议三:要帮助孩子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给孩子选择书籍时要选那些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较强的,这样的书对孩子有教益。

第2种习惯 观察

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满意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门捷列夫

观察和理解的乐趣是自然界赐予的最美的礼物。——爱因斯坦

应当细心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罗曼·罗兰

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詹姆斯

隰朋观蚁找泉东周列国时期,各路诸侯烽火不断,征战连连。处于中原北方的许多小国还经常受到来自边邻的少数民族的侵袭和骚扰。

燕国是处于北方的一个小诸侯王国,国力弱小。一年,它的邻国——山戎令支国率领大批精锐骑兵进攻燕国。在剽悍强壮的游牧民族骑兵面前,小小的燕国怎能招架得住?燕国形势十分危急,只好马上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这时正值齐桓公当政,国力雄厚,号称诸侯霸主。这时看到自己的同盟国受到敌人的侵略,齐桓公便亲自挂帅,率兵讨伐山戎。

当浩浩荡荡的大军行至爪村伏龙山(今龙山)一带驻扎时,山戎令支国将濡水(滦河)截断了,造成伏龙山周围20多里无水。刚开始几天,齐国军队靠自己随身携带的水,还能勉强对付。可是到了第四天,齐国军队便无一口水可喝。士兵们干的嗓子直冒烟,干渴的马匹也烦躁地在地上刨来刨去。再这么下去,性命都难保,还怎么去和敌人打仗?齐桓公十分恼火。

从断水那天起,齐桓公便叫士兵凿山找水,结果一直未能找到泉水。一向精明厉害的齐桓公这时也愁眉不展,不知所措。这时,齐桓公手下有一个叫公孙隰朋的谋臣向齐桓公进言道:“臣听说蚂蚁找有水的地方筑穴居住,应当找蚁穴处掘水。”齐桓公按照公孙隰朋的主意让士兵在伏龙山的北面搜寻蚁穴,结果还是未能找到水源。

公孙隰朋又说:“蚂蚁冬天找暖和的阳坡居住,夏天才在凉快的背阴坡居住。现在是冬季,蚂蚁一定在山的阳坡居住,因此在山的背面乱掘一气,肯定是找不到水源。”齐桓公于是命令军士们在山的南面挖掘,果真在伏龙山的阳坡山腰处找到蚁穴,掘到泉水。

齐桓公大为高兴,称赞说:“隰朋可称得上是圣人了!”因此,将该泉称为圣泉,伏龙山也改名为龙泉山,后来又简称龙山。为了使甘泉永存,饮水思源的后人砌石为井,并命名为龙泉井,至今古井尚存,泉水清洌如初,甘甜爽口。

齐军喝了泉水后,疲惫与干渴一扫而光,士气大增,一鼓作气,将山戎赶出了燕国,燕国于是转危为安。

大自然处处都隐藏着奥秘,生活中时时都有学问,身边的动物就是我们的老师,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规律,每天都学到新东西,所以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见微知著的良好的观察习惯呢?

建议一:注意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孩子只有对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用心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否则,他就会“视若不见”“听而不闻”。因此,家长应注意选择一些新奇的、具有吸引力的事物作为观察对象来激发、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在户外散步,听到林中的鸟鸣,可以对小孩说:“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是什么东西在叫啊?”并提议:“去看看。”像这样去唤起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若孩子对事物表现出了一定的观察兴趣时,要及时满足孩子的观察愿望。要与孩子一起仔细地观察,津津乐道地谈论有关话题,及时耐心地解答孩子的提问等。

建议二:指导孩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观察活动指导孩子学习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观察活动。例如,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大千世界,亲眼看看破土而出的各种各样的禾苗与小草;亲耳听听优美动听的蝉鸣鸟叫;亲手摸摸饱满飘香的麦粒谷穗;亲口尝尝凉而爽口的雪花冰块,从而认识春夏秋冬四季。大人还可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来感染孩子,使他产生喜欢看的愿望。当孩子产生兴趣后,就会集中注意力,用多种感觉器官认真参与观察活动,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曹冲称象东汉末年,国势衰落。曹操拥兵百万,占据了北方;刘备依仗诸葛亮的筹划,夺得西蜀作为根据地;孙权以长江为天险,经营着东南一带,形成了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为了扩大地盘,增强实力,三国之间战争不断,但作为一种策略,有时也联络对方。有一次,孙权为了讨好曹操,特意送给他一头大象。

大象生长在南方,北方的人只听说过,可从来没有亲眼见过。

曹操于是非常高兴,带领大臣们一同去观看。大象站在河边,巨大的身躯像座小土丘,四条大腿像房柱子一般粗,两只耳朵耷拉着,好似两把大蒲扇。这是人们在陆地上能看到的最大动物。

曹操一时兴起,心想,这么大的动物到底会有多重呢?于是就叫大臣们想办法称一称。大臣们听后全愣了,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不知如何是好。

有个大臣踌躇着说:“这……这得先造成一杆大秤,嗯,砍一棵高高的大树作秤杆……”

“就是有了那样大的秤,又到哪里去找合适的秤砣呢?”有大臣跟着说。

“就算找到了大称和秤砣,谁又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来呢?”

有人马上反驳道。

急切中,大臣们一时谁也找不到好方法,过了一会儿,有个鲁莽的官员提出个愚蠢的主意:“只有把大象宰了,一块一块的称……”

曹操听到这儿,脸色马上就变了,露出很不高兴的神情,心里十分恼怒:满朝文武竟然连这样一个问题都解决不了,真是废物,正在这时,曹操听到人群中有个声音大喊道:“我有办法,我有办法!“曹操和他的大臣们一看,说话的原来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当时只有六、七岁。本来喜出望外的曹操马上又失望了,责怪曹冲“你过来捣什么乱,快到一边玩你的吧。”谁知受到委屈的曹冲不但不走,反而认真地说:“父亲,我真的有办法。”

“把大象赶到河中的大船上去,水在船帮上淹到哪里就刻个标记,然后把象牵走,抬石头到船上,压到刚才刻的标记,再把石头一块一块过秤,不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曹冲说。

曹操听后,连连点头称是,按儿子的办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利用物理学中的浮力原理,竟然解决了一个满朝文武都不能解决的大象称重难题,真是不能不让人佩服。重物压在船上,船体便下沉,物体越重,船体吃水越深,这个现象其实是尽人皆知的,但是只有小小的曹冲利用这个现象解决了难题,这说明了细心观察小事,善于分析的重要性。

其实古今中外许多深奥的科学原理都是科学家们在一些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的,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原理;苹果砸在牛顿头上,牛顿便发现了重力原理,这一切都有力的说明:不仅要细心观察,而且要善于思考和分析,这样便能从平常中见出不平常。

那么:怎样使孩子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呢?

建议一: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观察会把孩子带进问题的世界。在孩子提问的过程中,他的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建议二:开发孩子的大脑人的大脑是智慧的发源地,充分开发孩子大脑的功能,会使他更加喜欢思考。左手和右手的协调对开发人的大脑很有好处,可以让孩子练习打字、弹琴、编织毛线,练左手书法等。

第3种习惯 兴趣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培根

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就一定能够学会。——列宁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牛顿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

职业的快乐有一位美国作家,他是靠着为报社写稿维持生活的,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周必须完成两万字。达到了这一目标,就去附近的餐馆饱餐一顿作为奖赏;超过了这一目标,还可以发排自己去海滨度周末。于是,在海滨的沙滩上,常常可以见到他自得其乐的身影。

所谓事业,并不是成大功、做大事,才叫做事业。哪怕是一个极低微的职业,你对它有特殊爱好,感到兴趣、感到满足、感到你确已尽了全力,能为社会服务一点,这就是你的终身事业。因为你对它有特殊的兴趣,所以能无微不至地、从各方面去研究这个事业,探讨有益于它的一切知识和技能。因而你能够把你的工作愈做愈好。又因为你能够满足这个事业,你就不会见异思迁,更能精益求精。于是,你的事业,对你终身的快乐,对人们也作了有效的服务,在不知不觉当中,你的责任心、你的道义感、你的服务精神,都会得到充分发展了。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在学习中寻找快乐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小步子提高要求。

家长给孩子提出的目标应是孩子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以使孩子有成就感,然后随着孩子能力的增强逐步提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