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易经有学问
2813300000003

第3章 务必寻求高人指点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卦一·乾)

“飞龙”,就是腾飞的龙;“大人”,就是高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就是说龙要腾飞,先要向“大人”学到本事。张良是条“飞龙”,但若无“大人”指点,也难有成就。他在一座古桥上遇见黄石公,黄石公亲传他兵法,张良便一飞冲天。

案例

《史记》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遂后,隐藏在下邳(本书作者注:这也是“潜龙勿用”)。有一天他在一座桥上过,一个老人(黄石公)走到他面前把鞋扔到桥下,让他去捡。张良吃惊不小,想打这老人,又见这人很老了,终于忍住,去桥下捡起鞋来拿到桥上。老人又很过分地让张良为他穿鞋,张良默默照做了。老人大笑而去,一会儿回来,夸他“孺子可教”,命他五天后大清早在桥上等。张良五天后一去,见老人早在桥上了。老人大怒,让他过五天再来。过五天张良又迟到了,老人又怒,约他再过五天来。过了五天,张良半夜赶往,终于赶在了老人的前面。老人见他先到,高兴了,于是传了他一部《太公兵法》。张良就因为这次奇遇,成为后来汉高祖刘邦的首席军师与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易理

(1)千里马遇见伯乐才会身价百倍。飞龙要见大人,才会一飞冲天。

(2)哪怕是飞龙,也要求利。要顺天而行,不能逆天。

易理应用

1.飞龙怎样见大人?

飞龙再大,也大不过大人。所以飞龙应该在大人的面前谦虚受教,千万不可自高自大。

所谓飞龙的“飞”,是说他能自由飞翔;而所谓大人的“大”,是说他充盈宇宙,浩大无边。龙怎么飞也飞不出天,所以当尊大人为师。大人没有飞龙依然是大人,飞龙没有大人却不能飞起。

所以飞龙见了大人要谦虚。正如孔子见老子,刘备见诸葛亮,张良见黄石公,必须礼待对方,师事之。

其实以大人之大,是无所不知的,孔子见老子之前,老子已知孔子为“圣人”;刘备见诸葛亮之前,诸葛亮已知刘备是志在四方的“刘皇叔”;张良见黄石公之前,黄石公已知张良为“刺秦少年”,何等抱负!

所以很多时候是大人先来找飞龙,传以绝学,以助天行道。正如《史记》所载,是黄石公先来找张良的,在桥上等他。

所以飞龙要学会等,因为我们命中的贵人也在等我们出现。要会“忍”,更要“等”!尤其重要的是当贵人出现时,我们要认出来,千万不可错过。

我们在做潜龙时,要忍;现在做飞龙,等大人出现了要虚心受教。

等到大人与飞龙相会之日,自然有奇遇。当然还有个考验的过程,黄石公一共试了张良三次:

一试张良:让他捡鞋穿鞋。这是在试张良是否能忍住少年人常有的浮躁之气,同时也在试张良是否有敬老的善心。有此善心,便可以做天下事。

二试张良:桥头等待。这是在试张良是否会如约而至。如果来了,说明张良守信用,并有慧眼认出眼前的老人就是他的良师。

三试张良:一次比一次早。这是在试张良是否是有心人,只有有心人才会干大事。同时也在试张良的坚韧程度,老人故意让张良一次次迟到,一次次挨骂。才可能使张良在第三次起得特早,处于一种完全等待的状态,这时传给他兵书,便可领会。

张良经住了黄石公的三次考验,所以他成功了。

2.飞龙如何求利?

当初张良刺杀秦始皇,虽是顺应民心,但从气势与能力上讲,处于不利条件。他果然“误中副车”。失手远遁,说明整个过程非常不利,飞龙不能飞起。而自从遇见黄石公后,张良顺天而行,通过自己的江湖身份(刺客中的隐者)结识了同样身份的项伯,再依次结识项羽、陈涉与刘邦这些人,最后跟随了刘邦,打遍天下无敌手,何等顺畅。

这就是求利的结果。

张良当初直接刺秦的希望等于零,就算刺秦成功也不会赢得天下,因为当时他毫无势力。只有张良依附刘邦后,二人强强联手,才有了后来的汉朝江山。在这过程中,多种力量相生相克,非常微妙。

(1)情况:张良克秦始皇一不可能

(2)情况:秦始皇病死后,项羽克秦二世,刘邦、张良克项羽→可能

实际上(2)情况实现了(1)情况,只不过中间多了三个重要环节。张良不能直接杀死秦始皇,但可以间接摧毁秦王朝。任何大事都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要像张良一样,因势利导,顺天而行,才能成功。

图解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核心要义为两点:

一是飞龙要见大人。

二是飞龙要求利。

如果没有大人,飞龙只能自己单飞;只有见到大人后,才能一飞冲天,呼风唤雨,应者云集。

张良见了黄石公后,实际上他也成了大人。后来刘邦见张良,再次上演了飞龙见大人的精彩一幕。如此可见做飞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自己做大人。

飞龙不得利,便只能永远做潜龙,只有得利(见大人)后,才能飞起。

从潜龙到飞龙,这是一个得利(见大人)的过程: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易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