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易经有学问
2813300000002

第2章 要想做“龙”就要先学会“潜龙”

潜龙勿用(卦一·乾)

“潜龙”,就是潜伏的龙。“潜龙勿用”,就是龙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轻易行动。周文王隐成在大狱中,甘做“潜龙”,身情《易经》绝学而不用,使商纣王毫不觉察,待其出狱,一举击溃对手。

案例

《史记》记载,商纣王无道,暴桀天下,将周文王(姬昌)囚禁在菱里,意在打击周族人的力量。但是周族人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他们在周公与周武王的带领下继续发展壮大;而周文王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出狱的机会。时间慢慢地过去,纣王当初想要消灭文王的杀心渐渐淡化。而周族人已有了营救文王的方法。现在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文王如何出狱,而在于出狱后如何击败纣王。文王每天在狱中苦思冥想的就是这件事。后来他终于凭借《易经》的智慧顺利出狱(示意周公用土地换他的人)。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终于灭掉了商纣王朝。

易理

(1)保存自身。人有时会身陷绝境,甚至是死境,在此时首先要保存自身。

(2)做潜龙。所有的龙都曾经是“潜龙”,要做龙就要会做“潜龙”。

(3)潜龙勿用。为求“大用”,必须要“勿用”,虽有惊天本事而潜藏起来,暂且不用。也就是俗“扮猪吃老虎”。

易理应用

1.如何保存自身?

用一切手段保存自身。在这时,没有原则也没有条件,只要能保存自身就OK。

坐牢当然是可怕的,但比起杀头肯定是天堂了。当然,坐牢的下一步极可能就是杀头,但只要像文王一样赢得了坐牢的机会,就有时间来解决问题。万分之一的机会不只是一个机会,而是一万个机会。

2.如何做潜龙?

先确定自己是条龙,是风云人物,是真命天子。为什么这个世界选择了我而不是别人,这个问题我是不关心的,我惟一关心的是已经形成的现实。并且我要实现这个还没完全实现的现实。

周文王当初并没有反意,但当商纣王把天下搞得实在太不像样了,并且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他已具备推翻旧朝代的能力后,他无法摆脱要当龙的宿命。他惟有当龙。不当龙他就会死,而且死得很快。当龙也会死,但会死得较慢,而且有意义。

周文王选择了做龙。

但商纣王早就是龙了,是条大龙。当此之时,文王很聪明:纣王是大龙,他就是小龙;纣王是一条张牙舞爪的龙,他就是一条潜龙——潜伏起来,以待风云聚会。

3.如何做到潜龙勿用?

孔子说得好:“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成大谋,我们必须小忍与大忍。不能忍的人必败无疑。

周文王之所以胜纣王的地方即在于他的这一招“潜龙勿用”,也就是“潜龙三忍”——

一忍:甘愿臣服。

二忍:甘愿坐牢。

三忍:甘愿出狱后还臣服于纣王。

第一忍可称“存身之忍”,它让我们明哲保身。

第二忍可称“明志之忍”,它让我们反省自身,为反转乾坤、龙飞九天之日想好思路。

第三忍可称“安天之忍”,它让我们一忍到底,绝不轻举妄动。

只有“存身之忍”与“明志之忍”显然是不够的,周文王之所以是周文王即在于他的这第三忍“安天之忍”。他的这招“安天之忍”其实就是“变天之忍”,具有一洗乾坤之力。

试想以纣王的智商级别,怎会不防周文王出狱后的作为?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给周族人带来灭顶之灾。但是周文王一忍到底,一直到生病而死都没有造反,终于使纣王去掉了防备之心,从而为他的儿子周武王伐纣换取了决定胜负的时间、人力与时机。

图解

《易经》讲的这招“潜龙勿用”与《庄子》上讲的“鲲化为鹏”有相通之处。《庄子·逍遥游》云: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海运则将徙于南溟。”

从鲲化为鹏,从北溟到南溟,这是一个彻底的改变。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呢?《庄子》上讲“扶摇而上”。所谓“扶摇而上”就是乘风而起。改变这一切的就是风!

按照《庄子》里的诗意说法,风是天地的叹息,那么我们就要变这天地的叹息为人类的飞腾!

从鲲化为鹏后, 《庄子》上又讲:“而后乃今培风。” “培风”即培养风云,不是风吹我,而是我吹风,这时我们已成为世界主宰。

《庄子》所讲的鲲化为鹏的四大境界即为:

(1)待风。等待风的到来。我比风先来。

(2)乘风。风来我就上。

(3)培风。变小风为大风。

(4)弃风。不要风了,我就是风,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同样, 《易经》这招“潜龙勿用”的三大境界即为:

(1)我知我为龙。我就是宿命的真命天子,世界等我去打拼,我定有大作为。

(2)我甘为潜龙。要做龙,就要长期潜伏,积聚力量。一条夭折的龙连蛇都不如。

(3)我要“潜龙勿用”。再大的本事也不急着使出来,自然会有恰当时机一洗乾坤。

潜龙勿用。——《易经·乾》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