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大师的解脱智慧
2808700000045

第45章 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

大师解脱智慧

南怀谨说:以佛法来讲,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求,所谓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什么叫净心呢?平常无妄想,无杂念绝对清净,才是净心。有妄想,有杂念、有烦恼,是因喜怒哀乐、人我是非而来的。

大师智慧串讲

人生的价值何在?

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

什么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什么是自己不应该得到的?

什么是自己可能得到的?什么是自己不可能得到的?

这都是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

如果搞清了这些问题,做什么事都会心中有数,从容淡定,不慌不忙。这些问题搞不清,难免五心不定、六神无主,一会儿想争取,一会儿想放弃,一会儿想做好人,一会儿想做坏人,一会儿想大展宏图,一会儿想急流勇退。如朱熹所云:“定是理,静在心。既定于理,心便会静。若不定于理,则此心只是东去西走。”

对于人来说,最大的理,不是搞清宇宙产生的原因和地球何时毁灭,而是搞清人生的价值所在。最幸福的心,不是把整个世界据为己有,不是把他人都踩在脚下,而是所求与所得正好相称。如果不知道人生价值,不知道自己所求什么、能得什么,难免患得患失,做出许多傻事,弄出许多丑态,既恶心了别人,又伤害了自己。

孔子说:“鄙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意思是:那种没智慧、没修养的人,难道能同他共事吗?他没有得到的时候,生怕得不到;他得到后,又害怕失去。假如害怕失去,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了。

孔子把患得患失的人说得很可怕:无所不用其极。生活中确实有这种人,为了一己之私,什么卑鄙下流的手段都用得出来。但这种人通常成不了气候,即使侥幸做成大事,也不能持久,结局往往很悲惨。

但有一个人似乎例外,那就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他误杀吕伯奢的家人并虐杀吕伯奢本人后,竟然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一个人为了一己得失,不惜与天下人为敌,可他却做成了大事业,结局也不坏。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是罗贯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不是历史的真逻辑。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当时说的是:“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这个“人”字,是“他”的意思,主要针对吕伯奢而言,打击范围小多了。何况,即使曹操真的有“宁负天下人”的想法,他也并没有这样做。相反,他还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兴利除害的事,当他的马踏麦田时,还“割发代首”以自罚,并没有无视他人利益的举动。当他诚心聘请祢衡时,祢衡工夫竟脱掉裤子骂他,搞得他下不了台,明显有负于他,他没有因此杀掉祢衡而泄愤。可见偶尔“人负我”,他也是能容忍的。

所以,曹操的例子,并不能说明患得患失而无所不用其极者能有好结果。

但是,患得患失的人也不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会无所不用其极。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患得患失的毛病,绝大多数人不会采用不正当手段,这种毛病的直接伤害对象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为什么呢?这种毛病使我们该下决断时迟疑不定,因而错过机会;使我们做事时因紧张不安而出现不该有的失误,招致意外的失败。

兵法说:“三军之灾,起于狐疑。”既担心这个,又担心那个,进攻怕敌人抄了后路,防守怕敌人断了粮路,后退又怕中了埋伏,既想这样,又想那样,迟疑不定,即使能打赢的仗也会打成败仗的。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很多事情之所以失败,并不是能力不足、条件不够、机遇不好,而是患得患失,以至心态失常、行动走样,正常的能力发挥不出来。

有一个故事:

夏朝的后羿,是天下闻名的神箭手——这个后羿不是神话中射掉九个太阳的人,而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他有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无论立射、跪射、骑射,百发百中,从不失手。

夏王听说他的名声后,想一睹神技,就把他招来,命人在御花园立起一个兽皮箭靶,靶心约一寸见方,然后说:“请先生展示一下精湛的本领。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彩头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就要削减你一千户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后,面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谨慎地瞄准起来。如果是平时,他信手一箭,也能射中靶心,可是,想到这一箭射出,要么得到黄金万两,要么失去千户封地,关系何等重大,心情顿时紧张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他瞄了很久,几次想把箭射出去,又收回来,继续瞄准。后来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却射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如是者数箭,竟没有一箭射中靶心。

后羿无奈,满面羞愧地收拾起弓箭,勉强赔笑着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对这一结果,夏王既感失望,又心存疑惑,就问手下:“听说此人箭技通神,发必中的,今天看来,也平常得很,难道是浪得虚名?”

一位大臣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因为没有赌注的压力,心情放松,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箭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呢?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得失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

后羿不是常人,他在得失面前也难免发挥失常,何况一般人呢?要想避免患得患失的危害,就要努力培养平常心,使自己达到佛家“八风吹不动”的境界,或者达到兵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境界,就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了。韩国围棋天才李昌镐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无论多么重要的对局,他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好像没有什么事能扰乱他的心神一样,因而被誉为“石佛”。有此定力,难怪他成为世界围棋第一人。

如何保持平常心呢?首先要“知性”,搞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其次要“知命”,搞清自己到底能得到什么。要“知性”,就要考问自己的心灵,逼它做出最诚实的回答。有的人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感到羞愧,不想为难自己,就无法“知性”了。要“知命”,除了对自己的才干与成长潜力作尽可能准确的评估外,还要洒脱一点,把得到的都看成“命”中应该享有的,把得不到的都看成“命”中无福消受的,如此,就不会患得患失了。

慧能大师幼时家境贫寒,三岁丧父。长大后,靠卖柴狩猎奉养母亲。后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禅师。

公元六七六年,慧能大师决定出山弘法。他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年月里,他传播的禅理将会给整个世界带来这么巨大的震撼,他只知道他是一名禅师,有责任将自己证悟的大道传给愚昧偏执的世人。

大师最先去了法性寺。在那里,他看到两个和尚在飘动着法幡(佛教里一种写着佛号的小旗子)的旗杆下面争论不休。

一个和尚大声叫道:“明明就是旗子在动嘛!这还有什么好争论的?”

另一个和尚反驳说:“没有风,旗子怎么会动?明明就是风在动嘛!”

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周围很快聚了一堆看热闹的人,大家都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大师摇头叹了口气,走上前去对人们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而是你们大家的心动啊!”

有人说笑着把这事报告给了住持方丈。方丈听罢大吃一惊,急忙率领众弟子前来拜见慧能大师,顶礼膜拜道:“阿弥陀佛!望大师能长住此地,指点弟子们迷津。”

于是,慧能大师就在此设坛讲经说法,不久禅宗的思想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今日更是风靡世界。

对心外事物的观点,应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

现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自身的起心动念。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万象差别自现。心静自然凉。心远地自偏。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出淤泥”也可以“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