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些人也是很用功很好学的,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什么都想做的结果是什么都做不好,到头来就是一事无成。樊纲建议读书的时候选择一个好的专业认认真真地学点东西,打好基础,多学点安身立命的资本,不要着急去做什么事。毕业后可以有几年的选择期,可以赏试着做几份不同的工作,看看哪个最适合自己,然后选择其一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西方的年轻人就是这样的,他们经常是大学毕业后先去社会工作几年,在摸索和实践中再确立自己今后的方向,然后再上学读研究生主攻一个专业。但是这个选择过程不能太长,最好不要超过28岁。有些年轻人快到30岁了还频繁地跳槽,这山望着那山高,看起来似乎很潇洒,其实对自己的发展很不利。你必须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有别人无法取代你的地位,才会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才会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你都可以游刃有余地生活。
一些著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公司如微软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就做一件产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使技术一直处在同行业的领先地位。企业的发展是这样,人的发展同样如此。曾经有人问爱迪生:成功的首要要素是什么?
爱迪生答道:人们整天都在做事,但大部分在做很多很多的事,而我却只做一件事。如果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件事情、一个方向上,一样会取得成功。是呀!如果我们一生只做一件事,做不好才怪呢!
牛根生工作29年来,他只干了一件事:种草、养牛、挤牛奶。养牛时做的是这件事,当工人时做的也是这件事,自己创业后做的还是这件事。
在他们厂区,最大一块标语牌写的是:“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它时时提醒我们要进行战略聚焦。
这8年来,无数的人向他“劝进”过,一会儿有人说这个产业好,一会儿又有人说那个产业好……面对一切诱惑,这一阶段我们坚守乳业,不为所动。
不仅如此,就是在乳业里,他们也尽可能采取聚焦策略。刚开始那几年,他们只做六七个产品。2000年的时候,有一次去酒泉参观一家乳制品企业。在展览室里,陈列着四十多种产品,可谓琳琅满目!于是,随行的领导很不高兴地责怪他:“你们才做六七种。”他没说什么。等宾主双方在会议室里座谈的时候,酒泉的那位厂长喜滋滋地说:“去年我们销了5万多元,今年的发展态势非常好,计划做到48万元的销售额!”阿弥陀佛,他40多个产品全年才销48万元,他的六七个产品那时已经销到2个多亿了。接下来,轮到批评他的领导自觉难堪了。
所以,做产品,最需要讲究的就是“优生优育”。生下羊,哪怕一窝也不值钱;生下虎,哪怕一只也大有本事!滥生滥育,生得越多浪费越大!
遍览六大洲,世界上大凡成功的企业,80%以上一业为主。在他们乳制品这个行当里,每个产品都有一个世界500强的巨匠在做,例如,牛奶有帕玛拉特,奶粉有阿拉福兹,酸奶有达能,冰淇淋有和路雪……你如果什么产品都想做,那么,就意味着你与很多个世界冠军在对打;对抗一个犹恐不胜,何况是对抗许多个专业化队友呢?
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体育行业。试问在体育比赛上,射击、游泳、举重、滑冰、自由体操、篮球、足球、乒乓球,哪个世界冠军不是只做一个领域的项目?至今他还没听说过乒乓球冠军同时夺得举重第一,或者射击冠军同时拔得游泳头筹的案例。
所以,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如果聚精会神只做一件事,做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东也想做,西也想做,不能做到专一、专注、专心、专业,那么,到头来,每个领域都可能只是个二流角色,弄不好还会沦入三流、末流。
迄今为止,做企业成功的招数很多,但有一条肯定屡验不爽:聚焦,聚焦,再聚焦!
我认识一位画家,3年之前,他被检查出患有一种绝症。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倒下,异常坦然地接受医生的治疗;并且每天,他都坚持有计划的体育锻炼和作画。这3年来,他已经举办过十几次个人画展,获得过许多大奖。即使在平时,他的脸上也总是挂着开心地微笑。
在一次聚会上,我问他:“你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开心?”他微笑着向我讲述了儿时经历过的一件事情:
他在读中学时,非常淘气。有一次,他因为连续几天旷课,学校给予他严厉的记过处分,并通知了他的父母。他的父亲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责骂他。在晚饭之后,他的父亲捡来一个塑料小漏斗和一捧玉米种子,放在桌子上说:“今晚,我想给你做一个试验。”父亲让他把双手放在漏斗下面,然后捡起一粒种子投入漏斗,种子便顺着漏斗滑到他手里。父亲连续投入十几次,他的手中就有了十几粒种子。随后,父亲又抓起满满一把玉米粒投放在漏斗里,那个狭窄的漏斗缝隙被玉米粒相互挤住,竟没一粒掉出来。此时,父亲意味深长地说:“这个漏斗就代表着你,假如你每天都能做好一件事,每天你就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可是,当你想把所有事情都挤到一起来做,反而连一粒种子也收获不到。”
30年过去,他一直铭记父亲的教训:“每天做好一件事,每天就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我们的生活,不就是一个小小的漏斗吗?我们也会经常犯这种错误,不想通过自己每一天的努力,想侥幸获取一个意外巨大的收获。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
有一个好强的孩子,很聪明且爱好广泛,画画、拉手风琴、打篮球、游泳等,样样都会,可他又想样样都拿第一。结果,在学校组织的比赛中,他一样也没能够夺魁。这对他的思想情绪影响很大,不久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他的老师看了之后,教导他每天认真的做好一件事。这个孩子此后坚持“每天做好一件事”的做法,竟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成就。
例子虽小,寓意深刻。这个故事对于一个人一生想干一番事业上来说如此,对于一个团体来讲也有相同的借鉴意义。一个单位或部门,在一个阶段,相对集中做好一件重要的工作,远比一下子同时抓很多项工作成效要大。
每天做好一件事,具体到一个企业、一个车间、一个班组乃至每个职工,都很有借鉴意义。每天做好一件事,就是要把具体工作抓到位,这是克服和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有力举措。把严谨的工作态度做为抓工作的具体标准。
专业——你的优势在哪里
先看看策划大师王志纲论专与泛的关系:
在工作室的发展过程当中,经常有人攻击我们,说我们不专业。昨天,我看到了位热血青年的求职信,说他曾师从一个策划大师5年,掌握了一百多个开发模块,自以为功夫了得,愿意来投奔“革命”。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我初闯江湖的时候,带过一个“马仔”,后来他也办了一个公司,既做定位策划,也做广告、代理,现在也被称为大师了。老实说,这个人的人品还可以,只是多赚两个钱就飘了。有一次,他让我的一个助手带句话给我:“麻烦你转告王老师,一定要专业化,一定要模块化,否则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我们已经做了一百多个模块了,业务流程了逐步在规范化。”助手回来告诉我,我听了只是淡然一笑。
首先声明,我绝不反对专业化,但我所说的专业化绝不是常规公司自以为是的那种专业化。那种“一招鲜吃遍天”、“天旱饿不死手艺人”的所谓专业化是非常可恶的专业化。
这就印证了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凡是可以克隆的都是不值钱的,凡是学校可以教授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王志纲工作室要成为中国智业界的强势品牌,必须是一个商业思想库,必须是一个超级孵化器,必须要极富于创新能力。专业化的模块只能是鸡蛋,而工作室的目的是要成为下蛋的母鸡。母鸡的培育、发展同鸡蛋的挑选、采购,绝对是两回事。鸡蛋炒了以后必须马上吃,不吃就馊了,而母鸡则不断下蛋,吃不完还可以储存起来。
现在的工作室可说海纳百川,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学广告、设计、规划的有,学营销、新闻的也有,甚至还有学文、史、哲学的,这都很好,可以互相补充、相互吸纳。但大家千万记住,在“专”的基础上,一定要“泛”,一定要走专多能的道路,吃透了这个“泛”,再揉到“专”里面去,否则你的路会越走越窄。未来的中国需要的是有专业背景的“通才”,绝不可能是狭隘背景的“专才”。
我始终坚信,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变,凡是可以克隆的,永远不值钱。值钱的永远是创新,是理念、哲学及方法论上的创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要把握住这个器,就可以开启一切,像万能钥匙一样打开每一个时代。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学习,而是希望大家能用一种新的观念去把握和整合学习。
我希望诸君更要处理好专与泛的辩证关系。
你的优势在哪里?这是任何做事的人都要首先弄清楚的大问题。
柒牌老总洪肇奕说:我这一辈子恐怕就是为服装而活的了。
初识洪肇奕是在五六年前的一次福建企业家沙龙活动上。那日,偌大的会议厅座无虚席,台下满是省内的各级领导和商界名流,我进去的时候正赶上洪肇奕在台上发言。没听几句,就被这个面庞黑红、额头布满皱纹、怎么看都和“企业家”三个字联系不起来的人趣味横生的演讲所打动。
那天的话题是如何看待企业经营多元化。老洪说,世界上的知名品牌成千上万,但许多成功的企业仍然在做着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像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都是如日中天的品牌,可是如果哪一天麦当劳也去做西服,你听了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所以说用专业的态度做最擅长的事是企业永续经营的不二法门。
如果走在大街上,老洪是个毫不起眼的人,但是在今天这样的场合里,他绝对是人气最旺和最引人瞩目的。这倒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知名企业的总经理,而是因他的敏锐的思考角度和直接的语言方式,这让人感觉他更像个思想者而非企业家。后来几年里我对洪肇奕了解得更多了,对这位红脸汉子便有了许多直接的观察和了解。
洪总早年是晋江英林镇的农民。因家境不好,他上到初中便辍了学。
他很有亲和力,说话时脸上泛着憨厚的微笑,两眼很专注地看着你,一只手举着烟,另一只手不断地做着各种手势,属于那种既健谈又能吸引倾听者注意力的人。
在福建企业界,老洪有一个“民营企业演说家”的称呼。为何?虽说文化程度只有初中,可他的思辩能力、博闻强记以及悬河般的口才,却让人如听经济学博士演讲。讲着讲着,他就出名了,不仅省里市里的这论坛那讲堂的都要请他去讲讲,他的身影还不时地出现在北京、福建等地的大学讲台上。所到之处,老洪的风头常常是最盛的。
老洪的演讲为何受欢迎?老洪的这些“学问”是从哪里来的?
“我是个爱琢磨的人。晋江人骨子里的那种‘识在人先,走在人前’的基因在我身上表现得又最充分。”老洪又口若悬河了,“从下海的那天到现在,20多年里,我无意中做了很多跟‘最’有关的事儿:
“早年家里穷的时候琢磨着怎么能挣钱养家糊口,1979年和同门兄弟用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和300元钱,办起了村里最早的一家缝纫店。那个时候产品短缺,我们做的衣服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生意挺红火;有些钱了,就琢磨着怎么把店改成厂,于是1984年把小店‘升格’为新艺佳丽服装厂,成了当时泉州地区第一个兄弟合办的乡镇企业;有了厂子,又琢磨怎么能用自己的牌子去挣钱,于是向工商局申请注册了‘佳丽’商标,后来才知道我是泉州地区第一个以自己的商标生产服装的企业;有厂有牌子还不够,1999年我觉得单一企业的规模不够用了,又琢磨着组建起当地最早的服装企业集团,即现在的福建柒牌(集团)时装有限公司……”
不论在什么场合,老洪的衣袋里总会插着一支钢笔。“我不是做样子用的,是用来随时记心得、做笔记的。”他见我注意他口袋里的笔,就笑着说。只要在厂里,他办公桌上的笔记本电脑总是挂在网上的。“我要随时了解周围发生的大小事情,哪怕这些事看起来和我的企业没有直接关系。”出差的时候,电脑是必备之物。
老洪有一个不离身的本子,总看到他在上面记些什么。他见我好奇便拿给我看,原来上面记的都是他对经济走势、企业发展等的思考和看法。“企业做到今天,面对市场的竞争更感到如履薄冰,丝毫不能有半点马虎。这既是对企业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在柒牌公司挺大挺气派的厂区里,我曾看到一张老洪自己起草的“招聘启事”:“决定企业未来的主体和核心是人才。您可以通过我们的行动和行为来理解我们的价值和信念。为了您的加盟,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花园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市场化的报酬和竞争空间,信息化的管理和现代化的专业装备,相信将使有道德、有责任、懂专业、肯学习的您如虎添翼。我们所做的这一切,目的只有一个,给您一个好工作,给您一个好环境,给您一个好制度,给您一个好前途。”
本世纪初,他创造的“中华立领”男装在国内刮起了一阵不小的“立领旋风”,有的企业看到这种款式卖得火,也学着去做,可都难成气候。老洪说,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有一个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辩证关系的问题。如果不能真正理解这种关系,那只能是学得了皮毛学不了精髓。
老洪用的名片也与众不同。他的名片用布料做成,每一个接到他名片的人都对此印象深刻,问他为何别出心裁,他说我天天和布打交道,有感情呀。
老洪之所以是一个思想者和演说者,我观察的结论是他善于通过独到的思考,把艰深的理论与他的实践经验相融合,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和风趣的比喻传达给听众,他看似天马行空的演讲其实包容了丰富的哲理和他对事物独特的见解。
问他业余时间干什么,他说:“我没有业余时间,除了抽烟喝茶没有别的业余爱好。去掉吃饭睡觉和出差,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厂里,要么到车间看看转转,要么看书上网。小时候家里穷没读什么书,现在得抓紧时间补课呢。”
在一次采访时,老洪对我说,他准备把他这么些年来办企业的感悟和心得编成一本书,让今后也想自己当老板的年轻人有所借鉴,现在已经写得差不多了。老洪自信这本书的销路一定不错。
尽情——要用100%激情做1%事
成功之道:用100%激情,做1%事。
激情是一种力量,它可以融化一切,正如西点军校将军戴维·格立森所说,“要想获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奖赏,你必须拥有过去最伟大的开拓者所拥有的,将梦想转化为全部有价值的献身热情,以此来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