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教授给出的28条快乐法则
2804200000004

第4章 法则二 转换——人生就是不断转换身份的过程(2)

这位老总在他19岁时,就响应号召,奔赴遥远的北国边陲扎根种地当农民,充满豪情地寻找当时他心目中的“奶酪”——革命理想。他深入研读《资本论》、《毛泽东选集》;他主持的一个知青写作小组,给权威的报纸、杂志写政论性的文章,写文艺评论,写通讯报道,写小说、诗歌,最后写出了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都要调他去……大大的“奶酪”在等待他,但他放弃了。

当时他心目中的“奶酪”是种地当农民,后来他回忆说:“当时的放弃,是盲目的、无知的,却是最纯粹的,没有想过放弃之后想要得到什么,没有权衡利弊的挣扎与失落。”

他在当地的一所只有几个班的中学教书,教数学、语文、英语、体育,甚至音乐。他能拉手风琴、吹口琴、玩电子琴;他会打篮球、排球。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本地区总分第二的成绩报考上海复旦大学文艺评论专业。结果因为某些政治原因,被取消了录取资格。这是一次充满希望的寻找,却眼看着到手的“奶酪”被人毫不费力地拿走了,并被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这前后一折腾,正好是第一个十年。

后来,他回到上海,在一所中学总务部门管理全校的桌椅板凳、窗帘和日光灯,修修厕所里的抽水箱。一日,他跑到校长室,要求能允许他进教室听其他老师上课。那年,他已经29岁。后来回忆起来,他说:“自己那是在争取新‘奶酪’,不过当时不很明确,只知道我能当老师,而且比许多人都干得好。”

反正后来他就慢慢成了教研组长、教导主任,直至有一天校长找他谈话,告诉他已把他列为第三梯队副校长的人选。

而就在此时,他准备走了,去寻找他的新“奶酪”。这一段经历,也正好是第二个十年。

他的新“奶酪”其实很小,味道也不怎么样——一张没有刊号的专业小报,就他一个光杆司令,一张办公桌,几平方米的办公空间。他为此奋斗了第三个十年,结果把这块“奶酪”做得很大很大,生出了子报,养了一大帮子人。

正当人人都喜不自胜地享受着“奶酪”的美味时,他却一直在给自己敲警钟,他说他经常感到这块大家赖以生存的“奶酪”或是“蛋糕”的味道已经不对味了,它似乎开始变质了,因为想拥有它的人太多,而这些人并非在想如何才能为它创造更多的利润。所以,他打定主意,从现在起,他要时刻保持警觉,他要期待着发生变化,而且要去主动追寻变化。他相信自己的直觉,并做好了准备去适应这些变化。

变化终于来了。他转眼成了一家高科技股份制企业的老总,当了名副其实的老板。不过,他并不讳言这个变化对他来说是巨大的,去适应它是艰难的。因为相比以往的三个十年,他必须放弃更多的东西,一些常人看来可能一辈子也得不到的东西——地位、荣誉、高薪、职务、安稳、人际关系网……最重要的是,放弃自己一手创造的东西。不过,这仅仅是一种思维,另一种思维是这样的(而他采用的恰恰是这一种):朝新的方向前进,你会发现一个崭新的天空,摒弃原来国营单位的一切弊端,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实施的崭新的模式。换句话说,就是行与不行,都在你自己,没有任何客观理由。他雄心勃勃地又给自己准备了十年的时间,再一次闯荡一番。因为他发现那些他曾经觉得是最美好的时光,其实正是他一个人艰苦奋斗,寻找成功与梦想的时候。

这位老总的故事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船停泊在港湾是安全的,但船的用途并不在于此。人如果躺在地上,就不会跌倒,但这也并非人活着的目的。有一首诗这么写到:“坟墓是幽静的地方,不受干扰;但我想,没有人愿意在那里休息。”人生在世,就是要去体验。只有勇敢迈向未知的领域,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尝试未曾做过的事,才能学到经验。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诱惑四伏的现代社会里,需要保持一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平常心,表现出不求闻达、不事张扬、耐得寂寞、善待宁静的从容。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有力的表现。

3.人生就是在得失之间摇摆

一位疲惫的诗人去旅行,出发没多久,他就听到路边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

那是一个快乐男人的声音。

他的歌声实在太快乐了,像秋日的晴空一样明朗,如夏日的泉水一样甘甜,任何人听到这样的歌声,都会被马上感染,被快乐紧紧地拥抱。

诗人驻足聆听。歌声停了下来。一个男人走了出来,他的微笑甚至比他本人出来得更早。

诗人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笑得如此灿烂,只有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艰难困苦的人,才会笑得这样灿烂,这样纯洁。

诗人上前问候:“你好,先生,从你的笑容就可以看得出来,你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乐天派,你的生命一尘不染,你既没有尝过风霜的侵袭,更没有受过失败的打击,烦恼和忧愁也没有叩过你的家门……”

男人摇摇头:“不,你错了。其实就在今天早晨,我还丢了一匹马呢,那是我唯一的一匹马。”

“最心爱的马都丢了,你还能唱得出来?”

“我当然要唱了,我已经失去了一匹好马,如果再失去一份好心情,我岂不是要蒙受双重的损失吗?”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何必患得患失?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泰然处之胜似闲庭信步。世间的变化无法捉摸,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保持一颗淡泊的心,看淡得失亦是善待得失。世界上的事情如此复杂,又变幻莫测,并非所有的得到都让人羡慕,亦不是所有的失去都让人悲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就如同戏剧,没演完就不知道是喜剧还是悲剧,一幕又一幕,最应该关心的是能否获得一个圆满的结局。生活的本质是平淡,富有智慧的人不会过分在意那些稀罕的东西。

李白失去朝廷重用,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成就了其享誉诗坛的千古美名;陶渊明失去官职,却在“采菊东篱下”中得到了一份超然;张继与官场无缘,却让后人时时咏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王昭君在画师的报复下,与大汉君主无缘,最终“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带着大汉的诚意,踏上了那条荒凉的不归路。从此告别了大汉的豪华宫殿。她失去了那世人眼中的荣华富贵,却得到汉匈数十年的和平与安定,以及后人的景仰与歌颂。

人们总是希望更多的得到,不要失去,殊不知“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们又怎么可能避开失去。要在得失之间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看淡得失,善待得失,多一些宁静,少一点欲望,我们才能超越于得失的庸碌之上。

倘若害怕失去,就要好好珍惜拥有。失去了唯一的帆,也不必向暴风雨屈服,要好好珍惜还剩下的桨,依旧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即使失去了青春的宝贵时光,也不能向岁月低声下气,好好珍惜我们的壮年与老年,依旧可以大器晚成、夕阳无限。所以,不要总在为失去哭泣,而看不见尚存的拥有。要善待得失,得而不惊,失而不悲,我们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舍得”二字虽然简单,太多的人却穷尽一生都无法参透。太多的人只看到了失,而看不到得,更不知道得后失是一个必然,知道舍后得的人就更少了。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上帝在关上一扇门时,就会打开另一扇门。当你在失去进入这扇门的机会时,你同时就拥有了进入另一扇门的机会。关键是看你有没有看到那另一扇门。如果一味地为关闭的门悲伤,又怎么会看得见已开启的门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你觉得自己是局外人时,你可能就会觉得豁然开朗,得失就不会那么重要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烦恼少一些,生活中就会撒满阳光。

其实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缺少一颗平和的心。太注重得失,必然会使自己活得很累,很痛苦。不要太在意一分耕耘就必须有一分收获,在付出中收获过快乐就已经是幸福。不要为了无谓的结果怅然若失,喜怒无常,闹心又伤身。

平静地看待一切,不要太在意别人说什么。世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为什么一定要对得失做一个评价?做完了,过去了,为何还要去做无谓的衡量。冥冥中自有定数,不要在算计中和幸福擦肩而过。

一个人的幸福不是他拥有很多,而是他计较的很少,欲求的很少,珍惜的很多。拥有宁静致远的胸襟,雍容大度的风度,善待自己的得失,幸福就会无时不在。欲望一旦膨胀,幸福就会随之变得遥不可及。人的心境不同,环境不同,但祸福相依,喜忧参半,只要克制了自己的欲望,善待得失,就会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切,幸福就会像秋收的麦谷一样接踵而来。

只羡人间不羡仙,在黄昏的暮霭中,那对相互搀扶着踟蹰前行的贫寒老人;那些追逐嬉戏的民工孩童;那对叽叽啾啾歇落林梢的雀鸟;那朵羞答答的夜来香,在我眼里,无不都已幻化成了永恒与幸福的象征。其实幸福与快乐原本时时存在,只是人们在追逐欲望间,缺少一份找寻和发现它的心情罢了。有人说:“命运给我颜色,我正好开个染坊;命运给我一地碎玻璃,我何不将它们制成可以跳天鹅舞的水晶鞋。”能够如此看待得失、感悟生活的人,相信幸福必定时时拥有。

什么叫做幸福?就是当你的心对你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时即是幸福。计较太多的得失,使幸福永远都追不上欲望的脚步,当然只能活在失望里。玫瑰娇艳却有扎人的刺,牡丹高贵但没有茉莉的清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争一分,山穷水尽路崎岖;退一步,海阔天空情舒畅。失去的是身外之物,得到的是身心健康。知足者常乐,通常不开心都来源于不知足,一个人如果欲望太多,得不到的太多,就会不快乐。当把得失看淡,真心付出,才有意外之喜。

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不要对得不到的或失去的东西耿耿于怀,凡事看轻些,再轻些;看淡些,再淡些……

只有懂得善待得失,才能懂得怎样去善待自己,才能懂得怎样去善待生活,也才能获得别人和生活的善待,才会拥有幸福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