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教授给出的28条快乐法则
2804200000014

第14章 法则十 多友——封闭是快乐的第一杀手

清晨打开窗户,晓风夹着晨露扑面而来,顿时荡起沁人心脾的清凉,让你一整天神清气爽。打开“窗户”,使我们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一个人也要打开“窗户”,走出自我封闭,融入社会。

打开一扇“窗户”,走出去结识新的伙伴,参与新的交流,寻找新的快乐。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群猴子快乐地一起生活,它们个个都活泼健康。后来,有人把其中一只猴子抓出来,单独放在一个地方。这只猴子离群以后,终日闷闷不乐,没多久就死掉了。人也是这样,不善于交流或许是一个缺点,但孤独却是一场灾难。巴尔扎克曾经说过:“精神是有呼吸的。”人需要与他人与社会交流、沟通。否则,其结果就能像那只离群的“猴子”。

打开窗户,走出封闭最好的办法就是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寻找新的朋友,学会知足常乐。你把快乐告诉朋友,你将得到双倍的快乐;你把忧愁向朋友倾诉,你将减少一半忧愁。

人,活的就是好心情,这种心情要靠自己创造和培养。在与人的交往中,如果封闭自己,只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树轮”萎缩,使自己陷入孤立。只有保持积极的开放心态,我们才会接触更多的人,分享更多的经验和快乐,同时也会被更多的人接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相互选择的结果,敞开自己的心扉,积极交往,友谊之树才会枝繁叶茂。开放自我,我们的性格会更开朗,人生会更精彩。

1.不要封闭自己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每个人都会遭遇一些不幸的生活事件,如疾病、婚恋破裂、事业挫折等。这些不幸事件都会导致当事人产生痛苦绝望的情绪,陷入无法自拔而想一死了之。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自杀,而有过自杀念头的人则在250万-350万之间。

小云,25岁,因相恋多年的男友变心突然提出分手,她一时之间无法接受,痛不欲生。无论何时何地,她眼前总是浮现出以前和男友卿卿我我的景象,更不能接受自己被抛弃的事实。她甚至觉得任何欢乐都已经不再属于她,并由此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

李文,45岁,辛苦撑起的公司由于种种原因破产了,眼看着原先蒸蒸日上的事业土崩瓦解,想到上有老下有小,以及尾随而来的债务,他觉得生活没了任何希望。于是,他走上高楼顶层,希望一跳了之,就此解脱,也省得连累家人。

以上这些情况在心理专家眼中既常见又普通。而他们的痛苦都是建立在对事件的想法和心理基础之上的。

在生活中,不少人确实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内心痛苦已达到一个临界点。他们认为自己是这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自己的痛苦是天下最深切的痛苦。于是,他们不仅要承担事件本身带来的痛苦,还要承担把这些痛苦看成是生活的全部而导致的绝望。这样,人的痛苦就会扩大化、绝对化。而人在痛苦绝望时,会伴有灾难化认知,觉得自己已经完了,跨不过这道坎了。这些心理会使其一蹶不振,丧失生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甚至导致自残、自杀等。

其实,这种灾难化认知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并不是全部事实。当我们不得已要面对生活中的痛苦绝望时,又该以怎样的心态绝处逢生呢?首先,要认清人生的挫折和打击是正常生命的一部分,不要沉浸于痛苦的情绪中,要积极寻找途径,重建现实。

如小云,她若能走出失恋的痛苦,找到幸福,这段经历无疑会是她今后生活的一笔财富,她将不再畏惧生命的风雨。也许人难免会把痛苦绝对化,可看看桑兰,看看残奥会,谁又能说遇到打击时我们只能选择绝望呢?哲学里讲,真正的快乐只有一种,就是苦中作乐,如果大家能做到这点,积极面对人生,一定会得到生命的酬谢。

其次,处于绝境中的人要学会宣泄,并寻求支持。有时当事者不可避免会有痛苦的体验,这时可以向亲人和好友倾诉,或是大哭一场,或打打沙袋等,给不良情绪一些出口,释放痛苦。

此外,不要封闭自己,应尽快走出去继续与人交流沟通和做事,这样也能分散对痛苦的注意力。有人认为,痛苦之下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但是,当你整天关注内心的烦恼,就会陷入更糟糕的情绪之中,而做事本身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忧郁。

女作家张爱玲有句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锦袍,里面爬满了虱子。”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各种坎坷,但正如普希金所说:“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2.别人对你的一切态度取决于你对别人的态度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的人我也对他善良,因为我的德性就是善。

有信义的人我相信他,不可信的人我也相信他,因为我的德性就是诚信。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定能给你很深的启示。

一天,一位老人在院子里乘凉,过来一位想租房的客人问:“你们这里的邻居如何,是否好相处?”老人笑问:“你们那里的邻居如何?”租房者说:“很糟,一个比一个难相处。”老人笑答:“彼此,彼此。”租房人扭头走了。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位租房者,向老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依然以问作答。来人说:“我们那儿的邻居一个比一个好,大家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真舍不得离开他们!”老人还是笑答:“彼此,彼此,我们这里也一样。”

故事虽然平淡,但颇有些历久弥香感觉,所有的复杂都是人为的产物。别人对你的一切态度其实都取决于你对别人的态度。

倘若世界是一堵墙壁,那么爱就是世界的回音壁。就像上面故事里的一样,你以什么样的心态说话,别人就会以什么样的语气给你回音。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为人处世许多烦恼都是因为你对外界苛求得太多而产生的。你热爱别人,别人也会给你爱;你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世界是互动的,你给世界几分爱,世界就会回你几分爱。爱给人的收获远远大于恨带来的暂时的满足。

3.懂得如何忍受愚蠢的人

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会欣赏一些人,彼此之间相处很融洽;同时也会疏远或排斥一部分人,就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我就是和某某合不来”“我就是看不惯某人”。之所以合不来、看不惯,主要还是性格志趣上有差异。

俗话说:“百人百态,千人千面”。每个人也有着不同的个性,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人的个性差异。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人,这就构成了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性。然而话又说回来,承认人与人之间在性格情趣、生活习惯等方面存有差异,并非说有差异就不能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和深厚的友谊。

性格爱好相同的朋友可以结交,性格不同的人同样可以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19世纪的德国就有两位性格差异很大的化学家维勒和李比希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维勒温柔平和、有耐心、遇攻击不动声色;李比希则爽朗自信、勇敢好斗,是个风风火火的人物。尽管两人性格如同水火,但关系却一直很好,他俩密切合作,相得益彰,共同在化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有机化学的创始人。可见性格差异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交往合作。

其实,人与人之间只要大目标一致,志同道合,就有了坚实的友谊基础。至于各自的性格、情趣、爱好,大可不必强求一律。试想,倘若战友之间都是一种情趣,都是一种性格,那会多么单调乏味呀!大自然中,如果只许一花一草生长,便无所谓七彩世界。事实上,若能各自尊重对方的个性,保持自己的情趣,学会求大同、存小异,互相支持,互相适应,不但不会妨碍、削弱友谊,反而会加深相互间的感情。

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还要多一些宽容。能容人,是一种优秀品质。与人和谐相处就要不苛求别人,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企求对方改变性格,改变志趣。宽容会显示你的气度,也会为你赢得友谊。对他人的种种过错和缺陷可以指出来,但切不可耿耿于怀,斤斤计较,这样彼此之间和谐相处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