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
2802900000033

第33章 警觉的“喜羊羊”(1)

如果说朱棣是那只灰太狼,那么朱允炆就是那只时时刻刻保持着警觉的喜羊羊。不过结局并不是喜羊羊赶跑灰太狼,而是喜羊羊被灰太狼吃掉。朱元璋当初选择朱允炆,并不是看重这个皇太孙身上有多么了不起的治国之才。

朱元璋只是为了维系帝国的安定局面,是一种无奈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朱元璋的决定对于朱允炆的皇叔、四皇子朱棣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他在失望之余,便也在心中埋下了绝地重生的种子。朱允炆的上位就是一个天赐良机,不过这时候的朱棣并没有想到要去伸手抢夺皇帝的位子,他能够想到的最为现实的利益,就是能够在帝国的权力海洋中能够自在的遨游,没有任何束缚。不要忘了种子发芽需要的是适合的天气条件和土壤,而机会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朱元璋的决定对于“喜羊羊”朱允炆来说,无疑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朱允炆在登上千万万人求之不得的权力巅峰的同时,也同时被推入了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在强藩林立、虎啸狼嚎的帝国皇族里,他没有修炼成为像朱元璋那样的狼族,而他的皇叔朱棣显然与朱元璋的性格更为接近。朱允炆,一个大明帝国皇家的“羊族”。而狼与羊的博弈正在前方等着他。

如果说朱元璋是一只权力野兽,那么朱棣也完全配得上一只权力头狼的称号。

在清人所修的《明史》中,朱允炆呈现给世人是这样一番面目“(建文)帝生颖慧好学,性至孝。”朱允炆是个聪明好学,性情至真、至纯、至孝之人。如果我们把皇子皇孙们所生活的大环境看作一所皇家学院,那么朱允炆就是这个学院里遵守校规,成绩优良的“三好学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允炆的父亲、太子朱标在赴陕西的途中染病。这场病来势凶猛,朱标一病不起。

而此时的朱允炆年仅十五岁,而十五岁男孩还没有长成真正的男人,荷尔蒙满天飞的年纪,心性难以收敛。生在帝王之家的朱允炆还是比同龄的孩子早熟,他承担了长子的本份,守候在病榻前精心护理病中的朱标。

朱标死后,朱允炆表现得哀恸不已,数日内滴水不进。这一切被同样沉浸于悲痛之中的朱元璋看在眼里,他是既欣喜又心疼。欣喜的是,我朱元璋能够有这样重情重孝的子孙,是我家族之幸,更是帝国之幸。

朱元璋实在不忍心看到自己的朱允炆过于悲伤,他劝慰自己的孙子:“你对你父亲薨世的悲痛之心,是符合先儒所规定的礼仪的,你也的确是个純孝之人,但你就一点也不想到我吗?(毁不失性,礼也。尔诚純孝,独不念朕乎?)”

听了朱元璋的话,朱允炆这才从哀痛之中缓过神来。他向朱元璋又提出了自己要为父亲朱标服丧三年的想法。虽然这个想法遭到了朱元璋的断然否决,但是在太子朱标去世后的三年时间里,朱允炆还是坚持做到“三不”:不饮酒吃肉,不闻乐观舞,不亲近女色。朱允炆完全是按照儒家制定的那一套礼法在行事,以彰显孝子之道。有人看不下去,劝朱允炆适可而止,做到心中有孝即可,但朱允炆的回答是:“丧服可以按照礼俗的规矩到时候就脱下,但父子亲情却让我难以自拔(服可例除,情须自致)。

朱标死后,朱允炆主动地将三个弟弟接到东宫,亲自抚育他们,白天跟他们一块儿吃饭,晚上跟他们一块儿睡觉,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生活。有一天,朱元璋突然到东宫来看朱允炆,发现四兄弟全在朱允炆的寝宫里。朱元璋随口就问了一句:“兄弟相怀本一身”,朱允炆回答道:“祖孙继世宜同德。”朱元璋见到此情此景,老怀宽慰,于是他大大地夸奖了朱允炆一番。即使有人在这里会质疑朱允炆在这里有作秀之嫌,但也是发乎于情。

十六岁的孩子死了父亲,留下少不更事的弟弟。从一个人的情感上来说,朱允炆比谁都要悲痛。自古道“无情最是帝王家”,朱标突然离世,使得帝王家可能的变数与劫难随时都会降临到自己孩子的头上。如果朱标能够活着,朱允炆也有一个靠山;现在山塌了,作为长子的朱允炆需要承担的责任更重,他内心陷入仓皇无措之中。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在经过近半年的犹豫和反复斟酌后,朱元璋终于拿定主意,立皇太孙朱允炆为帝国的皇位继承人。册立大典定在九月十三日,这一天与往常并无二致。大臣们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三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五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徐徐开启。 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

通常情况,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

因为这一天是皇太孙册立大典,诸子藩王早早地就来到明皇宫,站立在奉天殿的两侧。

只有燕王朱棣姗姗来迟,他还故意走到皇太孙朱允炆的身旁,用手重重地拍打朱允炆的后背,满脸不屑地说:“小子,没想到你也会有今天(不意儿乃有今日)!”而这一幕刚好被坐在金銮殿上的朱元璋尽收眼底,朱元璋非常愤怒,大声责问:“你怎么敢当着我的面打皇太孙(何为挞皇太孙)?”

朱元璋这一声断喝,吓得朱棣呆立当场,不知如何应答。这时候,朱允炆赶紧打破沉默,站出来为四皇叔朱棣解围。朱允炆说:“皇上息怒,这是叔叔喜欢我的缘故(臣叔父爱臣故耳)!”朱元璋向来对国法家规极其重视,对儿孙的管教没有丝毫的放松。朱元璋看出这是朱允炆在帮着朱棣打圆场,他当殿厉声斥责朱棣:“你难道不懂礼法与忌讳吗?来人啊,给我将他关起来!”就这样朱棣被关了几天禁闭,朱元璋这么做不光是惩戒朱棣,更是向他的那些皇子皇孙传递一个信号:朱允炆是我的皇太孙,帝国未来的接班人,你们在他面前要执礼数。

朱元璋晚年脾气暴躁,性情乖戾,尤其是临终前,经常因病暴怒不已,弄得明皇宫里服侍他的那些人经常获罪遭戮。见此境况,朱允炆于心不忍,就主动地承担起料理皇爷爷朱元璋的一切生活之重任。朱元璋要吃药,朱允炆先自己尝一尝;朱元璋要如厕,朱允炆亲手扶着;朱元璋要吐痰,朱允炆马上就提献……即使是深更半夜人们进入梦乡之时,朱元璋一有言语,朱允炆也是闻声即起,并和颜悦色地上前侍候。如此这般,朱元璋的心情也稍稍好些,周围的许多人也因此保住了生命。

如果一个普通人个性仁厚,当然受欢迎,但是在政治场上往往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状态。性情温和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任人主宰,意味着不够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