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生命智慧
2792200000041

第41章 生命哲学在说些什么?

上一回谈到老子对纷扰人生提出了“减法”这个药方,也就是四十八章所谓“为道日损”。现在我们不妨再提出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来进一步作补充。

四十八章和十六章这两章可以说是老子功夫论的纲领所在,也是老子书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比起“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是更着眼于强调那个无为虚静的境界,也就是当心中一念不起之时,那个大公至正、宁静稳妥的心境(这样的心境就称为“虚”)。这纯虚的心境当然是要通过不断清除心中的成见杂念(致虚,也就是损之又损)的功夫来逼显的。也就是要致虚到极处,那虚静的境界就呈现了。

然后,当我们体验到这个虚静的境界,就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一不小心又掉回胡思乱想、执著纠缠的老路,这不断提醒的功夫就叫“守静”(维持住那虚静的心境)。当然这也是没完没了的功夫,所以守静也要自勉到极端专注扎实(笃)的地步才是。

总之,“致虚——极,守静——笃”,就是生命修养最扼要的两句口诀,值得我们念兹在兹,口诵心惟。

为什么致虚守静这么重要呢?为了释疑,老子作了个简单的论证。他最重要的论据就是说回归虚静根本就是所有生物或生命体的普遍走向。原来一般人观察万物是不完整的,所以只看到生物往前往上生长的片面,于是构成“直线运动”的成见。但老子却观察到万物发展的全程,就是有往有来的循环。也就是说,宇宙万物的运动轨迹是曲线而不是直线,是回归而不是演绎。这就是老子所谓“观复”。那么是回归到哪里呢?当然就是回归生命自己,就如树木的枝叶看似往外往上长,但最终仍是叶落归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那么请问生命自己又是个怎样的光景呢?那就是一芽未萌的安静潜存状态(如种子);就人心而言,也就是一念未起的虚静无为状态,即所谓“静”。这才算是回归到生命本真(复命),才算是体验到生命存在的真理(复命日常),也才算是真读懂了所谓生命哲学(如老子之书)在说些什么(知常日明)。—2002年4月18日台湾《中华日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