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生命智慧
2792200000035

第35章 老子赞成愚民政策?

上一篇谈到世人读《老子》的第一项误解是以为老子在谈权谋,而不知老子其实在谈形上界的道与现象界的万物两者间的本末关系。那么,世人读《老子》第二项最容易有的误解是什么呢?就是误以为老子的政治见解是愚民政策。因为六十五章明明白白地写着:自古善于施政的君王,都不是要让人民变得聪明,都是要让人民变得愚昧。

老子真是这样的意思吗?就字面看似乎难以否认,但我们读书不能断章取义,而应该通观全篇旨意来确定这一句话的地位。

原来老子并不是在单独讨论智力、IQ,而是将智力(大脑的聪敏)与德性(心灵的态度)相提并论,问谁才是人生幸福的主导因素。而结论显然,老子认为心灵明觉、生命整全、态度温厚才是幸福的基础。这时智力聪明也会被人随缘活用,有效为人生服务而不致有害。

反之,如果人生态度偏差,不懂得对万物一视同仁,随缘接纳,而妄分好坏,有所趋避,就一定会陷入忧疑恐惧,患得患失的困境,这时就只好靠智力聪明来分析计较、趋利避害,而结果则一定是治丝益棼,不但徒劳,反而更添人生的烦苦奔忙、人际的纷争仇怨。若然,这样的聪明又有什么好呢?

老子的意思若是这样详细分析地说,应该就很明白。只是老子的话向来简略——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代书写困难(要刻字于竹简之上),另一方面也因为要故意说得诡谲才更能刺激人去深思——于是所谓“明民”、“愚之”这两个相反词,便被分置于现象层与形上层,各有所指,若不善解,便易滋误会。

原来这两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圣人治民,不是只注意到知识教育(而忘了德性陶养),而是更重视心性启发。于是所谓“愚”也就不是指知识上的愚昧,而是指心性上的浑厚。“愚”与“明”也就看似对反,其实根本是分属不同层次。老子的旨意更不是在智愚两端要选这或那,而是在讨论知识、德性孰为根本罢了!

真的,我们现代也是个只重知识而遗忘心性的时代,正所谓“以智治国”,难怪越治越难,而徒足以乱国(国之贼),然则读一读《老子》的智能语言,也应该会有一些感触与反省吧!

—2002年2月7日台湾《中华日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