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楼实梦:秦可卿之死释秘
2790000000006

第6章 《秦可卿药方》探秘

曹雪芹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在一定的范围内,反映了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即满清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皇族及贵族阶级内部相互残酷斗争的历史。结合《红楼梦》的原始版本《脂砚斋重评石 头记》中“脂评”的启示,可以感到曹雪芹在书中隐写了当时的一些政治历史事件。这种看法,从宏观上,虽为历来熟悉《红楼梦》的人们所共识。只是,目前已确认被破译的问题尚未有见。本文试 就探讨的,即是和当时的一个政治历史事件相关联的问题。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回中,写到贾蓉的媳妇秦可卿得了病,经贾珍的朋友冯紫英,介绍了一位他“幼时从学的姓张名友士”的先生,来 给秦可卿看病。这位张友士先生给秦可卿看病之后,开了一个药方,药方名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这个药方,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秦可卿药方》。而这一药方,并非是真正的药方,而实际上是 一份写给秦可卿的秘信。从这封秘信中,可以明显地反映出一个当时的政治历史事件。曹雪芹在清中叶文字狱频仍之际,写出如此惊心动魄、感人至深、传世数百年仍光辉耀人的不朽之作《红楼梦》 ,实在是他呕心沥血、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才得以获得的成就。在那种环境下写出的《红楼梦》,其中的隐言,作者自然要对其进行十分缜密的编排,才使其不至于引来杀身之祸。“秦可卿药方”,作 为一张写入“隐语”的密信,当然更是要经过精心地筹划与思索,才始具其精意的。《红楼梦》面世后的清代百多年间,它成为文人们注目的一个重心,有所谓“士大夫有习之者,称为‘红学”。他 们大搞“索隐”、“抉微”,以求得“所隐之事,所隐之人。”可以想象得到,就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人们对中医医药的了解程度,未必无人破译此一药方,正如一个清宗室叫弘旰的人所说:“《红楼 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而另一清宗室弘晓虽自己抄了一部《红楼梦》,却不敢列入他的《怡府书目》中。上述二人和他们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可能都看到 了在《红楼梦》中隐写有反映当时政治内情之事,也可能有人已破译了药方,但却不敢稍事宣扬,以免触犯“上怒”而获罪。

民国之后的近百年来,喜读《红楼梦》且知道书中隐写有清室政治历史,并稍知晓中药配伍及古成方者渐趋减少,是以破译药方的几率就低了。尤其1953年批判《红楼梦》的“研究方法”之后,人 们对《红楼梦》的研究重心,偏重于它的文学结构和曹雪芹出身家事等,而对书中的“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等内容的探讨与考证,就更加为数不多了。

《红楼梦》第十回的《秦可卿药方》,是经过极为精心的考究与编排的一个药方,内容如下:

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人参白术(土炒)云苓熟地归身(酒洗)白芍(炒)川芎黄芪香附米(制)醋柴胡怀山药(炒)真阿胶(蛤粉炒)延胡索(酒炒)炙甘草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注:上列药方依《庚辰本》,括号内为炮制方法。每味药的重量略。)我认为,多少年来,上列《秦可卿药方》未能破译的基本原因,就是药方的内容编排得相当合理,且相当巧妙。粗看起来,前三味药加最后一味药,是中药的成方“四君子汤”,前七味药加最后 一位药,是成方“八珍汤”,而前八味药加最后一味药,再加“桂枝”即为成方“十全大补汤”。类此结构的药方,再加上补血益气的“阿胶”、“香附”等药,并给药方的名称冠以“益气养荣补脾和 肝汤”,几乎是天衣无缝的了。即使是爱好《红楼梦》的中医业内人士,也会被其一时蒙蔽。而对于一般不明中医、中药者,就更难以着手破译了。

出于曹雪芹手下的药方,由于它必须藏有隐意,因而就必须蓄意编造。既达到真、假药方的两全其美,并使造假之处滴水难漏,就是十分必要的事。但是,假的就是假的,药方既属编造,就不是无 懈可击的。再者,药方既要有隐意,作者又期望读者在着意钻研的情况下,有所发现,得以破译,就更得留有小隙,以供下钥之所,这也应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因此,经我分析并征得中医业内人士意见,可看出《秦可卿药方》有以下不当之处:

1.此类药剂,首位药一般不用‘人参’,而常用‘党参一潞参’等,或偶用‘参(人参)须’。

2.按照习惯,在中药“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八珍汤”以及“参苓白术散”等成方中,前三味药的排列顺序,虽非必然,但习惯上经常是“参、苓、白术”,在中医大夫笔下难得会出现“参 、白术、苓”的排列顺序。

3.“真阿胶”的药名有误。在中药方剂内,药名无“真、假”之说。“真”则和药名相符,“假”则是另一味药。由于中药的配伍禁忌严格,药与药之间,不能随意替代,故每一味中药只有品质之别 ,没有“真、假”之分。

4.近似此类药性的药方成方,(见上条所列的几个成方)其“药引”中一般均有“生姜”与“大枣”相配。但此药方中只用“大枣”,而不取“生姜”,这也是有违常规的。

5.写在药方最后的药引子,是:引用——建莲子。建莲子,即福建产的莲子。作为莲子,在中药配方内,常与山药等为伍,是药中药,如配方需要,尽可列入正药中,而不应列为“药引子”。 对于“药引子”,这里要着重说一说。近些年来,中医医生开出的药方,一般不再有“药引”这一部分,但在五十年以前或更早的年代,药方中“药引”这一部分,却是必不可少的。医生总是在他写好 的药方的最后,另起一行,写出“引用X:XX”或者“以XXX为引”。

为了易于说明以往年代中药“药引”的内涵以及它的使用情况,下面引用由周建人先生口述,周哗编写的《鲁迅故家的败落》中的一段文字,以飨读者:

“……找药引更是困难,一次要原配蟋蟀一对,一次要经霜三年的甘蔗或萝卜菜,一次要几年陈的陈仓米。找起这些稀奇古怪的药引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那是很难估计的了。我大哥(注:鲁迅 )往往为了找药引而焦头烂额,浑身大汗。”

从上面这段引文中,尽可了解以往的“药引”是怎么回事了。一般说来,它不应是正式的药物,而且,售药的药房一般也不供应“药引”。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父亲的病》一篇内,也谈到 了有关“药引”的事,可供参考。

在这个《秦可卿药方》中,曹雪芹究竟隐写了一些什么内容,且又如何去破译呢?

先说破译的方法:

对整个药方加以研究之后,可以看出,破译药方的着眼点,应该放在“药引”上。“引用建莲子”的“谐音”就是“引用见连字”,也就是引导人们“见连字”,即把药方上的“字”连起来读的意 思。

但是,只是简单地把药方上的字,连起来读,仍然不会得其要领。如果按部分字的“谐音”来读,就会豁然开朗。下面先把各个药名及其“炮制方法”译为相应的“谐音”字:

人参——人甚

白术——败输

土炒——徒吵

云苓——云令

熟地——熟地

归身——归身

酒洗——就悉

白芍——白梢

炒——朝

川芎——穿胸

黄芪——皇岂

香附米——享福迷

制——志

醋柴胡——促差护

怀山药——坏山(或:三)约

炒——抄

真阿胶——真恶交

蛤粉炒——各纷抄

延胡索——延胡索

酒炒——就抄

炙甘草——十四(第14味药)

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见连字,期立去心。

枣二枚——早!早!把按“谐音”译出的字,适当地连接起来,则成下文:人甚败输,徒吵。云令:熟地归身,就悉白梢(刃尖)朝(向)穿胸。皇岂享福迷志,促差护,坏山(三)约,抄。真恶交 ,各纷抄。延胡索,就抄。十四。引用——见连字,期立去心。早!早!将上段文义,译为白话体,就是:他和皇上的争吵徒劳,且败输得很惨。有旨:让他到大家都熟知的那个地方去,你很快就会 得到他被处死的消息了。皇上岂只抱着享福的志愿?皇上已经督促、差遣护卫们,破坏了他们的山盟海誓的计划(或:他们三人的计划),且已有人被抄了家。现在,真正的恶势已经降临,各处都在纷纷抄 家。想拖延是没有希望的,你们家就要被抄了。十四(写信人)看到这些字,期望早早去掉幻想。

在上面的白话体的说明中,“就悉”的释意,可以和“归身”相联结,也可以和“自梢穿胸”相联结,其意虽不同,但无论如何相接,均无碍大局。我取后者。

上文中“土炒”可释为“徒吵,”也可释为“突抄”。但按“药方”的整体结构、用意及发展趋势,此处释为“徒吵”较为合理。著名作家凌解放(二月河)“用史笔著文,用文笔立史”所著《雍正 皇帝》中,“借八王议政大闹龙庭”之情景,可作为“人甚败输”和“徒吵”形象的参考。

结合曹雪芹幼年时代满清雍正王朝期间皇权斗争的史实,来看《红楼梦》第十回药方写出的景况,问题就比较清楚了。

这张药方中,反映出皇权斗争所殃及到秦可卿家族的灾难。

雍正即位之后,皇位之争并未结束,且愈演愈烈。最后,雍正终于取得胜利,并将与他争夺皇位的八弟、九弟治死,还圈禁了他的十弟、十四弟。

那么,雍正的几个弟弟,和秦可卿又有什么关系呢?

秦可卿出身于皇族,从《红楼梦》的原文中即可断定。在有关的《红楼梦》研究的文章中,也说到曹雪芹家族和一些雍正政敌家族的密切关系。虽然说曹雪芹的家事,不应和《红楼梦》混为一谈, 但作者的经历,是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做出反应的。所以,可以认为:秦可卿大约就是雍正的八弟或九弟的女儿,当她听到她娘家的不幸时,就急出了病。在《红楼梦》第十回中,尤氏就说秦可卿:“她 这些日子不知怎么了,那两日,到下半日就懒怠动了:话也懒怠说,神也发涅。”正巧,冯紫英来看贾珍,就介绍了一位大夫。

本文前面已经说到,这位先生,其实并非来给秦可卿看病,而是来给秦可卿传送情报的。他开的药方,就是传递给秦可卿的“情报”。

他告诉她,她的父亲已死,真正的厄运,也已经不可避免地降临给她的家族,并要求她“期立去心,早早。”早早丢掉幻想。而这个“情报”的拟定人,应该是已经处在圈禁中的雍正的“十四”弟 。或者释“甘草”为“廿二草”,那就成了雍正的“二十二”弟。有资料说明:雍正的二十二弟名允祜,生于康熙27年,死于乾隆8年。雍正4年——雍正的八弟、九弟死时——他应是15岁。只是“甘 草”在所有的中药成方中无一例外地被采用,成为每一成方所必须具有、不可或缺的一味药,且总是处在成方中各味药的最后。因此,释为“廿二草”,则适用于任何一个中药成方,这一必然的结果, 在《秦可卿药方》中,倒未见得是正确的释意了。

结语《秦可卿药方》所包含的“隐意”,依我的设想,分析如上。我按药方中各自药名和其中七味药的“炮制方法”的“谐音”,连接成句,构成一份有深刻意义的“密信”,自然是有意的“ 附会”。只是,我觉得这一“附会”,几乎是感觉不到有多少“牵强”,故作为一种解析“秦可卿”药方的方案,写在此处。我绝不认为这是唯一的解析方案。也希望对此有更合理的解析方案能够出台 。

虽然,我不能完全肯定,我的解析方案是正确无误的,甚至坦率地说,我连《红楼梦》的各种版本的作者、评者、先后年代等等都弄不很清楚。但我认为可以肯定的是:《秦可卿药方》一定关联着 清代当时的一件重大政治事件。这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相关章节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因此,希望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