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注定·朱元璋帝王之路
2781800000008

第8章 夹缝坐大——从小亲兵到吴国公的历程(1)

朱元璋迎娶马氏,成为郭子兴的干女婿,确实为自己的命运迎来了重要转机,不过,他后来辉煌的人生之路却是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努力,辛苦打拚得来的。个中原因有很多,笔者梳理了一下,大致如下:其一,郭子兴依靠造反起家,属于在刀刃上讨生活的一名普通地方豪杰,其根基和实力远不足以为家人遮风避雨;其二,马氏乃郭子兴养女,郭子兴将马氏配与朱元璋,目的上有利用成分,不可能对他百分之百信任,一旦朱元璋与郭氏的近亲发生利害冲突,郭子兴心中的天平难免不朝近亲一方倾斜;其三,当时残酷复杂的斗争环境,对于每个当事人都是严峻的考验和威胁,朱元璋也不可能例外。

置身于如此艰难的环境中,朱元璋所扮演的角色,无异于一名走钢丝的杂技演员。然而,时势造英雄!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凭借自己过人的智谋、胆略以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一介兵卒的低微起点,在群雄四起的局面中逐渐坐大,最终在二十九岁那年成为雄踞一方的“吴国公”,其才能令人钦佩,其经历使人感慨。

§§§第一节 军事生涯的第一桶金

前一章里提到过,朱元璋在新婚不久,曾以新郎倌身份受郭子兴的委派领军攻打定远、南宿、固镇等地。

朱元璋在前线的军事行动一帆风顺,可是,在后方濠州城里坐镇的五位节制元帅却彼此吵开了锅。原因很简单,这些起义军头领在本质上都是些乡土出身的农民,性情粗犷鲁莽,刚造反起事那会儿尚能自觉地抱团求生存,一旦局势相对平静下来,便立即开始相互争权夺利搞窝里斗。郭子兴虽然也来自乡野,但他是地主大户家庭出身,粗通文墨,略有见识,故在骨子里瞧不上孙德崖他们这些粗野农民,常“意轻之”。反过来,孙德崖他们四位也瞧着郭子兴不顺眼。每每开会议事,大家都自以为是,互不买账。郭子兴本来就羞于哙伍,如此一来,便索性赌气不再去参加节制元帅们的例会。

朱元璋出征归来,郭子兴与他聊到这些情况。朱元璋力劝岳父与那四位节制元帅搞好关系,以免成为众矢之的,遭人暗算。郭子兴觉得有理,勉强答应,只得忍着脾气去参加例会。没想到仅仅过了三五日,双方再度闹翻,彼此关系越来越紧张,以至于到了要相互防范对方下黑手的地步。朱元璋见情势不利于郭子兴,便着意与孙德崖等人搞好关系,曲意周旋,以防止真的闹出什么内部决裂事件,会令岳丈一家人吃亏。

濠州城里的五位所谓节制元帅之所以有闲心和工夫相互搞窝内斗,是因为元将彻里不花平庸无能而造成濠州能够一时偏安的缘故。然而,放眼天下,红巾军的处境形势却不容乐观。远的不讲,单说濠州附近占据徐州的芝麻李、赵均用、彭大等红巾军将领——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元朝中书省右丞相脱脱亲领十万大军,会同淮南宣慰使逯鲁所率领的二万黄军(军士着黄衣戴黄帽),包围徐州,然后以巨石作炮,大举攻城。此役战况惨烈,脱脱的坐骑为流矢所伤,仍坚守前线,二日后城破,元朝官兵对城中居民进行了血腥屠杀。彭大、赵均用率领部分残兵败退到濠州避祸;芝麻李突围之后,则辗转于湖北、四川等地,先后投奔徐寿辉和明玉珍,最后遁入空门当了和尚。

彭大、赵均用虽是败军之将,但因为他们起事早,名望高,所部军队也多,故一到濠州就反客为主,成了濠州新的当家人,五位节制元帅悉听调度。这两位的到来,使濠州城内原本就不甚和谐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矛盾百出。彭大为人刚毅果断,郭子兴和他惺惺相惜,有种本能的好感,两人相处友善;而赵均用为人磨矶,遇事无主见,郭子兴便对他慢待许多。孙德崖等四位节制元帅见攀搭不上彭大,索性与赵均用结成一派,并乘机挑拨离间,说郭子兴“知有彭将军耳,不知有将军也”云云。赵均用听后果然大怒,便找个机会将郭子兴抓住,囚禁在孙德崖家中,性命危在旦夕。

危难之际,是朱元璋挺身而出救下了郭子兴的性命。郭子兴自己本来有三个儿子,长子郭大舍在起义之初就已战死,次子郭天叙与三子郭天爵都是脓包软蛋级人物,听闻父亲出事,兄弟俩慌忙找地方躲藏起来。当时,朱元璋正再次受命外出攻打怀远,闻报郭子兴出事,赶紧回城相救。有熟人劝告说,郭元帅被抓,对手正谋求将你们全家一网打尽,这个时候怎么能够回去自投罗网呢?朱元璋大义凛然地说:“郭公于我恩厚,有难不救,非义也!何丈夫之为?”

回到郭府,朱元璋和郭子兴的几房夫人商议,分析说:“郭公素厚彭(大)而薄赵(均用),祸乃赵发,非彭而莫解。”然后讯问郭氏二子的下落。几位夫人信不过朱元璋,皆支吾其词。朱元璋焦急地说,难道我是外人吗?你们如此怀疑我!今番回来就是为了谋救郭公!众夫人见朱元璋言辞恳切,这才说出二位郭公子的藏身之地。

次日,朱元璋与郭氏二子一同找到彭大求救。彭大听完原委,大怒道:“我在此,谁敢尔!”当即令亲信率兵包围孙宅。朱元璋也即刻赶回家中,顶盔贯甲,领着队伍赶到现场。孙宅大门紧闭,朱元璋身先士卒,带着士兵揭瓦掀椽,进入孙宅,救出已被打得皮开肉绽的郭子兴,并捎带砍杀了孙德崖的祖父母。朱元璋当时不过二十四五岁年龄,纵观整个事件的解决过程,这位年轻人在紧要关头所表现出来的担当与忠信、沉着与冷静以及果敢和勇略实在令人钦佩!据此管中窥豹,朱元璋从一介叫化要饭的草民,最后混到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他确实具有十分出众的素质和才华,并非仅凭运气。

孙德崖在赵均用的支持下囚禁了郭子兴,而郭氏的亲属们在彭大的支持下救出了郭子兴,并且还杀死了孙德崖的祖父母,双方之间的怨仇无疑增大。不过,好在当时敌我斗争形势加剧,暂时化解了起义军内部那一触即发的火并危机。

至正十二年(1352年)底,元朝中书右丞相脱脱在攻下徐州之后,并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在彭大、赵均用等人退守濠州之后不久,即派因治河有功而刚刚被升任为中书左丞相的贾鲁和总兵官平章月阔察儿,率兵围困濠州。大敌当前,濠州城里的红巾军头目们不得不暂时抛开前嫌,合力御敌。

接连喜获升迁的贾鲁为了报答蒙古主子的知遇之恩,围城仅七日,便与月阔察儿亲自临阵督战,并向全军下达死命令:必须在当日巳时或午时攻克城池,然后才能吃饭!孰料人算不如天算,当元军攻城正酣之际,贾鲁忽然毫无预兆地一阵头晕,兀自从马上坠下,当日取城的计划就此终止。贾鲁一病就是数月,元军围困着濠州,却再未组织大规模的进攻。次年五月,贾鲁病故。元军见主帅身亡,再无斗志,遂解围而去。

长达七个多月的濠州之围一俟解除,红巾军将士们便弹冠相庆,彭大和赵均用索性自立为王——彭大称鲁淮王,赵均用称永义王。照情理来说,就他们这点起义造反规模,而且刚刚死里逃生,远不具备称王资格,可是,也许正是因为刚从鬼门关捡得一条性命的缘故,更加感到世事难料,于是干脆先过一把王侯的瘾再说。这种心理同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当年急于称王的心理如出一辙。彭、赵二人称王,郭子兴、孙德崖等五位红巾军头目仍称节制元帅,此后,他们听从彭、赵二王的调度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正当红巾军头目们各自为了一己私利而滑稽表演时,年轻的朱元璋再次表现出乱世英雄少有的责任感和远见卓识。早在濠州之围尚未解除之际,朱元璋就曾向郭子兴请缨,表示欲领兵突出重围,攻打灵璧、萧县等地,以图为困守濠州的红巾军将士开辟一条生存通道。这种胆略和气概,在当时的战局背景下殊为罕见!濠州之围解除以后,为了替郭子兴补充粮食和兵源,朱元璋同样殚思竭虑,在最困难的时期,他甚至通过个人关系搞到一些食盐,又拿这些食盐换了几十石粮食交给郭子兴。

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朱元璋再次请缨回老家钟离招兵,获得郭子兴的批准。仅仅十余天工夫,加盟入伍者就达七百余人,这支由老乡组成的队伍颇类似于当年楚霸王项羽的八千江东子弟兵,构成了朱元璋所部大军的基干班底,诸如徐达、周德兴、张龙、张兴、张温、郭兴、郭英、王志、顾时、孙兴祖、吴良、吴祯、陈德、曹震、陆仲亨、唐胜宗、郁新、费聚、张翼、詹永新、孙恪、丁德兴、陈桓、李新、谢成、何福、邵荣、耿君用、耿炳文、李梦庚、郭景祥、胡泉、郑遇春等等明初名将,皆出自这七百子弟兵之中。此外,朱元璋从军的引路人汤和也于这段时期归于其麾下,这些壮士后来大多都成为开创大明帝国的功臣元勋。

平添了这样一支生力军,郭子兴十分高兴,当即委任朱元璋为镇抚,由他亲自率领自己所招募的这支队伍。随着身份的转变,朱元璋的志向不断扩大,目标也更加高远。他见彭、赵二王“驭下无道”,只知“以力御众”,料其难成大事,便思谋自己的出路。

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天,在征得郭子兴同意之后,朱元璋将麾下这支七百人的队伍暂时交与其他人统领,自己仅带着汤和、徐达、花云、郭兴、郭英、胡海、张龙、吴良、吴祯、陈德、顾时、陆仲亨、华云龙、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郑遇春、陈桓、谢成、李新、周德兴、张赫、张铨等二十四人,前往定远县开拓根据地。

一晃数月过去,朱元璋的拓展工作并没有太大起色,到了至正十四年(1354年)五月,他又生了一场大病,险些不治,只好暂回濠州养病,等到六月才逐渐痊愈。此间,由于红巾军起义,许多地方的官府衙门陷入瘫痪状态,一些民间豪强趁机拉起队伍聚兵自保,是谓“义兵”。定远县张家堡驴牌寨就有一支三千人的“义兵”队伍,其头领乃郭子兴的旧相识,郭子兴垂涎这支队伍,正在濠州养病的朱元璋带病请缨,表示愿意前往收降他们。

为了避免对方疑心,朱元璋与费聚两人各骑一匹战马,仅带着九名步卒,前往张家堡。快接近驴牌寨时,朱元璋让步卒们在附近等候,他和费聚两人入寨与“义兵”头领相谈招降事宜。对方见朱元璋言辞恳切,加上“义兵”正好面临孤军乏粮的窘境,当即表示归降,并约定三日之后启程。

谈判完毕,朱元璋便留下费聚协助对方,自己带着随从先回濠州准备受降庆典事宜。孰料事有多变,三日之后,费聚匆匆赶回来报告,称对方变卦,欲改投他人。朱元璋当即带领三百人马急赴张家堡,与“义兵”头领反复交涉,无奈对方始终“且诺且疑”,态度暧昧。朱元璋心生一计,在离开驴牌寨之后,又派人将这位“义兵”头领请到自己的营中,将其强行扣押,然后让人去驴牌寨传话,说是头领有令,让兄弟们立即移营。三千“义兵”信以为真,毁营而来。头领见木已成舟,只得投降。

紧接着,朱元璋移师横涧山,谋划攻打“义兵”元帅缪大亨。行军途中,又收降了豁鼻山的秦头领,得“义兵”八百余人。这位缪大主亨乃定远人,他曾组织义兵随贾鲁攻打濠州,失利后退守横涧山,元廷委任他为“义兵”元帅,还派了一位叫张知院的元将监军。朱元璋凭着区区四千新归附的人马,以奇计夜袭横涧山,张知院落荒而逃,缪大亨在其叔父缪贞的劝说下率部归降。此役,朱元璋又添士卒二万余人。

接二连三的胜利,使朱元璋在当地声威大振,定远一带那些结寨自保的“义兵”头领,诸如冯国用、冯国胜、吴复、丁德兴等等,纷纷归降。其中,冯国用、冯国胜二人值得细说一下,他俩是亲兄弟,来自地主家庭,粗通文墨,知晓兵法。哥哥冯国用尤为多智,归顺之际即向朱元璋献策道:“金陵(今江苏南京市)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当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一席话即大体替朱元璋勾勒了当前的战略轮廓。朱元璋十分高兴,委任他做幕府参谋,成为朱元璋有生以来所聘任的第一个谋士。

除招降上述“义兵”武装之外,朱元璋还大力“倡农夫以入伍”,许许多多失地失业的贫苦农民争相加入这支起义队伍。这期间,新归附的丁德兴受命攻打洪山寨义兵,擒其头领,收纳人马数千人。与此同时,定远县令也在昌义乡豪强毛麒的胁迫之下,一同率众投降了朱元璋。至此,朱元璋麾下人马已不下四万余众。朱元璋意气风发地检阅和整饬这支部队,命令他们抓紧时间进行军事技能训练,他诚恳地训诫广大将士道:“尔众初非不多,一旦为吾所有,何也?盖将无纪律、士不素练故尔!今练习尔等,欲令知纪律也。宜共戮力,以建功业。”将士们内心深处十分钦佩这位年轻的主将,心悦诚服地回答:“唯公所命!”

定远县是朱元璋军事生涯中第一个获得重大丰收的地区。最初,他带着二十四名助手及三百名士卒,竟然仅用月余时间就拉起了一支数万人的队伍,其过人的才略由此可见一斑。在对这支队伍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和纪律整肃之后,朱元璋征询冯国用、毛麒等诸将的意见,决定移师将滁州收入囊中。

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七月,朱元璋率所部人马南下攻打滁州。行军途中,定远人李善长(原名李士元,龙凤二年改名为李善长)来军中求见。此人原籍安徽歙县,避兵灾而移居定远,他出身于地主之家,虽“粗持文墨”,但通晓法家,策事多中。谋士售身于雄主,相见之初自然少不了一番晤对。朱元璋问他:“四方战斗,何时定乎?”李善长的回答照例是战国策士的套路,谈古喻今:“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据王世贞《李善长传》)大意是说,如今元朝气数将尽,主公您与汉高祖刘邦是老乡,您可继承这里的山川王气,效仿刘邦的为人和策略,不愁天下不定。

朱元璋不愧为青年英才,对李善长的意见颇为赞赏,当即任命他为掌书记,并且告诫他说:如今群雄并起,只有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士方配做谋士。许多在群雄中做参谋的人,一般都爱诋毁将士,使他们无法施展才能,以致失败。将士们走的走,散的散,做主公的成了孤家寡人,最后也只有跟着灭亡。所以,你要引以为诫,竭力发挥出将士们的才能,不要效仿我所说的那些参谋!李善长连连应诺,自此,他也成了朱元璋幕下的一名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