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中国篇)
2757800000026

第26章 司卫东之父司有和:早期诱发育英才(2)

现在的孩子,潜在的智力水平相差并不大,只是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使智力发展出现了不同。这里的非智力因素,首要的一条就是自觉。自觉性强的孩子,学习成绩会明显地上升。

司有和说,要培养自觉性,有许多方法,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在纠正不自觉行为的过程中培养自觉性。父母可以在纠正孩子的盲从中培养他的自觉性。有的孩子做作业喜欢对答案,只要一发现自己的答案与别人的不同,就认为是自己错了,并马上按别人答案改,这就是盲从。盲从是孩子意志力不高的表现,是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纠正了盲从,就是提高了自觉性。

司有和认为,要纠正盲从,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培养。每次作业要求孩子自己检查,父母发现错误也不要具体点出,当然更不要告诉他正确答案,而只说有,或说有几处,让孩子自己去找。甚至没有错,也故意说有,锻炼孩子的自我判断能力,让孩子敢于否定父母的意见。这样,才能有效纠正孩子的盲从行为。

不过,有些行为也不是盲从,但也确实是不自觉行为。比如,孩子答应做的事,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又不去做了。这不是盲从,但属于不自觉行为。

要纠正这种不自觉行为,司有和认为,“狠抓初犯”是十分重要的原则。当孩子在某个问题上第一次出现不自觉行为时,父母应抓住不放,及时教育,就容易在他形成稳定的意志品质前纠正。司有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是这样做的,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司卫东上初中的时候,被每天中午广播电台播送的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吸引住了。但是,孩子以前不习惯睡午觉,所以在中午做作业,晚上则早点休息。现在如果中午听评书,作业就挤到晚上,就会影响休息。所以,司有和跟孩子商量:是不是中午不听,如果想听,改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电台重播时收听,孩子同意了。

可是,有一天中午,司有和与爱人外出办事,回来时,还没进门,就听见屋里的收音机正响着刘兰芳的声音。司有和一敲门,孩子赶紧先关上收音机,然后才来开门。司有和认为,孩子在中午听广播这件事上自觉性差,虽然是初犯,但必须抓住不放。

不过,司有和并没有骂他,更没有打他,而是坐到他的面前讲起道理来。从自觉的重要性讲到自觉的作用;从少年大学生自觉学习的故事讲到自己自觉地工作;从今天你是个孩子,只有不用父母督促,自觉地学习,讲到将来在工作中,才能不用领导管。最后,讲得孩子难过地低下头。“爸爸,你别讲了,我保证以后中午不听广播了。”儿子伏在桌上难过地说。

教育产生了作用,但还没有达到根本目的。司有和说:“不是不让你听《杨家将》,而是说自己决定、同意的事,就要自觉地去执行,不论干什么事都应当如此。”

这次及时的教育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此后,司卫东学习的自觉性大大提高。

教子点睛:

很多父母认为,现在的孩子“很难管”、“管不住”。其实,正确的作法是,不去“管”,而是去激发和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只有孩子自觉了,他才能真正上进。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觉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逐步培养中形成的。

教孩子学会学习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过,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能有走路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习的能力。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很多能力,比如,课前预习的能力、课堂听课的能力、课堂笔记的能力、课后复习的能力、作业解题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应对考试的能力、信息获取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记忆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思维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等等。

司有和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教给孩子学习方法,以此来培养他的学习能力。对此,司有和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明确。刚开始的时候,司有和以为自己是大学老师,孩子不过是个中小学生,还会有什么回答不了的问题吗?

一天,儿子问司有和:“爸爸,这道应用题怎么做?”司有和一看,原来是一道工程题。题目说:“有一条马路,甲队要巧天修完,乙队要12天修完,现在甲队修了5天后由乙队去修,问两队共多少天可以修完?”司有和按题意一步一步写出算式,写一步,说一句,儿子“嗯”一声,写完算式,儿子高高兴兴地抄在本子上,作业也就完成了。

可是,问题很快就发生了。前几天曾问过的同类习题又不会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司有和这才明白,一道题,如果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孩子没有经过一个思考过程,接受的只是现成的结论,并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印象不深,记不住,不能巩固加深印象。所以,应该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孩子,让他掌握。于是,司有和改变了辅导的方式。

比如算术问题,司有和采用反问法,启发孩子思考,由孩子自己回答。孩子光“嗯”一声不行,要讲出道理来。提的问题逐渐向计算的结果靠近,以至于最后让孩子自己豁然开朗,明白解答方法,并自己列出算式来。经过这样不断地训练,培养了孩子学习的能力,让孩子掌握了解题的思路。

孩子进入初中后,问具体习题的情况大大减少了,这与司有和在小学时就注意孩子的学习方法,训练解题思路有很大关系。另外,司有和认为,启发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简单地解释一些生活中见到的现象也很重要。

有一年暑假,司卫东指着墙上一个圆圆的光斑,问:“爸爸,那是怎么回事?”司有和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孩子自己找答案。儿子看看屋里,只有五斗橱上有阳光。然后,他发现只有妈妈梳头用的镜子是圆的,可它又不在阳光里,于是就小心地伸手碰了碰镜子,墙上的光斑立即动起来。

他们都笑了。“那镜子的阳光是从哪儿得来的呢?”儿子还是不解地问。司有和高兴地解释说:“照到五斗橱镜子上的阳光,反射到圆镜子上,再反射到墙上,就成了这光斑。”边说边用两块镜子做了多次反射的试验。

接着,司有和又拿来一个脸盆,盆里放了一枚5分硬币。然后让孩子向后退,一直退到刚刚看不见硬币的地方。这时按住硬币向脸盆里倒水。水一满,孩子就说:“看见了,又看见了。”司有和又解释说,这是光线折射的结果,并趁机介绍了一些光学知识。孩子顿时对光学产生了兴趣。于是,司有和勉励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就可以学到这些内容了。

对孩子来说,学会学习很重要。考试成绩并不能衡量学习的好坏,学习好坏的根本标志在于会不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名教育专家埃得加·富尔在《学会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孩子学会学习,是每一位父母的责任。

教子点睛:

父母应该认识到,让孩子学习并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他学会学习,让他具备学习力,因为在现代社会,学习力就是竞争力。只有学会学习,具备了终身的学习力,孩子才能具备终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当今社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稳定孩子的情绪

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能力的高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情绪。

司有和认为,情绪和智力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积极而稳定的情绪是鼓舞孩子学习的动力,是推动他学习进步的保证。一个孩子如果情绪容易波动,那么他的学习兴趣也不稳定,学习自信心也会不足。所以,父母要运用恰当方法来稳定孩子的情绪。

怎样才能稳定孩子的情绪呢?通过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司有和归纳了三点:脱离情境法:及时地将孩子带离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良情绪的环境;满足需求法: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促其自慰法:引导孩子多角度认识问题,使孩子能自找宽慰,稳定情绪。

1986年6月底,离高考只有几天了,儿子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进入了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按道理来说,这个时候的孩子应该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

可是,一天晚上,儿子走到司有和跟前,说:“爸爸,今天夜里我想看电视。”司有和一愣,心想:都什么时候了,还看电视?不过,他没有说出来,稍微迟疑了一下,他问:“什么电视?”“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赛,现场直播。”看来儿子早就打听清楚了。

“什么时间?”司有和又问。“夜里三点。”儿子回答。司有和心中又一惊:夜里三点钟起来看电视?这哪像是几天后要参加高考?不过,他还是没有阻拦,说:“行。不过,爸爸三点醒不了,你把电视机搬到你屋里去,到时候自己起来看就是了。”儿子兴奋地把电视机搬了过去……

司有和就是根据“满足需求法”来处理这件事的。孩子既然提出来要看足球赛,一定是很喜欢。如果不让他看,他就一定不高兴,不高兴就一定会影响考试的情绪。高考是重大的考试,一定要让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所以,这时候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不能拒绝。他看过电视后也就安心了,也就不会影响应考情绪了。

到了高考时,司有和更加注意孩子的心理。儿子参加高考时,司有和也送他去。每场考试结束时,都细心地观察他的神情。

第一场语文考过后,一出考场儿子就说:“我的汉语拼音可能没有写对。”“考过就算了,错了就错了,不要再想它。”司有和安慰他,然后他领着儿子到马路上散步去了,他们欣赏着街景,全然不像是高考生和家长。

司有和之所以这样做,是避免孩子产生不良情绪,尤其是对答案,对参加考试的孩子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对答案的结果直接影响下一科目的考试。司有和这样做的方法就是“脱离情境法”,把孩子尽快带离可能会产生不良情绪的现场(对答案现场)。

下午是考化学。儿子紧锁着眉头走出考场。司有和知道可能出师不利,同样没有问他考得如何,只是很平静地问:“怎么样,有些紧张吗?”“是的。卷子在手里翻来翻去,好像都会做,可又觉得都不会做。”儿子懊丧地看着司有和。

“考砸了也没关系。”司有和安慰孩子,“这种紧张的心情是盲目的。你想想,为什么紧张呢?担心考不上?担心爸爸妈妈批评你?担心你的同学笑话你?都不会。不就是换了个教室做考场,换了个不认识的老师来监考,其他和平时在学校内考试有什么两样呢?既然没有区别又何必紧张呢?”

这时,旁边有几个考生在对答案,儿子想停下脚步听听。司有和就对他说:“不要对答案。对了,没什么好高兴的;错了,也已经错了,知道得早,只会对下面科目的考试有影响。”儿子听了一摆手,说:“好,不想它了。”

司有和这样安慰儿子,是怕他因化学考试失利的情绪而影响后两天的考试,用的方法就是“促其自慰法”。

作为父母,应该把上面的稳定孩子情绪的三种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来,相信一定会对自己的孩子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子点睛:

在稳定孩子的情绪很时,父母还应该主意把握两点:一是帮孩子调节好情绪,以朋友的身份,多孩子一些安慰、理解和鼓励;二是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甚至是拿孩子出气,在家庭教育中要绝对避免类似的情形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