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2694000000045

第45章

于是,秦二世命令御史将那些胆敢逆龙鳞说“是造反”的书呆子,全部下狱问罪;而那些改口说“是盗贼”的儒生则不予追究。对于乖巧的叔孙通,秦二世赏赐其帛二十匹,上好衣服一套,并将其“待诏博士”转正为“博士”。

叔孙通受完赏赐,出宫返回宿舍,一些儒生恼恨地讥讽他:“先生怎么把拍马屁的话说得这么好听呢!”叔孙通苦笑着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也几乎难逃虎口啊!”于是,没过多久便寻机逃离了咸阳。

叔孙通逃离咸阳后,首先回到故乡薛地。此间的薛地已被复辟的楚国占据,不久,项梁率大军来到薛地,他前往投靠。秦二世二年七月(公元前208年8月),项梁于定陶战败身亡,叔孙通便来到彭城,在楚怀王芈心那里做事。汉高帝元年五月(公元前206年6月),西楚霸王项羽将芈心流放到郴州,叔孙通则留下来效命于西楚霸王。汉高帝二年三月(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率诸侯联军攻破楚都彭城,叔孙通又改投到刘邦门下,从此成为汉家臣子。

三国时期,名将吕布曾因接连投靠丁原、董卓二人,被世人斥为“三姓家奴”。从上述叔孙通的经历来看,此公至少堪当“六姓家奴”这一称谓!由此可知,叔孙通是位典型的机会主义者,而且处世机变灵活。在最初投奔刘邦时,他原本一身儒服打扮,听说刘邦讨厌儒服,便立即改穿楚地短衣,一下子就博得了刘邦心理上的认同。

说叔孙通机变灵活,还有一件事情可以佐证:他在归汉之初,其门下有一百多名儒生弟子相从,而叔孙通竟然一个也不曾向汉王刘邦举荐,相反却向汉王举荐了许多强盗豪杰。这让那些儒生弟子们十分不爽,私下议论他说:“我们跟随先生多年,有幸归从汉王。如今,先生不向汉王举荐我们,却一味举荐那些豪杰强盗,真不知他是何居心!”叔孙通听到这个议论后,便向弟子们解释:“汉王如今正值披坚执锐打天下阶段,你们谁能帮他在沙场征战立功呢?因此,我只先举荐那些能斩将夺旗的猛士。至于你们,先耐心等待吧,一旦时机到来,我不会忘记你们的。”

叔孙通此言不虚,这个时机果真让他给等到了。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底,楚汉相争结束,天下大势已趋明朗,叔孙通及其弟子们就逐渐派上了用场:皇帝刘邦拜叔孙通为博士,赐号“稷嗣君”,令其率领儒生负责策划实施定陶称帝的相关礼仪工作。当时,因为天下初定,百业待举,刘邦一口否决了秦朝的繁杂仪法,将诸事从简。如今,趁着刘邦厌恶诸将不懂礼数之际,叔孙通再次建议皇帝制定本朝礼仪,顺便也就将诸弟子儒生提携进来。

叔孙通从皇帝那里得到诏令之后,立即动身赶往鲁地,在当地召集了三十多位儒生,请他们到京城共制朝仪。鲁地儒生中有两位不肯共往,他们当面讥讽叔孙通说:“先生您前后效命了十余个主子,靠阿谀奉承换取荣华富贵。如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想去折腾什么礼乐!所谓礼乐制定,必须积德百年方可兴起,因此,我们不认可您的做法。您的行为不符合古代训条,我们不愿与您同去,您赶快走吧,别在这里玷污了我们!”叔孙通哈哈大笑道:“你俩真是腐儒,太不识时务啦!”

此次出差,叔孙通从鲁地一共征招了三十余位儒生,连同自己原来的儒生弟子,共有一百好几十位。叔孙通将这些人拉到京城郊外,边演练边做笔记,制订礼仪文案。

经过一个多月的演练,叔孙通觉得效果不错,便奏告皇帝,说朝仪已经制定演练得差不多了,陛下可前来亲自检阅感受一下。于是,刘邦便来到城郊的演练场,叔孙通让儒生扮演群臣,按照朝仪程序如此这般地演练“上朝”、“退朝”、“请安”、“叩头”等一系列礼仪程式,然后教授皇帝如何一一应对。

因为给皇帝本人设计的礼仪并不复杂,所以,当这一整套程序演练完毕时,刘邦高兴地说:“这些我能做到。”叔孙通见皇帝满意,便请求皇帝下令择日让群臣也来现场观摩培训,从而熟练掌握这套朝规礼仪。

汉高帝七年十月初一(公元前200年11月),刘邦在新落成的长乐宫前殿接受群臣的新年朝贺(秦汉时代的十月为岁首),这也是新制汉仪的首次正式使用。

这天天色未明,身着官服的诸侯群臣便早早来到殿前等候朝贺;由车骑及步卒组成的皇帝卫队执戟在手,往来巡逻;宫殿四周旗帜鲜明,彩带飘扬;殿前的郎中、中郎等武士,盔明甲亮地执戟分列两旁。整个长乐宫的气氛喜庆而又威严。

朝贺时间临近,礼官将群臣依次引入大殿,并按照职位的高低,序列东西两排:文官立东向西,武官立西向东。皇帝驾到时,卫官、郎中高声传报,晓谕百官。皇帝走下御辇,步入殿内,面南而坐。

朝贺开始,由礼官引导诸侯群臣按照职位高低顺序,依次向皇帝朝贺。百官朝贺时需自报官职姓名,行跪拜大礼,待皇帝传语“平身”之后,方可起身退下,仍旧站归原位。在现场这种森严的气氛中,百官无不肃敬惶恐。

朝贺完毕,皇帝赐群臣法酒。这里的所谓“法酒”,乃是依照礼仪所设,有数量限制,不准饮多和饮醉。这样一来,刘邦的那些老哥儿们再也不准像从前那样昂首入席并开怀畅饮,也不准再像过去那样毫无尊卑地与皇帝对等交谈。皇帝就案而饮,众臣分席侍宴,并须依照职位的尊卑次序,捧觞为皇帝上寿,如此循环往复。一般饮至九轮,便有礼官宣布罢酒。整个酒宴过程由御史监督,如有违背礼仪者,当场轰出。所以,整个酒宴过程规范肃静,再无从前那种喧哗嘈杂的情景出现。这种场景令刘邦感到十分受用,素来口无遮拦的他当场感慨道:“朕今日方体验到做皇帝的尊贵啊!”

叔孙通因主持制定汉家朝仪有功,刘邦加拜他为“九卿”第一的奉常(太常)职位,任命他为太子太傅,另赐金五百斤。叔孙通不忘当初对诸弟子所作的承诺,趁机为他们表功,对皇帝说:“那些儒生及臣的弟子们追随臣已很久了,他们与臣一道共制朝仪,希望陛下也能赐他们一官半职。”兴头上的刘邦满口答应,将那些儒生全部赐封郎官。

退朝以后,叔孙通来向诸弟子及儒生们通报喜讯,顺便将皇帝赏赐的五百斤金分赐给众人。大家直到这时才真正明白叔孙通先生乃是一位通晓世故的人精,都情不自禁佩服地称赞他:“叔孙先生能知当世要务,乃真正的圣人啊!”这些人先前对叔孙通的误会与怨气,瞬间烟消云散。

叔孙通所主持制定的这套朝廷礼仪,对汉朝乃至中国的整个封建时代,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遥忆春秋战国,那是一个多么平等和自由的时代啊!在那个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君臣之间促膝谈心,游侠谋士纵横天下,王公贵胄乃至诸侯霸主,他们的大门随时都能向一介平民敞开。正是这样的时代,才催生了苏秦、张仪、管仲、乐毅、范睢、商鞅、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孙子、韩非子等等无数英杰俊才,创造了无比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

由秦始皇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一夜之间结束了那个曾经令无数英雄志士所向往的自由时代,人们的自由思想从此开始被统治者所禁锢。然而,秦朝毕竟只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它所建立的各种政治制度、礼仪法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观念习俗,对世人的影响还不算太大。真正对后世起到决定性影响的,乃是大汉王朝对秦制的承袭和发挥。其中,尤以叔孙通主持制定的这套朝仪为甚!

自从汉朝礼仪制定出来以后,君臣之间的促膝谈心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磕头如捣蒜;英雄志士纵横驰骋、自由施展才华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巴结权贵,结党营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罢黜百家,一人思想!人们的人格、灵魂被阉割践踏,唯有权欲和利欲成为人们思想的主宰和行为的动力!

作为皇帝的刘邦,一方面享受着汉制礼仪带来的无限尊崇,另一方面也必须去承受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和痛苦!他内心深处真的会感到幸福吗?这只有他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