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幼年开始,我的生命就与大自然不可分割。那个时候,时常与小伙伴相约去观海。潮起潮落,潮来潮往,海水一遍又一遍冲刷着我们裸露的双足,痒痒的,柔柔的,顿感万分的惬意。在落日沉沉的余晖中,一大片银色的沙滩,细腻、洁白而绵长。我深情眺望着远方,远方,是那一大片湛蓝湛蓝的海......长大以后,终日奔忙,一去几十年,竟然在很长久的时间里,不再有那种与自然亲近的感觉。
现居住在西子湖畔。清晨,第一缕阳光把我叫醒,长身而立,推窗眺望,天高云淡,水光潋滟,天之灵气、地之灵泽,尽集于此,生命的蓬勃与活力焕发了我的精神。深夜,行人渐稀,月光皎洁,西湖水面散发着莹莹的柔光,如同含苞待放的少女西子,仰面静卧,享受着美好的暇想。远望群山,近俯西湖,在光与影的交融中显得那么悠远,神思恍惚间,天堂就是我,我就是天堂,我决定把生活留在西湖,享受阅尽奢华后的淡泊与闲情,保持无忧、单纯、快乐的心境,找回失落已久的灵性。
朱慈目居士对佛光禅师说:“禅师!我潜心修佛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最近以来,感觉不如以前了。”
佛光禅师问:“以前如何,现在又如何?”
朱慈目说:“我以前在持佛号时,心中感觉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而心中仍然觉得佛声绵绵不绝,那声音仍像泉源会自动流露出来;现在呢,感觉灵思枯竭。”
佛光禅师说:“以前的你的确不错,那样学禅已经到了找到自我真心的境界了啊。”
朱慈目说:“谢谢。但我现在不行了,我现在很苦恼,因为我的真心不见了。”
佛光禅师疑惑地问:“真心怎么会不见呢?”
朱慈目说:“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静念没有了,再也找不回来了。禅师,我为此很苦恼,请您告诉我,我到哪里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禅师启示:“寻找你的真心,你应该知道,真心并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的身中。”
朱慈目说:“我越是找不到真心,就越是想找,如此下来,感觉心理十分焦虑。”
佛光禅师说:“因为你刻意和妄心打交道,真心自然就离你而去了。”
朱慈目听后,顿时开悟。
一个遗失了灵性的人,一定不要刻意去求,更不能钻故纸堆,而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本心和灵性,贴近自然、领悟本原、追求纯朴,内心自然轻松,让自己的生命在当下的生活中鲜活起来。修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找一个人作为人时所需要的灵性。
真心没有了,这就好像说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家的家门。人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迷惑呢?原因就在于虚妄遮蔽了真心。一团乌烟瘴气,这就证明地狱在你面前。因为你内心污染得厉害,自己的光明被遮盖住了,佛光想灌都灌不进来。念佛念了半天,只有一肚子的怨,怎么能见到光明呢?剥去蒙在心中的尘垢,才能看到自己原本清静的本心。一个人一定不要被社会污染得太严重了,保持内心的纯洁,保持自我的灵性,就能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
于是,我回味自然。
喜爱大自然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天性。每天倾听水声鸟语、松涛虫鸣,使我们的视、听、嗅、触觉及心灵达到彻底的洗涤,心绪恢复原来的步调,病痛顿除,身心舒爽。自然浴,就是进入自然,游山玩水、静思养神,全身沐浴森林的精气和香气,洗净都市尘嚣,顿觉身心舒畅,充满活力。当我们走进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新鲜又芳香的空气,顿觉神清气爽。是让心绪彻底放松,心境澄明。当我们置身于幽林深处,面对接连天际的壮丽森林,或仰望千年巨木,自然产生敬畏、神秘、喜悦等情感,这是人与大自然的无声对谈,是哲人、诗人、音乐家、艺术家们心灵的驿站。自然可陶冶人们的心灵,激发思考灵感,对启发人们的知性、感性助益颇大。的确,自然的风景,可以浸润一个人的灵魂。日本著名风景画师东山魁夷说:“寂静的古老、破败的寺院,一座旧独木小桥与它相连,桥下是一片残浅的莲花塘,小桥被樱花所簇拥,树上的樱花一朵朵悄然飘落,落满了莲花塘。气候对人会产生影响,有如山间的空气会喂养灵魂,启发灵性。”置身自然山水间,一颗平常心安静了下来。我喜欢大自然,她的生命永远不会褪色。有一种心灵,有一种修养,有一种憧憬,那么生活就会有动力,就会有阳光心态,就会有生命的有精神。当你体会江南烟雨和朦胧残月,当你远观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当你体会青青竹林和落木萧萧,你会感受到她永远是你灵感的源泉。在曲曲弯弯的江南古巷子里转悠,你能感受那些沉睡的历史,感受屋瓦里与古朴的气息,感受春天翻出的氤氲味道。
于是,我怀念自然。
千古自然,大美无言!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何等地旷达!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是何等地悠闲!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何等地淡定!他们都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自然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我经常想,就物质而言,古人肯定没有现代人的奢侈。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物质生活让现代人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在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精神世界却在不断缩减,变得空洞,值得思考!而在陶渊明的笔下,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足以让他感到心灵的满足,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以至犬吠鸡鸣这些平常的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古人可以通过一朵花一片叶子来感受宇宙的宽广和神秘,可是,现代人呢,却在对外的追逐中丧失了必要的想象力和生活乐趣。
于是,我要找回自然。
现代人的可怜之处就在于,正在一步步不由自主的,远离了自然,失去了自然。人类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开始不断恶化与日益对立。人类的脚步走得太快,心灵走得太慢。人,只有回到自然,才会回到生命人本身。回归自然追求纯真之本色,乃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多采的体现。无可否认,从某种意度上来说,现代人作为一种动物对后代负责能力锐减弱,自然意识的淡薄。工业文明掠夺走了诗意的乐园,这个精神乐园是与宇宙大自然和谐的,与人类社会和谐的,与人的心灵和谐的。在太过喧闹、浮躁和噪杂里,人渐渐地失去生命的活力和色彩。人类的心灵禁锢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里,无法在自然的抚育中得以成长。人类潜意识中有对大自然的依恋,在自然面前,人类变得柔软。
美国作家梭罗说,我要把人看做大自然的居民,甚至大自然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社会的一员。1845年春天,他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他想以此来证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瓦尔登湖》以及关于它的一切,给我的是无尽的联想。梭罗并非是那种逃避现实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之人,他的隐居是因为其厌倦了物欲横流的尘世生活,不愿沉浮于名利场之中,力图亲自践行一种简朴生活,找到回归自然的纯真感受。
于是,我更亲近自然。
我深切地感受到那种亲近自然,简单的生活方式。这也留给我一个问题,人在这个世界上,究竟需要些什么。我们可否采取一种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生存?也许不能舍弃一切去旷远的瓦尔登湖,但我们至少可以少些欲求,多些给予,接受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让生命融入其中……其实,只需要那么一点时间,人是能够与自己、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所说的:“人所需要的必须品其实并不是很多”。在如水的月光下,周围是平静、自在、坦然、碧绿的湖泊,月澄无影,麦草青青,流水灵动。守一湖清水,不带手机,不上网,不看电视,让自己在大自然面前平静下来,细细地回味。让生命恬淡成一泓波澜不惊的湖水,告诉自己:水穷之处待云起。
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进入不废大道的自然之中呢?在这个物质化的世界上,我们只有寻找精神上的瓦尔登湖,去体验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感受,拂去一切陈浮灰尘,用宗教般的虔诚感情投入生活,尝试学会简单地生活,人是被限制得最多的动物,过分的、无休止的物欲追求,使得人类反而失去了应有的闲暇与从容,变得更加欲壑难填。
山水的澄净和清新的空气,无疑是医治现代人情感疲软的良药。人类对内心的乐观需求变得冷酷无情,因此人类必须恢复那孩童们的天真无邪。人的心灵的世界里,应该有云的飘逸、风的柔和、森林的生机、湖水的静谧、群山的雄伟、大海的蔚蓝、江河的奔流、星月的灿烂、大漠的苍茫、落日的磅礴、雄鹰的翱翔、百灵的婉转、小草的纤巧、古木的耸然……在自然的融化里,人类的贪、嗔、痴、爱、喜、怒、哀、思、悲、恐、惊,便渐渐消失……
是的,自然是灵魂所在。
回归自然,回到自然中去,做一个自然中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处,领略自然的真谛。怀着一颗敬畏、悲悯之心坦然面对自然,且把自己还原为大自然的一分子,致力于把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变成美的生活艺术,自己耕作,自己收获,感受四季的变化,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欣……在这里,我们体验到的是那简单、和谐的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