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灵的彼岸
2689900000005

第5章 感恩,因有心

感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恩、记着恩、报答恩。

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能像姜太公一样遇到识人之君,如此便可一展才华,从而富贵。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在河边漂洗衣衫,其中有一个漂母,可怜韩信的境况,时常送给他一些饭食,解决一时温饱。

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靠双手劳动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便对她说,将来得志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奢求韩信的报答,并教育韩信要自食其力才是真正的男儿。后来,韩信受到汉王刘邦的重用,屡立战功,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派遣属下送酒菜给那位漂母,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以表谢恩。这个故事就是对联“得意时勿忘乞食漂母,逆境中常思垂钓太公。”的创作源泉,也是成语“一饭千金”的来历。

“一饭千金”的意思是说:受人恩惠虽小,切莫忘记,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报答施惠之人。俗话说“知恩图报者,贤者也。”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生活总是这样,只要仔细聆听,总会发现一丝爱的声音。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而吐露新芽,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而竞相开放,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而挂满枝头,雪花为了感激冬的到来把大地母亲银装素裹,自然界尚且如此感恩,人更应该具有感恩之心。细细想来,对于我有恩的人很多。在我过往的经历中,虽然没有遇到过衣食紧张,但在各个事业的关口也都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有的为我解困,有的为我解惑,他们都曾经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过帮助作用,我时刻铭记着,尽自己的能力感恩着。

人的一生, 从呱呱坠地到安然入土,就像是在品一杯浓浓的茶,苦涩相伴,回甘浓郁,谁都无法摆脱衣食住行的烦忧和人世的苦楚,但同时也能享受到这些带给我们的甘甜。每个人都在接受社会所提供的一切,没有人能脱离社会而获得无缘无故的成功。于是,我们期待每个人都能以相互的爱心彼此温暖,并能以一颗感恩之心,念怀别人的帮助和祝福,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家庭扩大到全社会那么大,一举一动才是为了全社会的美好。

从生命诞生伊始,人们便开始领受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所以,感恩要源于内心。生命最大的满足就是心灵的富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去追求物质财富和七情六欲。在满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后,任何追求如果没有更高层次的意义,最终将会归于无聊和空虚。在这个充满压力的社会,许多人活得都很不容易。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有感恩的心,而不是怨恨的心。

佛教认为,所谓“缘”就是事物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条件,所谓“起”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条件才能够发生变化、生成、发展和灭亡(佛教叫做成、住、坏、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赖一定的条件而存在,条件具备时,事物生起、存在,叫做“待缘而生”;条件消失时,事物崩坏、灭亡,叫做“待缘而灭”。缘起论的观点说明,事物是不能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因果关系。是的,我们的生命的主体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称作“依正不二、自他不二”。因此,我们对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生活、发展,都是无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辛勤劳动和密切配合的结果。如果撇开那些因素,我们什么也无法做成。佛教所说的感恩,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的人或事,而是指一切众生是相互依赖的,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家庭、社会、自然,所以要心怀感恩地面对一切。

《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是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基督信仰里的“感恩”,是指对神或人所施的恩惠、慈爱或帮助而在心思、言语或行动上表示感激。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在感恩中奉献、在奉献中感恩,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生活必然更加幸福。

爱是人生最值得珍藏的东西,是施恩与感恩的源泉,是每个人的渴望。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被盗,少了很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连忙写了一封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在给朋友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给我安慰,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被盗绝对是一件不幸的事,晦气又恼火,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理由。

感恩之心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为生活中的每一份拥有而感恩,能让我们感到知足与快乐。 在许多人看来,只有过得幸福、快乐的人才会有恩可感,其实,一个人活得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或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他用一颗什么样的心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常怀感激的人懂得“人靠人活着”这样一个言简意深的道理,因而对自己得到的一切心存感激。他们感谢父母,感谢父母给了自己生命并把自己抚养成人;他们感谢亲人,感谢亲人使自己享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爱;他们感谢师长朋友,感谢他们为自己的成长倾注了心血;他们感谢自己,感谢自己用修为换来了美好的生活;他们感激自然界的日月星晨、山川河流、蓝天白云、红花绿草和飞鸟游鱼,感谢它们给了自己生活的背景并使人生变得五彩斑斓;他们感谢上苍,感谢生活中的一切,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恩赐。

想想看,周围值得感恩的人实在不少啊。因了这些善良的人们,我才一直静心地从事着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对修行者来讲,统统有恩德。如果能够站在这个角度看待感恩,境界就会不断提升。

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恩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

感恩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要自立……

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恩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感恩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一个人满不满足、快不快乐,并不在于他拥有多少,或是别人如何对待他,关键在于自己心里的感觉,这种感觉取决于如何看待事物。佛经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世间万法都是由心念所生,如果我们能感恩、知足,生活就会满足。即使已经一无所有,但如果对喝一口水、吃一口饭,甚至呼吸一口空气,都觉得满意,认为应该感谢的话,便能天天都活在快乐的世界里了。

如果遇上不如意的事,换个角度去看也许就变成了好事,同时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对的地方,得改正自己。这样,你不就从此走向进步了吗?如果确实不是自己的问题,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气恼,换个角度想想,这也许是别人对自己的要求更高,需要自己再加把劲儿才好。同样的一件事情,看待方式不同,过去会给自己带来的是烦恼、苦闷,而现在却给自己带来积极向上的动力。

从另—个角度来看,生生世世里,我们遇到许多的善心人,也受到很多他人的照顾,事过境迁,这些事情往往都被我们轻易遗忘了。别人施于我们的恩惠和帮助,似乎比不上伤痛的记忆更能持久,反而是哪些人曾经伤害过你、欺负过你的记忆才是刻骨铭心、长久无法释怀的。觉得感恩是帮助自己清净的一门极佳功课。我建议读者,不妨试着在夜阑人静的时候,让思绪沉淀下来,好好地练习感恩这门功课。

如果你想要拥有美好的人生,那就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吧。想一些令你觉得心怀感激的事,让自己全心全意地浸润其中。不要保留、不要抗拒,就让自己淹没在感恩的洪流里吧,生活的快乐就在其中。

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只有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你才能越过冷漠与麻木,在享受父母和朋友的关怀与关心时,不会觉得是理所当然,也会试图用爱回报这个世界。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你才会不埋怨、不退缩,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生活,也才会更加地知足惜福,才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好。

感恩,让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感恩,让我们在渐渐平淡麻木了的日子里,发现生活本是如此丰厚而富有;感恩,让我们领悟和品味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

如果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对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抱着感激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会使你消除怨气。早上起来的时候,看到窗外的阳光,会感恩;吃一块面包,会感恩;接到朋友的电话,会感恩;看到鸟儿在树上鸣唱,会感恩;看到猫咪睡在床头,会感恩……

在感恩中度过每一天,幸福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