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赢在起点:孩子从优秀到卓越的36种能力
2687500000053

第53章 第35种能力 动手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中国)陆游

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

——(法国)沃韦纳戈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

——(英国)托·富勒

动手实践能力是孩子生存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与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不要让自己的“过度好心”剥夺了孩子生存成长的机会。

俗话说,心灵手巧。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手的活动越灵活,其头脑的活动也就越灵活,可以说对手的刺激就是对头脑的刺激,动手是日常生活中的“头脑体操”。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灵巧的重要性,而手的灵敏动作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古波斯学者萨迪说:“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能全盘依靠书本的知识,一定要学会动手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苏联作家巴甫连柯也说:“在任何一个成功的后面都有着15年到20年的生活经验,都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要是没有这些经验,任何才思敏捷恐怕也不会有,而且在这里,恐怕任何天才也都无济于事。”

中国科学家王大珩曾经向青少年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从书本上学会了游泳的要领,比如,如何呼吸、如何用手划水、用脚蹬水等,每当遇到人的时候,他总是向大家宣称,自己已经学会了游泳。后来,大家要他到河里去游泳,这个人自以为自己会游泳,就大胆地跳进深水里,结果却被淹死了。

王大珩告诉青少年学生,实际上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实践的人。他说:“应该强调的是,要想得到深刻的知识,特别是当你想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必须通过实践。学数学,要做大量的习题,这就是一种实践;学物理、化学,要做各种实验,这也是一种实践;学社会科学,要进行社会调查,这同样是一种实践。不通过这类实践,无疑是学不深,学不好的。”

许多人不敢实践是怕自己犯错误,实际上,来自实践的错误并不可怕,它可以让一个人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错误。法国作家沃韦纳戈说:“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如果永远不敢实践,那就永远只能做一只不会酿蜜的蜜蜂。

当然,存在这种观念与教育体制不无关系。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一位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曾对我国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教授说:“中国留美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学习方法显著不同。中国留学生钻研书本很刻苦,但是动手能力差,一旦仪器出现故障,往往解决不了;美国学生就不一样,他们一接触仪器,就一边摆弄,一边思考,七动八动,很快就把仪器出现的问题解决了。”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教授也曾对张文裕教授说过,在西德,在他手下工作的中国研究人员理论思维能力很强,就是怕做实验。他感慨地说:“我是在中国长大的。在中国部分人中存在着不愿意动手的落后思想。这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坏影响。我是搞实验科学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搞实验科学非常重要。这一点,希望对中国,包括对第二世界的青年有些启发。”

美国社会学家席尔斯说:“想要到达最高处,就要从最低处开始。”动手实践是获得真知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书本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接受书本知识,那么,他的思想永远无法超越前人,只有自己不断实践,不断研究,才能有所突破,挑战权威。

现在,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成人成才。据报道,某市少年宫举办招生咨询会,艺术类的项目最热,舞蹈、影视表演、朗诵、绘画、唱歌等课外班都人满为患。希望孩子从小掌握一些艺术类的知识与能力是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但是,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看,除了必要的艺术类的知识和能力外,父母一定不要忽略一个既简便易行又可以促进孩子发展的能力——动手实践。所以,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培养方法一:要让孩子把书本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父母应该让孩子把书本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只读书本那是死读书,只有懂得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书本知识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霍普金斯是英国著名的医学家,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早在少年时期,霍普金斯就被小伙伴们亲昵地称为“有魔法书的幸运儿”。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霍普金斯一家与伯父一家一起去郊外野餐。霍普金斯和他的堂弟、堂妹非常高兴。当马车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停下来的时候,大家都陶醉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不一会儿,霍普金斯心神不安地向天边张望,对大家说:“我们快回去,马上就要下雨了,要不我们会被雨淋湿的。大家看了看天空,并没有把他的话当回事。

霍普金斯的父亲说:“孩子,我看你是不是搞错了,这么好的天气怎么会下雨呢?”谁知,霍普金斯坚持道:“爸爸,你看那天边的云块,快收拾吧,马上就要下雨了。”父亲笑着说:“天上有云很正常。”当他还想说服霍普金斯时,发现乌云已经飘到头顶了。

于是,大家只好迅速地行动起来,把东西搬上马车,并躲在马车里面。大家都在庆幸没有被雨淋到,同时觉得霍普金斯是个非常神奇的孩子。

郊游回来后,霍普金斯的堂妹就注意起霍普金斯的行动来。她发现霍普金斯经常一个人躲在书房里看书。但是,每当她走进书房的时候,霍普金斯总是很快把书合上。

堂妹问:“你在看什么书?是不是那本让你知道那天会下雨的书?”霍普金斯见堂妹追问,就对她说:“这的确是一本具有魔法的书,我从这本书中知道了什么样的云会下雨,什么样的果子有毒,什么样的虫子晚上能够发光,甚至当你被毒蛇咬伤时,应该怎样去处理……但是,这是个秘密,我只告诉你一个人,你不要告诉他人。”堂妹高兴地答应了。

每当霍普金斯对小伙伴们说一些让他们惊讶的故事的时候,堂妹总是对大家说,霍普金斯有一本魔法书。

有一次,霍普金斯的父亲听到院子里传来孩子们的惊叫声,于是赶紧出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院子里居然放着一块巨大的冰块。当时正是大热天,那时还没有电冰箱,这冰块是从哪里来的呢?霍普金斯骄傲地对伙伴们说:“其实,只要在冬天用草把冰包好,然后埋在地下,埋得深一些,这样到夏天冰也不会融化。”堂妹又说:“哥哥,你的魔法书真是太厉害了!

“霍普金斯有魔法书?”父亲很惊讶。后来,父亲才知道,霍普金斯拥有一本百科知识全书,他把书中的内容都运用到生活中来了。这样,大家还以为他拥有一本魔法书呢!

再后来,霍普金斯不断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在医学研究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培养方法二:让孩子在做事中成长

事实证明,做事是孩子生存发展的基础,也能有效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审美能力,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父母要注重让孩子在做事中成长,在成长中更好地做事,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慧,明道理,使孩子成人成才。

所谓做事,就是让孩子动手解决他生活中自己能解决,也是他应该解决的事情。这里强调两点:一是生活中的、孩子自身需要的事情;二是孩子亲自动手,经过自身努力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强调孩子生活的自身需要,这是孩子动手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强调孩子亲自动手,就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付出、自己的行为满足自身的需要。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不会使用筷子和勺子,父母喂他吃喝,以此满足孩子饥饿的需要。等孩子慢慢长大,再喂他饭时,他就会把头躲开,并伸手抓父母手中的筷子或勺子。孩子的动作告诉父母,他要自己吃饭。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动作中察觉到他的需要,并为他做好自己吃饭的准备,比如,给他准备好不怕摔的碗、适合他使用的筷子和勺子、适合他坐的椅子等。当孩子再吃饭时,父母就不喂了,而是让孩子自己拿着勺子或筷子吃饭。当孩子把第一勺饭送到嘴里时,孩子的表情就会变得非常满足。

研究表明:需要是孩子发展的原动力。任何孩子都有内在的需要,都想亲自动手来满足这种需要。父母应该注意区分孩子的需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要满足的是孩子的积极需要,克制孩子的消极需要。

另外,当孩子在正确需要驱动下表现出“我要做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必要时还应创造一定条件使孩子亲自动手做事,满足自身的需要。

有个8年级男生的自行车脚蹬坏了,回到家自己拿工具准备修理。母亲说:“你会修吗?修不好倒麻烦了,送自行车修理部吧,花不了多少钱。”这个母亲的话有两层含义:一是怀疑孩子的能力,二是想通过花钱代替孩子解决问题。这样的话,孩子的很多积极需要就在父母随意的问话中被抑制了。将来孩子一旦不会做这件事情,父母又会说:“这点小事都不会做,真笨。”孩子感觉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最后什么都不想做了。

培养方法三:放手让孩子做家务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家务都不让他做。有个7年级学生说:“妈妈挂在嘴边的总是学习学习,作业作业,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当然,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就片面了。孩子的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回到家里,孩子需要丰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里的感觉。

孩子应该和成年人一样,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让孩子干一些不太费力气的细活,例如,让孩子剥洋葱皮、去豆角筋,以及洗菜等简单的家务活。父母要知道,这种劳动可以运动孩子的手指,从而刺激大脑的成长发育。

培养方法四: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思考

父母要知道,无论孩子动手做什么事情,第一次可能不会很成功。这时有的父母就会大声训斥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还不如我自己干呢!”

其实,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学做智慧型父母,这样父母就会说:“找找没有成功的原因,再仔细地想一想。”当孩子想做,却又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时,父母应该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

电视上曾有这样一个画面:一个3岁的孩子在屋子里玩,过了一会儿,孩子可能有些饿了,看见桌子上放着饼干筒,于是,他站起来伸出手去抓饼干筒。桌子高没有抓着,孩子站在那里左看右看,看见桌子右边有一个塑料脸盆,孩子把脸盆拿过来放到桌子下,自己站到盆里伸出手去抓饼干筒,还是没有抓到。他从盆里出来,站在那里想了想,用手把脸盆翻过来,使脸盆的底朝上,自己站上去抓饼干筒,一伸手就抓着了,坐在地上吃起来。

孩子的行为过程留给父母很多思考。假如父母在孩子的身边,他们会做什么呢?会把饼干筒直接递给孩子。父母的这个行为代替了孩子的什么过程呢?代替了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

所以,父母不仅提倡让孩子动手做事,还提倡让孩子在做事中思考,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培养方法五:培养孩子做实验的兴趣

实验也能够有效锻炼并提高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

德国化学家奥托·P·H·狄尔斯从小就特别喜欢化学,尤其喜欢做化学实验。尽管在学校里也有实验课,但那根本就满足不了他。每天放学回到家里,狄尔斯喜欢和弟弟一起做各种各样的实验。

有一次,狄尔斯又和弟弟一起做起实验来。他们把实验需要的瓶瓶罐罐、酒精灯等物品搬到花园的一个角落里,然后开始做实验。实验开始时,狄尔斯照例又要考考弟弟:“你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吗?”狄尔斯指着空杯子问弟弟。

“嘿,这是爸爸的杯子,那是妈妈的杯子,还有这个是我的杯子……”弟弟得意地回答着。“错了,错了,”狄尔斯打断了弟弟的话,得意地看着弟弟说,“在做实验的时候,这些不能叫杯子了。”

“那应该叫什么呀?”弟弟有些迷惑地看着哥哥。“应该叫烧杯。”狄尔斯一边指,一边说,“这个是大烧杯,这个是小烧杯,这个长长的瓶子叫试管。”然后,狄尔斯指着酒精灯说,“这盏灯叫酒精灯。”

狄尔斯认真地教着弟弟,还不忘叮嘱弟弟道:“你可要记住,做实验的时候千万别拿错。”弟弟拍拍胸脯说:“错不了,我都记住了。”

“现在开始点灯。”狄尔斯一声令下,弟弟就拿出火柴,将酒精灯点亮了。兄弟俩开始做实验了。

“火在二氧化碳中不能燃烧,可是怎么制取二氧化碳呢?”狄尔斯想起了课堂上学过的知识,不禁自言自语起来。

突然,他眼珠一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拍拍弟弟的肩膀说:“弟弟,快去把你的气球拿来。”

“要气球做什么?”弟弟好奇地问道。“你先去拿来,我一会告诉你。”狄尔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当中了。

很快,弟弟把气球送到了狄尔斯的手中。狄尔斯解开气球的绳子,把里面的气体全部放掉,然后重新将气球吹大。弟弟不知道狄尔斯要做什么,不解地问:“哥哥,你这是做什么呀?”

“你知道吗?人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我刚刚吹到气球里的就是二氧化碳。过一会儿,我要用它来灭火。”狄尔斯一边教弟弟,一边把小酒精灯放进大烧杯里,然后把气球里的气体倒进去,结果,烧杯里酒精灯的火苗越来越小了,最后,竟然完全熄灭了!

“成功!”兄弟俩高兴地叫了起来。“哥哥,你真厉害!”弟弟越来越佩服狄尔斯了。

少年时期的狄尔斯对实验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不管学到什么,他都习惯于自己动手实践一下,亲自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后来,他做的实验越来越复杂,技术也越来越高,最终,狄尔斯将化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所以,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做实验的兴趣,让他喜欢做实验,从而有效培养他的动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