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启迪智慧的金钥匙:逻辑思维方法纵横谈
2668600000018

第18章 判断要恰当(4)

“是啊,您算的真是准确啊。”

卖碗的商人回去后,卖麦芽糖的商人气呼呼地找来了。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对算命先生说:“这是怎么回事啊?今天我明明是碰到从东方来的人,但却没有赚到钱。这根本就不准嘛!”

算命先生说:“是吗?那就奇了怪了!不过既然算的不准确,我就得还钱给你罗!”算命先生乖乖地把钱还给麦芽糖的商人。

这卖麦芽糖的商人回去后,糕饼商人也气呼呼地找来了,说:“今天我也没赚到钱啊,所以请还我钱!”

算命先生停顿了一下,问道:“那么,是否有碰到来自东方的人呢?”

糕饼商人搔着头说:“没有,没有碰上来自东方的人,只碰到来自南方的人”。

听到这话,算命先生平静地说:“听着,我当时是说‘如果你碰到来自东方的人就赚钱。’何时说过碰到来自南方的人就赚钱啊?我算的命一向是很准的!”

糕饼商人听这话似乎有理,就回去了。

最后来的是卖肉的商人,说:“今天我的确赚到了钱,但不是碰到来自东方的人,而是来自北方的人。所以你算的是不准的吧?”

听完这话,算命先生辩解道:“嘿!这位兄弟,我是说‘如果你碰到来自东方的人就赚钱’,何时说过碰到来自北方的人就赚钱呢?我是这么说吗?啊?”

卖肉的商人听了觉得有理,点着头回去了。

算命先生露出笑容,自言自语地说:“赚钱真是简单啊!四个人来算命都给一样的答案,竟有三个人是准确的。赚四千退一千,所以赚三千啊,嘻嘻嘻!”

逻辑分析 算命先生是巧妙地运用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来赚到钱的。算命先生说的“如果碰上来自东方的人,就会赚到钱。”有四种情形发生。

(1)碰到来自东方的人,并且赚到钱。

(2)碰到来自东方的人,但没有赚到钱。

(3)没有碰到来自东方的人,但赚到钱。

(4)没有碰到来自东方的人,也没赚到钱。

然而,在这四种情形中,只有(2)“碰到来自东方的人,但没有赚到钱。”的情形下,才使得算命先生算的不准确。在其余(1)、(3)、(4)的情形下,算命先生的判断“如果碰上来自东方的人,就会赚到钱。”在逻辑上总是成立的,可以说算命先生算的是准确的。所以用“如果……就……”的方法帮人家算命,总会有四分之三的概率是准确的。因此,算命先生承诺“如果算不准,就保证退钱。”仍然可以赚到钱。因为,算不准的概率只有四分之一。现在,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如果p,就会q”的条件判断成为假的情形,只有“p,也不q”一种。

26.小媳妇智斗知府大人

从前,有一个叫慧娘的媳妇,把家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妥妥当当。她公公张老汉一时高兴,就在自己家的大门上贴上“万事不求人”五个大字。没想到贴了没多久,就被从门前经过的知府大人看见了。知府十分生气,心想:“你万事不求人,岂不是把我这个堂堂的知府不放在眼里吗?我非让你来求求我。”于是他把_张老汉抓来,对他说:“你本事真大啊,竟敢说‘万事不求人’?我现在要你办两件事,一件是找一块遮天的布,第二件是备好灌满大海的油。限你三天内办好。如果办到了,我就饶了你;如果办不到,定拿你治罪。去吧!”张老汉非常着急,把情况告诉了儿媳妇。慧娘安慰他说:“公公不用慌张,这件事我来应付。”

三天之后,知府果然来到张老汉家,大声问道:“张老头,两件事情办得怎么样啦?”

慧娘代替公公回答说:“布已经准备好了。”

“准备好了?”知府大人没想到慧娘会这样回答,“那就拿出来给本老爷瞧瞧。”

“我准备了很多布,可就是不知道取多少布才能遮天?请问老爷,天有多大?”

知府说:“我怎么知道天有多大?我又不能去丈量它。”

慧娘说:“只有知道天有多大,才能知道取多少布。你不知道天有多大,我怎么知道取多少布来遮天呢?”

知府一听不知所措,急忙说:“好了,这一件事就算了,那灌满大海的油呢?”

“也按你的吩咐准备好了,不过……”

“不过什么?”

“请知府大人把大海里的水抽干,我们马上就灌油。”

知府说:“笑话!大海的水那么多,怎么抽得干?”

慧娘说:“只有把大海的水抽干,我们才能灌油。你不能把大海的水抽干,我们怎么往大海里灌油?”

“这……”知府听了,答不出话来,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逻辑分析 慧娘凭着智慧战胜了知府大人。在慧娘的话中,巧妙地使用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找一块遮天的布”与“备好灌满大海的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怎样才能让知府大人自己否认这两件事呢?就是给这两件事找出它们的必要条件:“知道天有多大”与“把大海的水抽干”,组成两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知道天有多大,才能取一块遮天的布”;“只有把大海的水抽干,才能往大海里灌满油”。这样就可以根据必要条件的逻辑性质“没有前件就没有后件”,从而否定“找一块遮天的布”与“备好灌满大海的油”。即“不知道天有多大,就不能找一块遮天的布”;“不能把大海的水抽干,就不能往大海里灌满油。”

理论探讨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的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何谓必要条件?可以这样理解:p是q的必要条件,当且仅当:无p一定无q,有p可以有q,有p也可以无q。用中国古代逻辑学家的话说,就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例如,“年满18周岁”是“有选举权”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标准形式是“只有p,才q”,也可以表述为“除非p,否则不q”,等于“不q,除非p”(这里的p称为前件,q称为后件)。例如,“只有你来,我才去”,等于“除非你来,否则我不去”,等于“我不去。除非你来”,等等。

从真假方面考虑,一个真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在逻辑上不允许出现前件假而后件真的情况,而其他情况——前件真而后件真、前件真后件假、前件假后件假——都是允许出现的。例如,“除非考试及格,否则不予录取”若是真实的,则它就给人的正确思维颁布了一条禁止性规定:不允许出现“考试不及格却被录取”的情况,从而从正面给人的正确思维留出一个可能范围:“考试及格,被录取;考试及格,未被录取;考试不及格,未被录取”。

七、论判断形式的逻辑类型及其运用

研究表明,若有n个简单判断,则可构成2(2的n次)种判断形式。特别是如果有两个支判断,则可构成16种判断形式。这16种判断形式又可分为三大类型:逻辑规律,逻辑矛盾和经验判断形式。如图:(图略)

说明:设f是两个简单判断p和q构成的复合判断形式。在p真q真、p真q假、p假q真、p假q假四种情况下,f都或真或假,因此,f的真假情况就有2×2×2×2=16(种),如上图f1到f16。这里的“真”也可理解为“成立”、“存在”、“出现”等,“假”也可理解为“不成立”、“不存在”、“不出现”等。

f1是逻辑规律,分析见后。

f2可以是选言判断形式:“或者p,或者q”。与之等值的判断形式有许多:如“若非p,则q”,“若非q,则p”,并非“非p且非q”等。例如,“这份统计材料,或者原始数据有错误,或者计算有错误。”与之等值的判断有:“若原始数据无错误,则计算有错误”;“若计算无错误,则原始数据有错误”;并非“原始数据和计算都无错误”。

f3可以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形式:“只有p,才q”。与之等值的判断形式有许多:如“若非p,则非q”,并非“非p且q”等。例如,“只有人犯我,我才犯人”,等值于:“若人不犯我,则我不犯人”,不允许“人不犯我,我却犯人”,等等。

f4可以是绝对肯定判断形式(上):“p,无论是否q”。与之等值的判断形式有许多:“若q则p,且若非q也p”;“非非p,无论是否q”,等等。例如:“我爱你,不管明天太阳是否依然升起”,与之等值的判断有:“若明天太阳升起,则我爱你;若明天太阳不升起,则我也爱你”,“我不会不爱你,不管明天太阳是否依然升起”,等等。

f5可以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形式:“如果1),就q”。与之等值的判断形式有许多:“若不c1,则不p”;并非“p而非q”,等等。例如:“若人犯我,则我犯人”,与之等值的有:“若我不犯人,则人不犯我”,并非“人犯我,而我不犯人”,等等。

f6可以是绝对肯定判断形式(下):“无论是否p,总q”。与f4类似。

f7可以是充要条件假言判断形式:“把f3和f5综合起来理解即可:“若p则q;若不p,则不q”,等等。

f8可以是联言判断形式:“p且q”,与之等值的判断形式有许多:如并非“非p或非q”,等等。例如,“(某超市商品)价廉(且)物美,等值于:并非价不廉或物不美,等等。

f9可以是联言判断的否定形式,即对f8的否定:如“并非(p且q)”,等价于:“或者不p,或者不q”,“若p则非q,“若q则非p”,等等。举例:略。

f10可以是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否定形式,即对f7的否定:如并非“若p则q;若不p,则不q”,与之等值的判断形式有:“p但不q,或者不p但q”,等等。举例:略。

f11可以是绝对肯定判断(下)的否定形式,即对f6的否定:如“无论是否p,总不q”。举例:略。

f12可以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否定形式,即对f5的否定:如并非“如果p,就q”,与之等值的判断形式有:“p,但不q”,等等。例如说:并非“如果我有10万远,就给你1万元”,等值于:“我虽有10万元,但不给你1万元”,等等。

f13可以是绝对肯定判断(上)的否定形式,即对f4的否定:“不p,无论是否q”,等等。举例:略。

f14可以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否定形式,即对f3的否定:如并非“只有p,才q”,与之等值的判断形式有:“不p,(照样)q”,等等。例如说,并非“只有考试及格,才能录取”,等值于“考试不及格,也能录取”,等等。

f15可以是选言判断的否定形式,即对f2的否定:如并非“或者p,或者q”,与之等值的判断形式有:“不p,也不q”,等等。例如说:“这份统计材料,原始数据有错误,或者计算有错误。”这不成立,等值于“这份统计材料,原始数据没有有错误,计算也没有错误”,等等。

f16是逻辑矛盾,分析见后。

可把上述判断形式分为三类:逻辑规律,逻辑矛盾和经验判断形式。

逻辑规律对任一判断形式来说,如果不论其中的支判断的真假,它总是真的,那么该判断形式就是永真式,也就是逻辑规律。

例如,“如果能断定‘若p,则q’和‘非q’,那么就一定能断定‘非p”’,就是一条逻辑规律,是普遍有效的,不管这里的p和q实际上的真假。用“我有10万元”和“我给你1万元”分别代入p和q,就得到上述逻辑规律的一个实例——

如果:若我有i0万元,则给你1万元;然而我没有给你1万元,那么:我没有10万元。

逻辑矛盾如果不论其中的支判断是真是假,它总是假的,那么该判断形式是永假式,也就是逻辑矛盾。“若p,则q’’并且“p且非q”,就包含着逻辑矛盾,因而是永假的,不管这里的p和q实际上的真假,也就是说它排斥了P和q的所有可能情况,也就是说任何P和q都不能使之为真。例如,“若我有10万元,则给你1万元;不过,虽然我有10万元,但不给你1万元。”就自相矛盾的。

经验判断形式(f2—f15)介于逻辑规律与逻辑矛盾之间的判断形式是可真可假的,它们都是经验判断的逻辑形式。例如,形如“如果P那么q”的判断形式就是可真可假的。例如,‘‘如果我有10万元,就给你1万元。”就可以是假的:我有10万元,但我不给你1万元。“如果我有10万元,就给你1万元。”也可是真的,此时它涵盖了三种可能的事实情况:(1)我有10万元,也给了你1万元;(2)虽然我没有10万,但我可给你1万元;(3)我没有10万,也没有给你1万元。

逻辑规律和逻辑矛盾与经验判断形式有根本的不同,但逻辑规律和逻辑矛盾处在同一层次,共同起着明晰思想的作用。逻辑规律正面显示自己是使得思想得以明晰的形式,而逻辑矛盾反面强调凡是否定、超越逻辑规律的思想都是不可能的。

逻辑规律是思想自身(说明、叙述、论证等)明晰自身的存在形式。例如,“今天是星期一,或者不是星期一”,虽然没有提供任何经验信息,但它显示的日期难逃“星期一”和“不是星期一’’二者所设定的范围。再如,设任一判断B,它绝不是孤零零的存在,它必有其赖以存在的充足理由A。这就是形式逻辑的充足理由律:若有A,则能合乎逻辑地得出B。记作:若A,则B。可是,仅从形式上看不出“若A则B”是逻辑规律呀!不过,那是表面现象。既然“若A则”B是逻辑规律,我们总有办法把它的实质显示出来:如以“若p则q”和“非q”替换A,以“非p”替换B,则“若A则B”就表现为:若“若p则q,并且非q”,则“非p”,显然“非p”是从“若p则q”和“非q”中得到的。像这样的具体形式还很多,我们可以把它们构造出来。请看:

兰州东岗夜校教务处的王女士,十月上旬到上海去采办下学年教材。她先到北京路新华书店,如果那里教材品种齐全或者能找到张经理,她就不必再去淮海路科技书市。结果,她还是去了淮海路科技书市。可见,不但北京路新华书店教材品种不齐全,她也没找到张经理。

在这段论述中,第一句话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是一组状语,应作为下面论述的语境,分离出来,因为它不属于论证中的判断成分。作为论证的各判断成分应为:

D:上海北京路新华书店教材品种齐全。

q:王女士找到了张经理。

r:王女士去淮海路科技书市。

然后写出该论证的存在形式:如果“若p或q,则非r”,并且r,那么:非p也非q。这也是逻辑规律。

由此可见,逻辑规律是使思想(判断)得以明晰的形式。任何关于实在的思想(判断)在逻辑上只是一种可能,一种偶然,但它却要求以必然的形式存在。因为任何思想不应该是孤立的、零碎的,它必须把自己置于逻辑规律中,为自己的存在寻找必然的根据。

相反,若试图否定或者超越逻辑规律,必然会导致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有意义的思想的外部限制:任何思想都不能导致逻辑矛盾,否则就是悖谬的。例如,如果“若p则q”成立,则不允许p成立而q不成立的情况,否则会出现逻辑矛盾:若允许p成立而q不成立,则p不是q的充分条件,这就与“若p则q”所显示的p是q的充分条件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