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部大开发系列丛书:西部生态环境
2667800000003

第3章 西部的山川(2)

在汉中、安康盆地的外围是低山丘陵区,包括阳平关一带的嘉陵江低山丘陵区、汉江北岸低山区和汉江南岸丘陵区,东西总长360公里,南北宽10公里~60公里,是陕南农作物及经济林木区。低山丘陵区之外围为秦岭、大巴山环抱,四塞险固,易守难攻。再加上陕南是连接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的纽带,陇东通向鄂西的走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如古人所说是“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湖北襄阳和河南邓县),西控秦陇(陇东)”。所以历来在军事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高祖刘邦就是从汉中出发,逐步完成统一全国大业的。三国时诸葛亮也长期驻守汉中,六出祁山伐魏。

三、甘肃地区的主要山地

这一地区地形自南至北,可分六区:

1.陇南山地。

本区西以太子山南至光盖山西麓直抵甘肃省界一线(约在东经103。附近)邻接甘南高原,北与陇中黄土高原以露骨山至火焰山间的渭河、西汉水分水岭为界,东南止于甘、陕及甘、川省界。

全区以石山为主,是西秦岭地槽的一部分,也是全省平地最少区。全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与构造线一致,概呈东西走向或北西走向。主要山脉有三条:北条大山有太子山、白石山、莲花山、露骨山等,主峰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愈东山势愈低。至天水市东、渭河南岸的火焰山间,一般山峰的海拔在2000米左右;中条大山有光盖山及迭山山脉,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是洮河和白龙江的分水岭。至岷江以东,高度大减,武都以北,海拔降至2500米上下,山峰零乱,无明显的山文线;南条大山在甘、川界上有岷山及其东延的摩天岭。

本区河流有黄河水系的大夏河和洮河,长江水系的嘉陵江上游及其支流白龙江,河流交错,河谷深陷,河网稠密,山脊尖锐,地域性差别很大,可再分为南秦岭、徽成盆地和北秦岭三个亚区:

(1)南秦岭。西起洮河南岸的光盖山西麓,东止西汉水以北的龙凤山北坡,全部属长江水系的嘉陵江上游中山峡谷地及其支流白龙江中上游的中高山与峡谷地。

全区地形的主要特点是高峻山岭与深陷河谷对比明显,山多角峰锯脊,石骨嶙峋,多石灰岩。山脊不仅高峻,而且具有峰林外貌,崖壁陡绝,由页岩、片岩或干枚岩组成的山脊比较圆浑,坡度平缓,海拔在2000米左右。冰川地形虽不显著,但据调查,文县北部的天池,海拔1800米,面积5平方公里,水深49米,是擂鼓山冰川湖的遗迹。

河谷地貌的特点是:多急流险滩或瀑布,航行不便。但宜利用天然跌水修建小型电站,是本区有很大潜力的水力资源。谷旁多狭窄的冲积平原断续出现,其中以武都平原最大,绵延近50公里,宽不过1公里。这种狭窄的冲积平原,往往是城镇人口集中、农业经济发展的富庶区,也是各地交通必经之地。沿岸多高度及宽度皆不对称的河成阶地,武都城郊有四级冲积扇阶地的残迹,如一级阶地高出河面1米~2米,二级阶地高10米~30米,三级阶地高50米~60米,四级阶地高70米、80米、100米不等,表面多有小于10。的倾角与冲积黄土,是旱地农作物及亚热带经济作物栽培的良好地区。沿岸多发育良好的冲积锥和冲积扇,冲积锥多由泥沙和砾石碎屑组成,土薄坡陡,很难利用。冲积扇常与山涧相联,土地利用仅次于冲积平原,但必须慎防山洪及泥石流的危害。

一般峡谷中缺乏上述堆积地形,仅有高岸陡崖,峭立如壁。在历史交通要道区,多有栈道遗迹。根据上述各类河谷地形的发育,可见本地区在晚近地质时代不断隆升,也是甘肃省新构造运动极其活跃地带之一。

(2)徽成盆地。介于南秦岭和北秦岭之间,是重要的山间盆地。包括两当、徽县、成县部分地区,大致是北东——南西走向,长百余公里,宽10余公里,是经断裂而成的狭长盆地。南缘是燕山运动所造成的凤岭大断层,东部有第三纪红层直接覆盖在古生代地层之上。由此得知,喜马拉雅运动使本区断层的范围更加扩大。北缘与北秦岭以断层相接触。盆地内部为第三纪红层和第四纪黄土层及近代冲积层所充填,切割成红色丘陵,近代冲积平原分布于各河谷川地,现都已辟为耕地。由盆地内部至边缘山岭的景观差别明显,可分为中部丘陵与河谷平原盆地两个亚区。

(3)北秦岭。是徽成盆地以北至渭河上游谷地间山地的总称。范围较广,山川形势的差别也较大,一般分为渭南中、低山区,洮河中上游高山峡谷区及大夏河上游山原区。

渭南中、低山区。渭南中、低山区西起洮渭分水岭的露骨山,南以渭河各支流与嘉陵江流域的分水岭为界,是北秦岭东段的狭长地带,向东山势降低,切割深度达400米~500米,谷坡变化在30。~40。间。北入渭河各支流的上游仍多峡谷及峻峨山峰,是中山地貌,松软岩层区概属低山,上多黄土覆盖,大部分地区具有黄土景观,土地利用充分,是主要的农业区。

洮河中上游高山峡谷区。洮河以黑甸峡北为下游,以岷县城西20公里的高石崖山岔为中上游的分界线,洮河至岷县城东,由东西流向突然转为南北流向,横切山岭而过,形成很不自然的弯曲。据考察,洮河很可能原循岷县城东的迭藏河南流入小岷江,后因地面掀升,东面自南北流的一河溯源侵蚀强烈,切割分水岭,劫夺古迭藏河水源,使其改向北流。至今迭藏河与小岷江之间的分水岭仍有古河床的形势。可见小岷江是被袭夺河(或称断头河)截流而成,洮河自岷县以下为袭夺河,迭藏河则为被袭夺后的倒流河。

洮河上游沿岸全是峡谷地形,南岸的迭山山脉海拔4000米以上,山势巍峨,盛夏积雪不化。在中游峡谷与平川相间,著名峡谷有野狐狭、九甸峡及黑甸峡等。川地以岷县平原最大,东西长达40公里,宽1公里左右,由三级阶地组成,阶地表层全为冲积黄土,岷县北部有规模较小的梅川及中寨等平川地,都是主要农业区,两岸山地是主要牧区。

大夏河上游山原区。大夏河(古名漓水)以土门关附近为山地和川地及上游和下游的天然分界线。土门关至夏河间,有北秦岭西延的太子山和白石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是本区的高山地带,高山以南有甘南藏族自治洲合作市所在的德乌鲁盆地,是高山森林灌丛区向甘南高原牧区的过渡地带。

2.甘南高原。

本区在达里加山至康乐县南的白石山一线之南,白石山南麓的石门河至洮南大峪沟一线以西,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甘肃省地势最高,面积最小的高山、高原交错区,也是昆仑、秦岭两个地槽褶皱带的连接区。除西缘的西倾山与西南缘的大积石山海拔均在4400米以上外,其余海拔均在3000米~3500米间。西南有黄河的河曲环绕,东北有黄河支流的大夏河和洮河及长江支流的白龙江上游发源地,地表起伏小,切割微弱,相对高度由东至西,从300米~400米降至100米~200米之间,多为宽阔草滩与典型高原,也是青藏高原的东延部分,亦为甘肃省重要的天然牧场。一般可分为西倾山原、碌曲高原及玛曲山原三个亚区。

(1)西倾山原。是西秦岭地槽最西部分,以向西南突出的弧形与昆仑地槽相接,大部在青海省境,东延至本区是典型的高山草地,山体魁伟,高峻部分有古冰川地形遗迹。

(2)碌曲高原。位于洮河上源西倾山与大积石山之东,以大夏河和洮河分水岭的高山区为北界。东南缘包括白龙江上源区一小部分。大部在洮河上游的碌曲县境,故名碌曲高原,一般比高小于200米,多草滩和沼泽,分布在低平冈岭间,地面腐殖质深厚,是典型的高原草地。

(3)玛曲山原。在碌曲高原以南,以大积石山(藏名阿尼玛卿山)为轴心,由黄河三面环绕,一般称为河曲山原。大积石山为古生代地层,主山在青海省境,本区只限于河曲部分。河曲的生成,一般认为与河流袭夺有关,黄河下切成为峡谷,比高超过1000米,西北段山势高峻,古代和现代冰川地势发育良好。本区的河曲渔业及山原牧业均有发展前途。

3.陇中黄土高原与盆地。

本区位居甘肃中部的黄土高原,是晋、陕、甘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海拔在1000米~2600米之间,主山在陇南山地的北秦岭以北,祁连山东延部分的乌鞘岭,毛毛山、寿鹿山、哈一思山,以纵峙其中的陇山分为陇东和陇西二个亚区:

(1)陇东黄土高原。除西南一隅有以陇山分开的陇西黄土岭谷区外,其余四面均止于甘肃省,东西介于宁夏和陕西二省之间,海拔由西至东在1800米~1000米之间。上覆深厚的黄土层,经过流水切割,形成大小不等的黄土塬破碎塬及梁峁沟壑等高度匀等的各类地形,这显然与下伏地层倾角平缓的白垩纪砂岩、页岩侵蚀面有关。第四纪黄土的覆盖,缓和了原来的起伏状态。

陇东水系以泾河为主干,树枝状交流伸入在黄土高原,支沟发育,蚕食塬面,造成破碎高原。庆阳在驿马关以北,塬面更为破碎,形成丘陵型梁峁(咀)与沟壑错综的残塬地貌。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上升,河流的相应下切,河岸生成多级阶状台地,是陇东历史文化及农业发展的主要基地。阶地除河漫滩外,普遍有三级,如平凉附近,第一级阶地高出河床25米,第二级阶地高出70米~80米,第三级阶地高出180米~200米。

(2)陇西黄土高原。以在陇山之西得名。由于受陇西帚状旋卷构造及陇西地轴诸种影响,而且在中生代和新生代以来,各山岭间生成大小不等的许多盆地,而后经褶皱断裂形成红层山岭,后被黄土覆盖形成陇西黄土岭谷状高原。进而又可分为渭河上游黄土岭谷、洮河大夏河下游黄土岭谷、祖厉河黄土岭谷、黄河谷地及皋兰北山黄土梁峁沟壑与山间盆地五个亚区。

4.渭河上游黄土岭谷区。

南北介于北秦岭及华家岭,东西介于陇山及乌鼠山之间,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渭河各支流切穿老地层处,形成峡谷,流经第三纪红层盆地处,就出现平川或宽谷盆地。因此各河道多一束一放,形成峡谷和盆地交错分布的葫芦状河谷,这也就是葫芦河(古名陇水或长离水)一名的由来。上述诸盆地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基地,峡谷地带又是建置水电站的理想坝址。

渭河北岸的黄土岭谷比高在270米~300米间,塬面及梁咀的高度比较一致。各河谷在河漫滩地以上普遍有三级阶地,第一级阶地较广,通称川地,二、三级阶地通称坪地与梁地,断续出现。

洮河、大夏河下游黄土岭谷与祖厉河苦水区黄土岭谷二区,同居黄河南岸的马寒山、华家岭等分水岭以北,同属南高北低、黄土层较厚的半干旱区,尤其祖厉河流域的定西、会宁及靖远南部,是环境较艰苦的著名苦水区,年降水量自南至北,从400毫米以上降至200毫米左右,农业由旱作农业渐至半农半牧的“非灌不殖”区。

5.黄河谷地。

横贯甘肃长486公里,峡谷和盆地相间,一束一放的地形更为明显。河流切穿古老基岩处,造成峡谷,是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的良好坝址。被这些峡谷分开的宽谷盆地川台区,是甘肃省历史文化及工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自西至东,本区依次有11个峡谷与11个盆地,如积石峡~大河家盆地;寺沟峡~永靖(或莲花城)盆地(现为刘家峡水库所淹没);刘家峡~大川(或半个川)盆地;盐锅峡~达家川盆地;八盘峡~兰州盆地;小峡(又名桑园峡)~什川盆地;大峡~水川(又名青城)盆地;乌金峡~靖远盆地;红山峡~老龙湾(坝滩)盆地;米家峡~五佛寺盆地;黑山峡~中卫中宁盆地(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

上述诸盆地中,以兰州和靖远两个盆地最大,各达210平方公里,什川盆地最小,仅16平方公里。除盐锅峡与红山峡由较疏松的红土层组成外,其他各峡都由坚硬的火成岩与变质岩组成,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其中除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均已建成水库电站外,其余各峡谷的水利资源尚待开发利用。

兰州黄河以北的皋兰北山黄土梁峁沟壑与山间盆地,是祁连山东段余脉的几条平列山,由陇西帚状旋卷构造所组成,因此山地起伏不大,上多由第三纪红土及第四纪黄土层所覆盖。毛毛山、老虎山南麓的山前倾斜平地如秦王川(永登、皋兰二县间)郝家川(白银区)及吴家川(平川区)等,都是重要的山间盆地与历史交通要道。

6.河西走廊。

又称甘肃走廊,以地形上介于南山和北山之间的狭长平地,又以历史交通要道而得名。东西长900公里~1100公里,南北宽5公里~50公里。东起黄河,一般从乌鞘岭算起,西止玉门关以西,与罗布泊洼地相通。海拔在800米~2000米,主要部分的海拔在1500米左右。地貌特征是有广阔的冲积——洪积倾斜平地,中间突出一些干燥剥蚀的低地。除大黄山外,比高在200米以内,地貌和第四纪沉积自南而北,可分为: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由3~4个跌置的洪积扇组成;洪积~冲积带,分布在中间拗陷带;冲积带,地下水多出露成泉,形成片状或条状绿洲;北山南麓坡积带,规模小于南山北麓坡积带,多数不相连属。走廊内部的主要特征是有广泛分布的戈壁滩、局部沙漠和荒漠绿洲。民勤绿洲和金塔绿洲,虽在走廊北山以北,也可作为走廊支线的一部分。

7.走廊北山。

包括合黎——龙首中低山区与北山(马鬃山)剥蚀残山区。前者是阿拉善地区边缘隆起带,山体主要由南山系变质岩构成,因而也是祁连山的一支。海拔高度2000米左右,主峰在张掖东北,名东大山(海拔3616米),一般比高在100米~500米间,已成准平原的岛状山。

作为北山区主峰的马鬃山海拔2583米,主要是花岗岩体。东西走向,山峰破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碎石戈壁遍布全区,山顶多为风化残积碎石所覆盖。比高很少超过200米,是具有准平原性质的剥蚀残丘、低山与中山。

8.祁连山地。

祁连山地位在我国西北部,是著名的高大山地之一。山地的主干称为祁连山,分布在甘肃省和青海省之间,是甘青两省的界山。实际上,祁连山地是一片广阔的高山地带。

在外形上,祁连山地是一个极为完整的地理单元,它和周围的邻接地区地理上的分割极为明显。山地的西北方和东北方,是河西走廊地带。走廊低地的高度,一般在1000米~1500米之间,但是山地北部的高度则在4000米以上,青山突起,地势高低悬殊,非常显著。山地的西南方,是低陷的柴达木盆地,盆地的高度在2000米左右,和山地西南部的相对高差,亦在1000米左右,地貌分割亦甚明显,整个山地,西北端较为紧缩,隆起而成阿尔金山,东南端山势较为开展,但较为低平,逐渐没入黄土高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