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部大开发系列丛书:西部生态环境
2667800000002

第2章 西部的山川(1)

【第一节】西北地区的主要山川

一、陕西地区的主要山脉

西北的主要山脉按其走向可分为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两大类型。其中以东西向山脉为主,包括横山、秦岭和大巴山;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以北的黄土高原上,包括子午岭、黄龙山和陇山。

1.横山。

因东西横亘二百多公里而得名,又名白于山。这条山脉西高东低,海拔在1500米~1900米之间,是无定河、洛河、延河、清涧河的分水岭,也是陕北风沙高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分界线。横山相对高度只有80米~300米,上面又覆盖着黄土,易受冲刷,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

2.黄龙山。

是洛川、白水、澄城、黄龙几个县交界处的山岭,原称梁山,后因山上覆盖黄土,盘绕延展如龙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山上有黄云环绕,仿佛黄龙在山巅跃动而名黄龙山。它北起延河以南的螃山,南抵渭河旱原,长约100多公里,是洛河、延河、黄河之间的分水岭,主峰海拔高达1800米。

3.陇山。

又称关山。在地质构造与岩性成因上与秦岭山系是一个整体。因为渭河的切割作用形成了宝鸡峡谷,所以把陇山与秦岭分开了。陇山是我国东西交通必经之地,所以在秦汉时就很有名气,称为陇低或陇首。陇山向北延伸称六盘山,是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陇西高原的界山,也是泾河和渭河的分水岭。

4.北山。

是关中平原北缘断层和褶皱构造所形成的断续出露的石质山丘(以石灰岩为主),由澄城西南至千阳,是东北——南西走向,海拔约1000米。著名的山峰有尧山、金粟山、将军山、嵯峨山、五峰山、梁山、岐山等。北山南坡陡峻、沟谷纵横、地表破碎。北坡平缓。

5.秦岭。

东起河南省西部,西至甘肃省南部与青藏高原相接,东西全长约800公里,南北约200公里,平均高度在海拔2000米~3500米之间。秦岭的主要部分在陕西境内,历史上称为南山或终南山。

秦岭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它横亘在祖国的中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冬季,它阻挡西北风南下,使南方少受寒风侵袭;夏季,截住了东南风带来的云雨,使北方变得比较干燥,因此成为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分界线。同时,秦岭南北的土壤、植物、动物、农业甚至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都不尽相同,成为一条极为重要的地理界线。

秦岭山坡南缓北陡。南坡长100公里~130公里,群山毗连,峰峦重叠,河流源远流长。北坡因是大断层,山势陡峭,形成千崖竞秀的壁立山峰,总坡长不到40公里,因此河流短促,多急流瀑布,狭窄的谷道两旁稻菽茁壮,田园似锦,山上绿树成荫。古时候,秦岭南北两坡河流的古道常常是交通要道,如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陈仓道”、“子午道”、“蓝武道”等等。

秦岭有许多全国著名的山峰,如我国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以及太白山、终南山、骊山等。

6.太白山。

海拔3767米,是我国青藏高原以东的最高峰,也是陕西地势的最高点。峰顶经常云雾缭绕,难窥其一姿半影。虽赤日炎夏,山顶仍是寒风瑟瑟,远处遥望,青山秀岭之上,耸立着一座晶莹的白色山峰。据说太白山就是因此得名。“太白积雪六月天”系关中八景之一。这座3600多米的山峰,从下到上的自然景观依次变换,层次分明,好像是水平方向上长达几千公里的南北气候的生动缩影。山下平原是暖温带如花似锦的田野,往上是苹果、柿子、核桃、板栗等果木林带;2000米~3000米为样木磷带;3000米~3500米为落叶松带;再上为低矮的灌木丛和矮枇杷、壳柳、高山珍珠海等。山顶上巨石嶙峋,寒风凛冽,只有少数矮小的耐寒草类。这里有第四纪遗留下来的冰蚀湖、U形谷等冰川遗迹。现在太白山是一个自然保护区。

7.华山。

又名太华山,是秦岭东段支脉中的一个花岗岩柱状山体。古人说:“削成而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古时华与花通用)所以叫华山。从华阴望华山诸峰,百仞壁立,如刀劈斧削,挺拔峻秀。登山道路迂回盘绕更有“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等险道,故使人望而生畏。

8.大巴山。

沿川陕两省边界作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西起嘉陵江谷,东至湖北武当山,绵延约300公里。陕西境内是大巴山北坡,山岭交错,重峦迭嶂,是汉中、安康盆地与四川盆地的分水岭。大巴山名称的来源与巴国有关。据说,古代有个巴族,在汉江以南巴山地区为居住地,商代称巴族。后来巴族在山南四川境内建立巴国,因此就把这条山脉称为巴山。巴山的平均海拔2000米~2500米,比秦岭低,在陕西境内的面积有2.06万平方公里。通常以流入汉江的任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任河以西称作米仓山。

另外大巴山区石灰岩地形(岩溶地形或喀斯特地形)很发育,在地表面能看到石芽、石沟、石陷峡(落水洞)天生桥和陡峭的孤峰。

地下有龙洞(溶洞)、地下湖、地下河、地下廊道。在溶洞中,有奇形怪状的石笋、石钟乳、石柱、石鼓、石佛、石龙等。南郑县的小南海就是一个有名的石灰岩大溶洞,那里两峰壁立,山麓交接处洞开一穴,水从中出,汇为深池,是为“小南海”。洞穴中石钟乳高低参差、千姿百态。距小南海不远还有大佛洞等溶洞,极为深邃,洞内钟乳石也蔚为奇观。

大巴山危峰如林,干崖万壑,森林茂密,道路崎岖,成为陕南与四川间交通的障碍。但山脊两侧有河流刻蚀的深谷,源头有切穿的低山垭口,古代就利用这些谷地和垭口作为往来的通道,最为著名的有“金牛道”和“米仓道。”

二、陕西地区的沙地高原、平原、盆地

1.毛乌素沙地。

在陕北长城内外,有一条东西横亘的毛乌素沙地。它东起窟野河,北接内蒙古的伊克昭盟,西连宁夏,南邻陕北黄土高原,东西长400余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80公里,海拔高度1000米~1500米,总面积约14000多平方公里。陕西省榆林地区的定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等县的长城以北和以南部分地区是毛乌素沙地的南缘。

毛乌素沙区是我国十一个大沙区之一。名称来源于陕西省靖边县海子滩附近的毛乌素村。蒙文毛乌素是“不好的水”的意思。相传羊饮用这里的水容易生病,但实际上这里的水是淡水,对农业和饮用是适宜的。

毛乌素沙地是鄂尔多斯高原与陕北高原之间的湖相冲击在平原上形成的一块凹地。低地上外露的红色和杂色砂岩、页岩结构松散,易于风化,是形成沙漠的物质基础;干燥的大陆性气候,风大风多,是形成沙漠和引起流沙的气候条件。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人为的滥伐、滥垦、滥牧,破坏了这里的森林和草原植被,也是造成沙漠扩展的社会原因。大风卷起黄沙,狂涛巨澜般滚滚南移,淹没农田牧场,吞噬城镇村庄。数百年间沙漠向南扩展了五六十公里。沉睡在茫茫沙海之中的无数古城,便是历史的见证。靖边县有个白城子,在几公里以外,就可以望见它那雄伟的造型,白色的城墙遗迹分外显眼。这个城是公元5世纪时我国匈奴族领袖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夏国的都城——统万城的遗迹。当年,赫连勃勃在城北的一座山上曾说过,他走过很多地方,都没有这一带美,是“临广泽而带清流”。可见在修建统万城时,附近不仅还没有流沙的踪影,而且是一片水草丰美、景色宜人的好地方。如果现在不是统万城的遗迹还屹立在沙海之中,很难设想眼前这一片茫茫流沙竟是最近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造成的产物。

毛乌素沙区的自然景观各地不一样。整个沙带上,沙丘绵延,但这些沙丘有流动、半固定、固定之分。流动沙丘分布较广,多为新月形沙丘、沙丘链和格状沙丘。沙丘高度一般在10米~30米,也有的高达60米,宛如一座座沙山。半固定和固定沙丘多为椭圆形,起伏不大,已被植物覆盖,是良好的天然牧场。毛乌素沙带的北缘是沙丘与湖盆地交错分布的地区,这里湖泊成群,绿草茵茵。环湖盆地沙丘多已固定或半固定。草滩平坦,水草丰盛,草地上的花朵像飞舞戏春的彩蝶,是很好的牧场。许多滩地相连,成为广阔的草场,如神木县的石板太、大保当,榆林县的马合、八拉素、园大滩等草场都超过50平方公里。绿草黄沙的滩地中间,点缀着许多海子(小湖),这些海子是古河道、古湖泊及洼地积水后形成的,面积在5亩以上的就有100多个,它们在一般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大多数地图上只有一个红碱淖(“淖”在蒙语中是湖泊的意思)。多位于陕西和内蒙古的边界上,是个天然的好渔场。毛乌素沙带的东南边缘布满黄土梁,梁上覆盖着黄沙,故称沙梁。毛乌素沙带的西南为三边(定边、安边、靖边)草滩盆地区,地面开阔平坦,滩地宽广,农牧业发达。草滩盆地的中心多洼地,有盐池(湖),仅定边县西北部就有11个盐池。

2.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北起长城,南达秦岭,横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六个省区,面积有53万平方公里。整个高原被厚达几十米、甚至300米的黄土覆盖着。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面积为7万多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38.1%,包括延安地区、榆林地区东南部以及宝鸡市和咸阳地区的北部。东隔黄河峡谷与晋西黄土高原相望,西越子午岭、陇山与陇东黄土高原接连,北邻塞北风沙草滩区,南接关中盆地的渭北汉塬。

陕北原来是一个内陆湖盆,后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在起伏不平的古地形上堆积了厚度不同的黄土,而使地面趋于平坦。据分析研究,黄土是大风从北面的沙漠地区搬运到这儿来的,这是大自然在我国土地上创造的又一奇迹。黄土的颗粒是粉沙质,但由于从北向南风力逐渐减弱,因而陕北接近长城沿线的黄土颗粒就较粗,而向南接近渭河平原的黄土台原上,黄土颗粒就要细一些。黄土颗粒间结构比较松散,主要是靠碳酸钙结合起来的,碳酸钙遇水很容易溶解,加上黄土高原又多暴雨,所以遇到暴雨或流水冲刷时,碳酸钙很快被溶解,黄土就被水冲走。而且黄土颗粒细、质地较轻,很容易随波逐流,加之高原上森林草地长期遭受破坏,失去植被保护,就更加加重了水土流失。原来趋于平坦的高原地形,又逐渐被流水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长梁连绵、圆峁起伏、川塬相间的独特的黄土地貌。“塬”是黄土高原上被切割得比较轻微的部分,高原面保存得比较完整。塬上地面平坦,四周边缘沟谷延伸。著名的如陕北洛川塬。“梁”是高原上被切割较严重的部分,地面支离破碎,只剩下一条条的长梁,实际上就是条状延伸的岗陵,顶部平缓,大致相连,两侧多狭深的沟谷。“峁”是梁进一步遭受侵蚀而形成的浑圆的馒头状山丘。“川地”是指沟谷底部的平地或河谷两岸的冲积阶地。川地水土条件较好,是陕北高原区的重要粮食产地,所以叫“米粮川”。黄土高原上除这四种地貌形态外,还有黄土桥、黄土喀斯特(黄土柱、黄土陷穴)等特殊地形。

陕北黄土高原地形由于破碎程度不同可分为三个区域:塬区、梁峁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延安以南为塬区,以塬为主,梁较少,沟谷发育。如洛川塬、宜川破碎塬、彬县长武破碎塬等。塬面地形平坦,视野开阔,塬的周围是被流水切割的深谷。塬面就好像坦荡的平原,但当临近源畔陡峭的土崖时,才发现平坦的塬面被深达数十米以至数百米的深沟所分开。延安、延长、延川地区为梁峁沟壑区,以梁为主,峁次之,沟壑密度较大,大致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延安以北为丘陵沟壑区,以峁为主,梁次之,沟壑非常多。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的严重问题。仅陕北每年向黄河输送的泥沙就占三门峡上段年输沙总量的一半左右,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区。建国后,经过多年的辛勤治理,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治理措施不完善,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3.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介于秦岭和黄土高原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长300余公里,南北宽窄不一,宝鸡附近只有30公里,西安以东宽达100多公里,形似牛角状。在地质构造上,平原南北两侧都有巨大的断裂,以致中部相对凹陷,形成一个地堑式的构造盆地。出现在平原南部断层线上的温泉有眉县西汤峪、蓝田汤峪和临潼温泉等。在北部的断裂带上,从西向东也有一连串泉水出露。

从陇东高原上奔腾而来的渭河进入平原以后,右纳秦岭七十二峪,左收、泾、洛等河流,于潼关注入黄河。渭河及其支流哺育了富饶的“八百里秦川”,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渠道纵横,适宜农业生产,为陕西的主要粮棉生产基地。但是这个平原也并不是一点起伏都没有,渭河两岸由于河流冲积和地壳的间歇性变动,形成了阶地,西安就处在渭河的二级阶地上。在平原的两侧,有高度相等但不对称的黄土台塬分布。渭北旱塬高起如墙,形若平顶高山,是阶梯式台地,从上往下有头道塬、二道塬、三道塬。三道塬相当于二级阶地(阶地是从河谷往上数)。由于从北而来的河流的切割,塬面已经破碎,从陇山向东,就有和尚塬、周塬、积石塬、毕塬等,一个接一个,彼此隔沟谷相望,绵延数百里。渭河南岸的塬面被秦岭七十二峪切割得更加支离破碎,自西向东有五丈塬,西安附近的细柳塬、神禾塬、少陵塬、白鹿塬、铜人塬以及渭南县的阳郭塬、潼关的孟塬等。

关中平原东部黄河、渭河、洛河交汇的地区,有一条沙丘连绵的“沙苑”地带。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9公里。这里地处黄河风口,沙粒随风吹扬,形成沙丘,其中有高达数米的新月形沙丘。沙苑地下水埋藏浅,水质好,青草繁茂,自古就是军马场和畜牧业基地,也曾经为古战场。如今盛产花生、红枣、黄花菜。

关中平原四周山水拱卫,群山环绕,古人称其为“四塞之国”。南有挺拔巍峨的秦岭,西有崖壑高深的陇山,北有梁山,东有黄河,多关隘和军事要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平原上土地肥沃,河渠纵横,物产丰富,因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有十几个朝代均建都于此,成为我国古代经济发达地区和文化荟萃之乡。

4.汉中盆地与安康盆地。

汉中盆地西起勉县武侯镇,东至洋县龙亭铺,长约100公里,宽度在5公里~20公里左右,汉中城附近宽达30公里,是一个东西狭长的槽形盆地,面积1000平方公里。其中汉江冲积平原是盆地的精华,海拔500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渠堰纵横密布,是陕西和西北地区的主要水稻产区。安康盆地包括石泉、马池、汗阴、恒口、安康五个小盆地,东西总长100公里,南北宽度各处不一,安康附近较为宽阔,亦只有8公里左右。这些盆地之中土质肥美,水源充足,农产丰富,交通便利,人口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