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藏佛教
2667400000022

第22章 格鲁派(3)

背诵。寺院教育中要求凡是主要的,或者根本性的经典都要背诵,尤其初学者背诵是主要的学习方法。背诵必须要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每一章每一节都记得十分清晰,方可在辩论的时候,对答如流。扎仓还要进行背诵面试,如果没有背会规定的页数,就要罚去做体力活。这种背诵的学习方法,使格鲁派的许多僧人都有非凡的记忆力,”五部大论”全在自己的脑海中。

辩论。通过辩经来学习是格鲁派寺院最为主要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古代印度佛教的传统。凡正规的学期中,每天早、中、晚有三次辩论学习,在寺院的法苑(又称讲经院)中进行。如拉卜楞寺,早上各班级按次序坐在大经堂门外广场,十三级的在最前面。本级僧人之间两人为一对,一个人提问,另一个人回答。如果没有对手,则须向监督报告。中午辩经,也在讲经院,低年级坐在中间。低年级的到高年级去辩论以求指导,高年级的发问,低年级者答辩。晚上辩经,高年级的二人到下级班中去辩论,由下级的级长或学习优秀的僧人提问。@辩论时,答辩者盘膝而坐,仰面目视提问者,聚精会神,准备应战。而提问者拍掌高呼,挥舞念珠,显示出各种傲慢的姿态。每日的三次辩经,不准缺席,如有事不能参加,则必须要请假。有时晚会的辩论中,双方辩得不可开交,以至于通宵达旦。”西藏喇嘛在学习经典上有他们的独到之处,并不光是靠死记硬背或请师父讲经开示,而最主要的是学习方式是在辩论场上通过辩论来彼此印证,互相学习,进而达到对于经论的理解和融会贯通。”⒂通过不断的辩论,加深了对经文的理解能力,最后做到了无论是一部著作的总的内容概述,还是具体的段落,甚至句子,都能了然于胸,完全通达,而非一知半解。

除了学经期间的辩论外,还有全寺性的辩论大会,在拉卜楞寺每年农历四月、十月的十九日至二十四日举行辩论大会,所有闻思学院的高僧和全体僧人都必须参加,答辩者为五年级至十二年级的僧人,提问者为各级级长、高僧、推选出的优秀僧人。答辩者由各级逐级轮流,该级僧人全体负责答辩,谁会谁答。西藏的三大寺有一个”绛饶堆冬季辩论会”,届时三大寺都选派平时学习较好的学僧,会聚在饶堆寺进行辩论,为时一个半月,集中辩论因明学知识。”每天大辩论,都是在露天大辩论场上,一二千人在那个荒山坡上,当展开辩论的时候,真有震憾山谷,惊骇禽兽的气势。”⒃不同寺院的僧人在一起辩论,更能互相促进。

寺院中的考试升级也采取辩论的方式,参加考试的僧人,必须熟读所考课目,通达经义,口辩没有任何错误者,方可升级,否则会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果答辩时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时,则会引起大家的哄笑。

4.格西学位

格西,意译善知识,佛教中凡对品学兼优者之尊称。藏传佛教中,格西又成为学位的名称,并分为不同的等级。西藏三大寺的格西学位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拉然巴格西学位,第二等措然巴格西学位,第三等林赛格西学位,第四等为多然巴格西学位。

第一等拉然巴格西,其名称意思是指在拉萨取得的格西。首先参加考取拉然巴学位的学僧是所在寺院进行初试后推荐出来的最优秀的僧人,每个显宗学院有两个名额,三大寺共有十六个名额,有些年份名额有增加至二十个左右。扎仓的考试中,要求考僧对”五部大论”各立宗答辩五次,必须对答如流,不能出错,只有精通”五部大论”者才能胜任。通过扎仓考试的学僧,还要在寺中有数次答辩,包括到各自的康村和冬季全寺性的法会上进行辩论。之后,有两次重要的复试。第一次在正月祈愿法会前一年的夏季,拉然巴格西的考僧到罗布林卡复试,每位考僧分别配以一位著名的学者,相互间进行对辩,达赖喇嘛亲自听取辩论,其经师和其他高僧出席做评判。主考人员根据考僧的答辩水平排出名次,其中的前两名,到次年的藏历正月初一受邀至布达拉宫参加宴会,并还要对辩经义。最后一次复试是在正月祈愿大法会上,在大昭寺的讲经院立宗答辩,每天考试1—2名。早上考《释量论》,中午考《现观庄严论》和《中论》,三大寺的格西及研习此三论的学僧与其共同辩论,一般本寺的高僧不能对本寺的应考僧人发问。辩论的场面宏大,前来观看的人密密麻麻,考僧必须流利地回答而且有根有据。到了晚上进行《俱舍论》和《戒律本论》的答辩,难度很大,因提问者是上、下密院的高僧、甘丹寺两大经院的法主和三大寺的堪布,可谓高手如云,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难以应对的。待法会结束后,公布获得一等格西的名次和无名次的拉然巴格西名单。一般只计前七名的名次,达赖喇嘛还要给每位格西颁发奖品。拉然巴格西的考取难度极大,在藏族社会也备受尊崇。

第二等措然巴格西学位,措然巴的字面意思是在”全寺性的集会上取得的格西学位”,措然巴格西学位的定额三大寺共为10—12名。也是经过各学院的辩经考试而推选出来的优秀学僧,个个都是精通五部大论的。措然巴的最后考试是在藏历二月法会上,该法会是为纪念五世达赖喇嘛圆寂而设立的,从2月20日在大昭寺开始举行。措然巴的辩经活动等与拉然巴类似,只是规模较小而已。

第三等林赛格西学位,林赛的字面意思是”混同全寺”或”阖寺”,原指桑普寺上下经院混合辩经的活动,哲蚌寺也流行各扎仓混合在一起的辩经活动。林赛格西就是指在全寺性的辩经活动上取得的学位。

第四等多然巴格西,意译”石阶善知识”,指在全寺大殿门外石阶前,会聚部分僧众,答复辩难所考取的格西。

林赛和多仁巴的名额三大寺共有35名,主要是通过扎仓的辩经考取的,也没有前两等格西那样严格,只要对《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中论》三论能背诵并立宗辩论,就可考取。按惯例,凡是派考格西学位的人,不论什么级别,都要进行规模不等的供饭活动,因此选为考取林赛和多然巴格西者,不但要看经学水平,还要看他的经济条件。较为贫穷的拉然巴和措然巴的候选人,一般是找施主代为供饭。哲蚌寺的拉然巴和措然巴格西供饭一次需要大米55克(每克28斤左右)、牛肉54腿、酥油74克、砖茶16条(块)、盐1克、果品14包以及人参果和牛奶等物,⒄对贫穷者而言,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若无施主或他人帮助是难以承担的。

格鲁派的其他大寺院如扎什伦布寺、拉卜楞寺、塔尔寺等同样有学位制度,考取的方法与三大寺相似,以答辩为主,但各寺的格西学位的名称不一样,如拉卜楞分别称为:一等多然巴,二等尕然巴,三等热绛巴,多然巴为最高学位,只有博通五部大论者才有资格考取,其地位相当于拉萨的拉然巴。

考取高等级学位者,在显宗学院的学习算是结束了,有的升入密院,修习密宗;有的驻寺讲经传教,招收弟子,研究学问;有的担任寺院的僧职或子寺的住持;有的返回故里,弘扬佛法,在家乡传经说法。凡获得拉然巴格西者,无不是藏传佛教中的杰出人才,他们在传承佛学,弘扬藏传佛教文化方面多有贡献,是藏传佛教的中坚力量。

5.上下密院的修学制度及甘丹赤巴

拉萨的上密院和下密院是格鲁派修学密宗的最高学府,其组织机构与三大寺的显宗学院基本相同,内各设有五个康村,僧人定额各为五百人。上下密院的僧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三大寺或格鲁派的其他寺院,他们都未考取过显宗的格西学位;另一类是考取格西学位后,再转入密宗学院继续深造的,他们是上下密院的正规僧人,而且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上下密院的生活制度、学习制度十分严格,设有初、中、高3个学级,修习时间约在3—5年时间。修学四续部密法,尤其是无上瑜伽部的密集、胜乐、大威德三种法类是必修的内容,研习三部密法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对经义及实修方法要完全精通,方可考取密宗学位俄仁巴。密宗学位的取得,意味着已完全通达密宗经义,而密宗的修习即实践,则是长期的,也是高僧们每天的功课。寺院的教育,主要是学通理论,而修行则是终生的。

密宗学院的修行生活非常艰苦,每天要上四次经院(露天的),第一次就从凌晨两点开始,无论寒暑,也不管地位高低,年龄大小,都要赤足坐在用鹅卵石铺的固定座位上修炼。有时为密宗修炼的特殊需要,还要到野外去修炼。外出时集体行动,除堪布和个别重病者能骑马外,其他人一律自负行李,步行前往。许多人无法忍受密院的清苦生活,也只是到密宗学院报个到就离去了。但有名次的拉然巴格西,要返回自己的故里,须得达赖喇嘛的同意。

格鲁派著名的法王——甘丹赤巴,就是从上下密院中有拉然巴格西学位的僧人中产生的。甘丹赤巴是格鲁派教法之主,担任甘丹寺法台(赤巴即法台之意,寺院住持之别称)。最初甘丹赤巴的任期无年限的规定,后来规定七年一任,并从上下密院中产生,形成了有关甘丹赤巴的一系列制度。甘丹赤巴的人选,首先要在三大寺学完显宗课程,取得拉然巴格西学位。之后,进入上密院或下密院,经过三年以上的密宗修习,通过密宗考试,升任掌堂师,任期四个月。再升为”喇嘛翁则”(意为”上师领经师”),也有不经掌堂师而直接当上喇嘛翁则的,任期三年。任满后,升任密院的堪布,任期三年。退位后,被称为堪苏(意为”退位堪布”)。然后上、下密院的堪苏分别有各自的升迁机会,上密院的堪苏按年资递补甘丹寺夏孜扎仓的却杰,下密院的堪苏按年资递补甘丹寺绛孜扎仓的却杰。甘丹寺这两个扎仓的住持不称为”堪布”,而称为”却杰”(意为”法主”、”法王”),其地位高于一般寺院的住持。两位却杰就是甘丹赤巴的正式候选人,双方轮流递补,担任甘丹赤巴,七年为一届。担任甘丹赤巴时,还要得到达赖喇嘛的委任手续,登座时,要举行盛大的庆典仪式。藏族社会中尊称甘丹赤巴为”甘丹金座”,退位后,又尊称为”赤苏”。一个学经僧人,要升到甘丹赤巴的位置需要四十年以上的时间,学问、资历、健康,缺一不可。

甘丹赤巴是经过层层考试选拔产生的,他们无不精通佛教显密理论,并严守佛戒,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堪为僧众之楷模,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敬重。除执掌甘丹寺的事务外,甘丹赤巴尚有多种权力和职责。每年藏历正月举行的祈愿大法会,由甘丹赤巴主持,居于法会之首座。达赖喇嘛的经师,一般也由现任或退位的甘丹赤巴担任,负责向达赖喇嘛传授佛教显密教义。历史上,在一些特殊时期,也有一些甘丹赤巴曾出任西藏地方政府的摄政,代理政务。甘丹赤巴生前备受尊崇,去世后还要建灵塔供养,并有转世而成活佛的。

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寺院是文化教育的中心,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自佛教在藏族社会确立以来,举凡藏族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医学家、历算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无不是寺院培养出来的。我们今天所讲的藏族传统文化与寺院有着密切的关联,寺院教育的发达促进了十明文化的兴盛。五、《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修学体系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所著的一部有关佛教显宗修证方面的经典之作,作者旁征博引各种经论,层层论述修佛次第,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构建了严密的佛学理论和实践体系,为格鲁派的根本经典。

1.三士道的修证体系

《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下简称《广论》,书中所引皆出自《广论》)中的”次第”是指按照下士、中士、上士三个修道层次来依次进行的,”三士道”中”普摄一切经论的密意和疏解,作为一补特伽罗成佛之助缘,道体圆满”⒅。

“三士道”的思想源自于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宗喀巴大师做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使其内容更为完备。

(1)下士道的修习内容

“下士道”着重阐述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佛教观念,抓住普通人趋善避恶的基本心理来引导人们提升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