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人物卷
2666800000005

第5章 历代职官传略(4)

长安元年(701)十一月,以主客郎中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原来凉州疆域南北不过四百余里。突厥、吐蕃常常攻至城下,百姓吃尽了苦头。元振开始在南境峡口筑和戎城(今甘肃古浪县城附近),北境沙漠中置白亭军(今甘肃民勤县东北),控制其冲要,开拓州境一千五百里,从此没有人敢来城下侵犯。元振又命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过去凉州粟麦价格每斛值数千钱,自从李汉通发动百姓开展大生产以来,一匹绸子可买数十斛粮食。凉州积蓄的军粮可支数十年。元振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各族人民都很拥戴,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遗。

神龙二年(706),迁元振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元振在疏勒,遭到了宗楚客的诬陷,使儿子郭鸿赴京师说明事实真相,才避免了一场横祸。景云元年(710)、宗楚客被诛,征拜元振太仆卿,加银青光禄大夫。景云二年(711),任吏部尚书,转兵部尚书。先天元年(712),任朔方军大总管,筑定远城。开元元年(713)十月,唐玄宗在骊山下讲武,兵部尚书郭元振以军容不整罪问斩,大臣谏道:“元振对国家有大功,不可杀。”乃发配新州。不久,思其旧功,起为饶州司马。元振想起自己一生的功勋,竟落得如此下场,怏怏不得志,竟在途中病卒。开元十年(722),追赠太子少保。有文集20卷。(《旧唐书·郭元振传》)王君□

王君□(?~727),字威明,瓜州常乐(今甘肃安西县境内)人。开始在郭知运幕府任别奏,以功迁右卫副率。郭知运死后,君□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迁右羽林将军,判凉州都督事。

开元十四年(726)冬,吐蕃大将悉诺逻犯大斗拔谷(今民乐县扁都口),进攻甘州(今张掖市),烧、抢后退去。王君□估计他们兵已疲惫,便发兵尾追其后。时值大雪,悉诺逻部众冻死了很多,余众经积石军西归。君□先派人操捷径深入青海境内,烧掉了西诺逻部众归路旁边的杂草。悉诺逻到大非川,想作短暂的休整。野草都被烧尽,而半数马已饿死。君□与秦州都督张景顺随后穷追,到青海西面,乘冰而渡。悉诺逻已远去,君□破了他的后军,获得了他的辎重、羊、马数以万计。以功迁左羽林大将军、拜其父王寿为少府监致仕。

开元十五年(727)九月,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攻陷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俘获了刺史田元献及王君□的父亲王寿,又进攻玉门军。悉诺逻放走了俘虏,让他们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告诉王君□说:“将军常以忠勇许国,现在又为什么不出战呢?”君□登城向西啼哭,竟不敢出兵。悉诺逻便毁了瓜州城。

从前突厥默啜强盛的时候,夺去了铁勒的土地。原在铁勒故地驻牧的回纥、契□、思结、浑四个部落,度流沙迁居甘、凉之间。王君□还是平民百姓时,常和四部往来。君□任河西节度使后,对这些部落中个别人的越轨行为绳之以法,这四个部落感到是一种耻辱,很是怨恨,便密遣使者到洛阳控告。君□也表奏“四部难以控制,他们有叛变的意图。”唐玄宗遣中使调查,诸部落不能辨明自己是被诬告。于是将回纥首领承宗发配到了嗀州,浑部首领大德发配到了吉州,契□首领承明发配到了藤州,思结首领归国发配到了琼州。

回纥首领承宗的族子翰海司马护输,纠合党众为承宗报仇。这时吐蕃遣使操小路和突厥联系,王君□率精骑至肃州(今甘肃酒泉市)截击。在返回途中,君□至甘州南巩笔驿,护输伏兵突起,夺去了君□的旌节,先杀了他的判官宋贞,剜了宋贞的心说:“开始出谋划策的是你啊!”君□率左右数十人力战,从早到晚,左右都死光了。护输杀君□,将其尸体驮在马上向吐蕃逃奔,凉州兵追到后,护输弃尸而走。这是开元十五年闰九月的事。(《旧唐书·王君□传》)

王忠嗣

王忠嗣(705~749),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家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父亲王海宾,开元二年(714)七月,充任薛讷的先锋,在渭州西界武阶驿抗敌获胜,其他诸将忌妒他的功劳,按兵不救,海宾寡不敌众,死在军中。

王忠嗣原名王训,父亲死时才9岁,因父为国殉难,拜训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养在宫中。肃宗李亨小时候在宫中常和忠嗣玩耍。唐玄宗认为忠嗣是兵家的儿子,曾和他谈论用兵事,忠嗣应对纵横,出人意料。玄宗说:“你以后必为良将。”

后来忠嗣随从河西节度、兵部尚书萧嵩等供职,迁任兵马使。开元二十一年(733),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兼检校代州都督。因遭诬陷,贬为东阳府左果毅。

开元二十六年(738)三月,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想攻吐蕃新城,有人推荐王忠嗣,说“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遂诏命忠嗣赴河西。拔取新城,忠嗣功最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秋七月,杜希望夺吐蕃河桥,在河东筑盐泉城,吐蕃发兵三万迎战,杜希望兵少不敌,将士恐惧。王忠嗣率部先扰乱了吐蕃的阵脚,杜希望再乘势进攻,取得了胜利。忠嗣以功迁左金吾将军。后历任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大同军使、代州都督、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等。

天宝五载(746)正月,以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驻姑臧县,即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仍兼管朔方、河东节度事。忠嗣一人佩四颗将军印,控制万里边疆,天下劲兵重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在朔方、河东马市买马时,总是高估马价,各少数民族听到这消息,都争着把马卖给唐朝,只要有人来卖马,忠嗣都要买下,有多少要多少。从此以后,少数民族手中的马越来越少,唐朝的骑兵越来越强大。他来河西任职,又请分朔方、河东马九千匹以充实河西、陇右兵力。与吐蕃在青海、积石作战,都连战皆捷。又在墨离军(在瓜州西北一千里)讨伐吐谷浑,俘其全部而归。

唐玄宗想攻取吐蕃石堡城,王忠嗣说:“石堡很险固,吐蕃倾全国的主要兵力防守,不死数万人攻不下来。我认为现在要攻,恐怕是得不偿失的。不如暂且休整兵马,等待机会,然后取之。”玄宗不高兴。将军董延光自己请求率兵取石堡城。玄宗命令忠嗣分兵协助。忠嗣不得已而奉诏,但没有完全按照董延光的意图去办,延光有埋怨情绪。董延光没有攻克石堡城,便把罪责推给了王忠嗣。李林甫也乘机使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唐玄宗怒气冲天,征忠嗣入朝,命令三司审讯,几乎杀了头。天宝六载十一月,贬忠嗣为汉阳太守;天宝八载(749),以暴病卒,年45。(《旧唐书·王忠嗣传》)裴冕

裴冕(生卒年不详),字章甫,河中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人。本仕宦家庭出身,以祖上的功德任渭南尉。在京畿采访使王﨎的推荐下,任判官、殿中侍御史。王﨎遭诬陷,诏命在朝廷辩论,裴冕职位低下,却敢于为王﨎申辩。王﨎死后,李林甫掌大权,僚属们都很害怕,一个个避之大吉,只有裴冕张罗安葬事,由此知名。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以裴冕为行军司马。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诏命皇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拜裴冕御史中丞。至德元年(756)六月,李亨至平凉,朔方留后杜鸿渐等商议说:“平凉散地,不是屯兵的地方。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当时为朔方节度使治所)兵力和粮食都很充足,如迎太子到这里,北面收集诸城兵力,西面发动河西和陇右的劲骑,然后向南平定中原,这是最好的时机。

”于是派盐池判官李涵奉笺去请太子李亨,献出了朔方的士马、甲兵、谷帛、军需。这时,裴冕由姑臧(今甘肃武威,当时为河西节度使治所)至平凉,也劝李亨去朔方。李亨听了他们的意见,七月到达灵武,裴冕等劝说:“皇上(指玄宗李隆基)不愿再理政事,而且向蜀巡狩。国家不能一日无君。根据当今的形势,你即皇帝位最为合适。不然,失去全国民心,大事就不可收拾了:”李亨说:“我的任务是平息叛乱。平叛之后,迎皇上回京师,我侍奉左右,岂不快活!你们为什么说这种过头的话呢?”裴冕说:“你居东宫20年,今国难当头,应当挺身而出,维护国家的安定。而且跟随你的将士都是关中人,他们日夜思归,如果大家离散,再也难以聚集了。不如因而抚之,以成大功。”前后劝说了五次,李亨才在灵武城南楼即皇帝位,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以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冕后历官尚书右仆射、剑南西川节度使等。

大历四年(769)十二月,裴冕卒,赠太尉。(《旧唐书·裴冕传》)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开元九年(721)进士,任大乐丞。开元二十二年(734)任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二十五年(737)秋奉使出塞,任河西节度使判官(河西节度使治所姑臧县,即今武威市凉州区);二十七年(739)回长安。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曾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艺术上极见功力,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有《王右丞集》28卷。

王维在凉州任职期间,写过一些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诗篇。如《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凉州郊外游望》:“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婆依里社,策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凉州赛神》:“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烽头望虏尘。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旧唐书·王雏传》《全唐诗·王维诗集》)

丁惟清

丁惟清(生卒年不详),北宋殿直。大约在宋太宗至道初,来凉州买马。适值凉州农业丰收,百姓留惟清任西凉府知府。至道二年(996)七月,宋太宗应凉州民众之请;诏命丁惟清知州事,赐了牌印。咸平六年(1003)十一月,党项首领李继迁进攻西凉府(西凉府治所姑臧县,即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丁惟清力战而死。

自从唐广德二年(764)吐蕃占领凉州之后,除咸通二年(861)张议潮收复凉州,短时间置汉官吏;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晋高祖遣泾州押牙陈延晖赍诏书安抚凉州,凉州人共劫留延晖,立以为刺史”外,230多年来,凉州一直为吐蕃自置官吏。至此,中原王朝派地方长官丁惟清任职8年,且以身殉难,其意义非同寻常。

阔端

阔端(1205~1251),蒙古族,蒙古汗国太宗窝阔台汗的第三子。1235年七月,太宗决定,蒙古军分兵三路,向南宋发起全面攻势。皇子阔出率中路军,攻取湖北襄阳和钟祥;皇子阔端率西路军由陕西入四川;宗王口温不花率东路军,攻取淮河流域。

阔端入川途中,招降原金将领所据秦(今甘肃天水)、巩(今甘肃陇西)二十余州。军驻巩昌城下,金巩昌总帅汪世显率耆老军民,携带牛羊酒币,迎候在道旁。阔端问:“我征讨多年,所到之处都望风投降。只有你在固守,这是为什么?”汪世显答道:“上有皇帝,臣子在下面卖国求荣,这种卑鄙行为,不是忠君的人所应效法的。”阔端又问:“金亡已久,你不降,你为谁而战?”汪说:“大军一批一批的攻来,我无所适从,故不愿盲目投降。今殿下来,宽厚不杀,我想必能保全合城军民,所以向您投降。”阔端非常高兴,传令秋毫无犯,使汪世显官复原职,率他的部属从征蜀地。1236年十月,蒙古军入成都。1237年,中路军统帅阔出阵亡,阔端奉命率军北返,驻扎凉州。

1241年十一月,窝阔台汗驾崩。1242年春,“乃马真皇后称制,阔端开府西凉,承制得专封拜”(《新元史·太宗诸子列传》)。

阔端在凉州做了一件“名垂青史,功莫大焉”的事情,就是和平解决了西藏问题。1239年秋,阔端派他的大将多达那波率领一支蒙古军途经青康多堆、多迈和索曲卡,进入前藏。蒙古军在藏北由于遭到部分武装僧人的反抗,烧毁了西藏佛教噶当派的寺院热振寺、杰拉康寺,几百名僧众被杀,其中包括一个名叫赛敦的佛教法师。这一事件过后,蒙古军队尊重僧侣,布施金银,帮助重建了寺院,表示了歉意。1240年,阔端的父亲窝阔台汗病重,召其子贵由和阔端回到和林,多达那波领兵撤回凉州。1241年,窝阔台汗去世。多达那波再次领兵入藏,目的是了解西藏社会状况,包括各派的政治、宗教势力,物色一个有声望有号召力的人物,来凉州商讨吐蕃诸部归顺蒙古的大事,寻找—位教法精通的高僧去蒙古传布和发展佛教,利用宗教实现对吐蕃的统治。经多达那波向阔端请示汇报,反复筛选,最后认为理想的人选是萨迦派领袖萨班。(萨班是萨迦班智达的简称。“萨迦”在藏语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后以此作地名、寺院名、教派名,其地在今西藏日喀则境内,“班智达”,藏语,意为精通五明的大学者。)

1244年八月,阔端决定向萨班发出邀请诏书,请这位高僧来凉州会晤。这次阔端派多达那波为金字使者和另一个名叫杰曼的将领率兵带着邀请诏书和礼物去西藏。当时,已经63的萨班,置自己年老体弱于不顾,决心跋山涉水亲赴凉州,与阔端会晤。1244年,萨班带八思巴、恰那多吉两个侄儿及许多精通“大小五明”和密宗的学者,还有大量的显密教经典,自后藏萨迦寺启程。1245年,八思巴、恰那多吉及随从人员先期到达凉州。萨班本人于1246年八月才到达凉州。这时阔端正在和林参加推举贵由继任蒙古大汗的王公大会,不在凉州,萨班未能立即会见阔端。

阔端从和林返回凉州后,于1247年初才与萨班在凉州举行了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首次会晤。阔端对萨班的印象极好。藏文史书中说:“阔端甚喜,谈论了许多教法和地方风俗民情”,萨班“得到王(指阔端)的敬信”。阔端作为蒙古汗廷代表,萨班作为西藏地方代表,互相进行了一系列的磋商活动。会谈的结果,发表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凉州会谈解决了吐蕃与当时蒙古汗国的和平统一问题,其结果是保证了西藏社会的稳定,使西藏民众的生命财产免受战争破坏,符合蒙藏两族根本利益。在中华民族的统一、融合、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后来随着南宋的灭亡,形成了大一统的元朝中央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