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人物卷
2666800000004

第4章 历代职官传略(3)

吕光建立后凉后,严政苛刑,忌贤妒能,不听劝谏,残杀忠良。参军段业进谏说:“明公用法太峻。”他说:“吴起无恩而楚强,商鞅严刑而秦兴。”拒绝接受。杜进在建立后凉时立有大功,后任武威太守,很受宠信。一次吕光的外甥从关中来,他问:“中州人对我的政化有什么说法?”甥曰:“但闻有杜进耳,未闻有舅。”光由是忌杜进,不久就杀了杜进。他还听信谗言,杀了尚书沮渠罗仇、三河太守沮渠麴粥等。终于使众叛亲离,先后有散骑常侍郭□(音嫩)、后将军杨轨反叛。东晋隆安元年(397),后凉河西都统、广武郡公秃发乌孤背叛吕光,建立了南凉。接着东都、湟河、浇河三郡及岭南羌胡数万,还有杨轨、王乞基等都归附秃发乌孤。沮渠罗仇的侄子沮渠蒙逊,占领临松(今张掖市南)、金山(今山丹县南)与光抗衡,后拥戴建康太守段业建立了北凉。至此后凉分裂为三个小凉国。

隆安三年(399),吕光立太子吕绍为天王,自号太上皇帝,十二月病卒,年63岁。

段业

段业(?~401),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开始做吕光部将杜进的属僚,随吕光征西域,征服龟兹后,光见龟兹宫室壮丽,命参军段业写了《龟兹宫赋》以讥之,以后业任吕光的著作郎。因吕光不能分清是非,致使贤愚倒置,因此托病疗养于天梯山,作了表达他思想的《七讽》《九叹》16篇,以劝说吕光,吕光看了很高兴。

后任建康太守,东晋隆安元年(397)脱离后凉。两年后称北凉王,后被沮渠蒙逊所杀。

沮渠蒙逊

沮渠蒙逊(368~433),临松(今张掖)卢水胡人,十六国时期北凉创建者。世居卢水为酋豪。祖父祁复延,封狄地王。父法弘袭爵,任前秦中田护军。父卒,代领部曲。博涉群史,颇晓天文,雄杰有英略,滑稽善权变,为诸胡所推服。在后凉吕光部下任职,为避其猜忌,常游饮以自晦。东晋隆安元年(397)四月,结诸部反吕光,推建业太守段业为大都督、凉州牧,建元神玺。隆安二年(398),蒙逊攻取西郡,迁为尚书左丞。段业惧其雄武,远调为临池太守、西安(今张掖东南)太守。隆安五年(401)杀段业,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史称北凉。蒙逊建政之后,举贤任能,严明纲纪,整顿内政,严督官吏,劝课农桑,遣使通和后秦,称臣于姚兴。东伐吕隆,西拒李鼸。东晋义熙七年(411)二月,进据姑臧。义熙八年(412),称河西王,改元玄始。置百官,修宫殿。屡败西凉李氏。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七月,在蓼泉(今甘肃临泽县蓼泉)败西凉国王李歆并杀之,灭西凉。西域诸国遣使朝贡。笃统佛教,厚待高僧,翻译佛经,兴建佛寺,开凿天梯山石窟。南朝宋元嘉十年(433)四月,病卒,在位33年,年66,葬元陵。

史宁

史宁(?~563),字永和,建康表氏人。父亲史遵,历官北魏征虏府铠曹参军、楼烦太守,赠散骑常侍、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

史宁少以军功,累加持节、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大统十二年(546)二月,凉州刺史宇文仲和造反。诏命秦州刺史独孤信和史宁讨伐,史宁向姑臧人民陈述祸福,城中吏民都相率归附,而宇文仲和仍据城顽抗。独孤信和史宁于五月平定了姑臧。史宁任凉州刺史。大统十五年(549),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进爵为公,仍领凉州刺史;十六年(550),平定了宕昌之乱,诏命他率领部队镇守河阳。史宁在凉州,各族人民对他的政绩都心悦诚服。他调迁后,边疆人民都非常怀念,盼他重镇凉州。十七年(551)至西魏恭帝三年(556),史宁仍任凉州刺史。蠕蠕首领阿那环的子孙经常抄掠河西,史宁俘获了环的子孙2人及其部落酋长,此后陆续共有数万人投降,给史宁进爵安政郡公。西魏废帝二年(553),拜宁为大将军。四月,西魏太师宇文泰率精锐骑兵三万至姑臧,吐谷浑极为震惊,遣使贡献方物。七月,宇文泰离姑臧东返。史宁遣使者向宇文泰请示安边事,宇文泰将自己所穿的衣服、鞋帽及弓箭、盔甲等赐宁,对宁的使者说:“为我谢凉州,我脱下自己的衣服让史公(指史宁)穿,我推心置腹,将边事委托史公,希望他善始善终,保持大节”。

西魏恭帝三年(556)九月,突厥木汗可汗取道凉州,将袭击吐谷浑,宇文泰命令史宁率骑随从。军至番禾(今甘肃永昌县西),吐谷浑已发觉,奔向南山。木汗将分兵追击,让各路兵马在青海会合。史宁对木汗说:“树敦、贺真二城是吐谷浑的根据地。今天如夺取了他的根据地,其余部落自然离散,这是上策。”木汗依此计分二路进军,木汗经北路向贺真进发,史宁直奔树敦。树敦是吐谷浑的旧都,珍藏很多。而吐谷浑国王已奔贺真,留镇南王及数千人间守树敦。史宁至树敦,先是进攻,接着又是佯退,城南王果然开城门反击,史宁回兵奋击,攻入城内、活捉了征南王,俘虏的男女财宝都给了突厥。木汗亦攻破了贺真,抓住了吐谷浑王的妻子,获得了珍物。史宁还军青海,与木汗会合,木汗握住他的手,叹服他的勇敢决断,给他赠送了乘骑的良马,让他在帐前乘骑,木汗亲自步送。突厥以史宁的战略战术一一变为现实,都很惊怕,说:“这是中国的神智人啊!”及将班师,木汗给史宁赠送奴婢一百人,马五百匹,羊一千只。史宁回凉州,接着被征入朝。

北周初,史宁任荆州刺史。保定三年(563)卒于州。(《周书·史宁传》)贺娄子干

贺娄子干(535~594),字万寿。原籍代人(十六国时的代国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随魏氏南迁,世居关右。祖父贺娄道成,任魏侍中、太子太傅。父亲贺娄景贤,右卫大将军。

子干在北周武帝时,授使持节、仪同大将军。大象元年(579),任秦州刺史,进爵为伯。

隋开皇元年(581),吐谷浑犯凉州,贺娄子干以行军总管随上柱国元谐讨击,“功最优,诏褒美。”隋文帝杨坚以边塞未安,令子干镇守凉州。开皇二年(582),突厥犯兰州,子干率众抗拒,获大胜,授营新都副监,拜工部尚书。是年突厥又犯边境,随从窦荣定讨击,子干在另一条战线获得胜利,隋文帝派通事舍人曹威慰问。子干求见文帝,诏命接见。吐谷浑又犯边境,河西多受其害,命子干讨伐。子干至河西,发五州兵,反击吐谷浑,凯旋而归。隋文帝以河西边境经常遭寇掠,感到很忧虑,命令子干发动人民改变不设村坞的习惯,多筑堡塞,营田积谷,来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子干上书说:“陇右边境事情不必担忧。有我在此,见机而行。陇西河右,土旷民稀,边境不安宁,不可广种田,这里的人民以畜牧为主,若集中居住,更感不安。最好的办法是‘严谨斥候’(‘斥候’即谓古代边境线上的侦察、候望)。但使镇戍连接,烽候相望,民虽散居,必谓无虑。”文帝以为很对。不久,岷、洮二州遭寇掠,子干赶去反击,敌闻风逃窜。

隋文帝以子干熟悉边事,授榆关总管十镇诸军事。一年以后,拜云州(治所在今山西祁县西)刺史,后拜云州总管。开皇十四年(594)卒于官,年60。(《隋书·贺娄子干传》)樊子盖

樊子盖(545~616),字华宗,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人。隋文帝时,历官枞阳太守、辰州刺史、嵩州刺史、齐州刺史、循州总管。开皇十八年(598),奏岭南地图,赐以良马杂物,加统四州。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即位、征子盖还京师,任凉州刺史。接着授银青光禄大夫,武威太守,政绩显著。大业三年(607)入朝,炀帝特加表彰。进位金紫光禄大夫,仍领武威太守。

大业五年(609),炀帝西巡张掖,将深入吐谷浑。子盖认为该地多瘴气,献青木香以御雾露。炀帝还张掖,对子盖说:“人都说你是个清官,真是这样吗?”子盖称谢:“我怎么敢说自己是清官呢?只是小心谨慎,不敢受贿罢了。”炀帝赐子盖口味百余斛。又下诏说:“我亲自巡视河西,观察社会风气,所经过的郡县,采访官吏政绩,遵纪守法的人很少,触犯刑律的人很多。而金紫光禄大夫、武威太守樊子盖,执操清洁,处涅不渝,立身雅正,临人以简。”迁右光禄大夫,仍领武威太守。子盖表示,他常为外臣,不能陪侍炀帝左右,请考虑。炀帝说:“你侍奉我,只是我一人受惠;我委你以西方重任,关系到万人的幸福,你应当了解我的用意。”

大业六年(610),子盖到江都宫(江都郡治所江阳,即今江苏扬州市)朝见炀帝。还京师,任民部尚书;当时处罗可汗及高昌王求通中国,帝仍以子盖检校武威太守,做好对这两个少数民族首领的接待工作。

大业十二年(616)七月,卒于京师私宅,年72。武威吏民闻其讣告,都深感悲痛,立碑颂扬其政绩。(《隋书·樊子盖传》)

杨恭仁

杨恭仁(?~639),本名杨纶,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隋司空、观王杨雄的长子。仁寿(601~604)中,任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刺史。他只抓大事,不苛求小节,各族人民都很爱戴。隋文帝对杨雄说:“恭仁在甘州,政绩显著,不仅是我提拔了这个人才,也是你教子有方啊!”大业元年(605),迁吏部侍郎。后来纳言(纳言,官名)苏威、左卫大将军字文述、御史大夫裴蕴、黄门侍郎裴矩等参与选事,权势很大,而这些人又多贪污受贿,知识分子都很痛恨他们,恭仁独守清白,为裴蕴等所不容,于是出任河南道大使。时天下大乱,行至谯郡,为朱粲打败,他又奔还江都(今江苏扬州)。大业十四年(618)三月,字文化及杀了隋炀帝,以杨恭仁为吏部尚书,随化及至河北守魏县。后被魏征俘虏送京师,唐高祖李渊以礼相待,拜黄门侍郎,观国公。

唐武德二年(619)五月,唐高祖以安兴贵平大凉皇帝凉州李轨,以秦王李世民为凉州总管。

实际遣黄门侍郎杨恭仁安抚河西,李世民只是挂名而已。不久,正式任命恭仁为凉州总管。

十月,加恭仁纳言。恭仁熟悉边事,对羌胡等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极为了解,他处理民族事务能推心置腹,吏民都很喜悦。自葱岭以东,各民族都按时朝贡。突厥率众数万攻凉州,恭仁因地制宜进行防御,多设疑兵,突厥惧怕而退走。瓜州刺史贺拔威拥兵叛乱,朝廷以瓜州地处边远,无暇征讨。恭仁集结兵力,日夜兼程,出其不意,攻克二城。释放了全部俘虏,叛军感其宽大,抓了贺拔威向恭仁投降。久之,征拜恭仁为史部尚书,迁左卫大将军,鼓旗将军。贞观初,拜雍州牧。

贞观十三年(639)卒,赠开府仪同三司,潭州都督,陪葬昭陵,谥号“孝”。(《旧唐书·杨恭仁传》)

李大亮

李大亮(586~644),雍州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人。隋末,任庞玉行军兵曹。在洛阳与李密战败,敌帅张弼看大亮相貌非凡,释放了他,经交谈,结为好友。唐兵入关,大亮从洛阳投诚,授土门县令。后迁安州刺史。以军功赐奴婢百人。大亮对这些人说:“你们都是士族家庭出身的子女,现在竟流落到这种地步,我怎么忍心让你们做奴隶!”把他们都放回家去。

凉州都督长乐王李幼良,性粗暴,左右百余人都是无赖子弟,侵害百姓。有人向朝廷控告李幼良有谋反嫌疑,唐太宗拟派中书令宇文士及代理凉州都督,并查办李幼良事。李幼良周围的人都很恐惧,打算劫持幼良向北叛逃,还想杀宇文士及以割据河西。又有人向朝廷报告了这些阴谋。贞观元年(627)四月,唐太宗诏命处死了李幼良。李大亮大约就在这以后接任了凉州都督。贞观三年(629)十一月,唐太宗遣使到凉州,使者见大亮有好鹰,劝大亮将鹰献给太宗。大亮给太宗秘密上表说:“陛下已经好久不再进行游猎,而使者又让我给您献鹰。

如果是您的旨意,就怪您违背了初衷;如果是使者擅自为之,就是您使非其人。”太宗看了大亮的奏折,对侍臣说:“李大亮可谓忠直。”并下诏表彰。

贞观八年(634),以李大亮为剑南道巡省大使,他激浊扬清,受到赞誉。十一月,吐谷浑侵犯凉州。十二月,以李大亮为河东道行军总管,与大总管李靖等讨伐吐谷浑。贞观九年(635)五月,平息了吐谷浑之乱。在这场大规模的战争中,吐谷浑可汗伏允为其部下所杀。唐太宗诏命恢复吐谷浑王国,立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为西平郡王,统领其国。太宗考虑到慕容顺新立,恐其部众不服,又命李大亮率精兵数千保护慕容顺。

贞观十七年(643),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兼工部尚书,又宿卫两宫,担负保卫皇帝安全的重任。太宗说:“遇到大亮警卫的日子,我一夜睡得很安稳。”太宗每次出巡,多令大亮留守。大亮虽然“位望通显”,而生活极俭朴。性忠谨,待兄嫂如父母。每当想起张弼的救命之恩,恨自己再没见到他。一次大亮在路途中偶然碰到了张弼,激动得抓住他的手直哭,把自己的家产全部送给了他,而张弼拒不接受。大亮又对唐太宗说:“我能有今日,全靠张弼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请将我所有的官爵转授给他。”太宗迁张弼为中郎将,不久迁代州都督。当时人们都称赞大亮不忘报恩的美德。

贞观十八年(644),李大亮卒,年59。家中只有米5石、布30匹。他抚养的孤儿有15人,待他像亲父一样。唐太宗很悲痛,三日不上朝。赠大亮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号“懿”,陪葬昭陵。(《旧唐书·李大亮传》)

王孝杰

王孝杰(生卒年不详),京兆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人。唐高宗末年(683),随工部尚书刘审礼击吐蕃,任副总管。大非川一战失利,被吐蕃俘去。吐蕃赞普见孝杰,哭着说:“你的相貌很像我的父亲。”遂以礼相待,更不加害于他,后来竟释放归来。武则天时,迁右鹰扬卫将军。孝杰在吐蕃国内待的时间长,对吐蕃内部情况最熟悉。

长寿元年(692),西州都督唐休齌请派兵收复龟兹、于田、疏勒、碎叶四镇。九月,以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征讨。十月,大破吐蕃,收复四镇,在龟兹(今新疆库车)置安西都护府,发兵戍守。拜孝杰左卫大将军。

证圣元年(695),任朔方道总管,因与吐蕃战败被免职。(《旧唐书·王孝杰传》)郭振

郭振(生卒年不详),字元震,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县东北)人。18岁举进士,为通泉尉。

万岁通天元年(696),吐蕃请和,武则天授元振右武卫铠曹,出使吐蕃进行谈判。吐蕃大将论钦陵请唐王朝撤去戍守安西四镇的兵力,要求瓜分十姓突厥的土地。元振说:“四镇十姓与吐蕃没有关系。你要求撤去戍守四镇的唐兵,难道不是为了兼并西域这一大片土地吗?”

论钦陵说:“吐蕃如果为了贪占土地,欲为边患,则就近在东面侵略甘州、凉州也就够了,何必在万里之外寻求什么利益呢!”由于谈不出结果,双方都到朝廷,朝廷亦议而不决。元振上疏说:“今天如果直接拒绝了吐蕃的要求,边患就在眼前。不如这样决定:“四镇十姓之地,中国也用不着,所以派兵戍守,是为了镇抚西域,分散吐蕃的势力,使他们不得并力向东侵略。他如果真的不想在东面打主意,就应当归还我吐谷浑诸部落及青海故地,我们也应当将西突厥五俟斤部归还给吐蕃。再说四镇十姓内部的思想状况我们也不了解,如果把他们割而弃之,恐怕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也不是安边的好办法。”武则天同意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