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武威解放后,11月被选为武威县各界人民代表,参加武威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1950年3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委任为甘肃省监察委员。1951年,任命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民革甘肃省委委员。
赵生谟
赵生谟(1889~1961),字显候,男,武威县下双寨人。早年毕业于甘肃政法专门学校法律系。任中学国文教员。后赴北京参加全国文官考试,任甘肃省毛目县(今金塔县)知事。青海建省后,任省政府秘书长兼青海省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民国23年(1934)任甘肃高等法院天水分院院长。其间曾不畏强暴、秉公处理秦安县长黄某残害农民的一起血案,获得陇南民众的赞颂。民国30年(1941)调任甘肃省高等法院武威分院院长。民国34年(1945)任宁夏省高等法院院长,后辞职回家。
权爱棠
权爱棠(1889~1956),原名国仁。武威市下双乡人,是武威有名的中医,驰誉全省。父名尚忠,是清朝进士,任山西偏关等县知县。15岁时随父在山西任所受教,读经史、习字画之外兼习医术。
民国6年(1917)毕业于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但无意仕途,立志致力于中医学。20年代中期,游学北京、山西,就教于名医施今墨,遍览中医经典著作,名医医案,医学造诣日深。
在北京、绥远等地行医时声名颇著。民国15年(1926),绥远警察厅厅长吉鸿昌委任他为警察厅医官。20年代末,他自绥远返里,设诊所于寓所,为家乡患者治病,求诊者常接踵盈门。
民国22年(1933),在省城兰州与柯与参等创办甘肃国医分馆,任医馆主任,创办医刊。民国26年(1937),由兰州返武威,被分馆派为武威县国医支馆筹备主任,建立国医馆武威县支馆,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宣传,培养青年学者,但因种种原因推行不力,便在家为人治病,授徒行医。在他门下成名者不少,甘肃著名中医席梁丞就是他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组建中医师公会、卫生工作者协会,联合诊所等卫生组织,广泛团结中西医人员,积极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对武威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著有《续名医类案》一册,《傅青主女科歌诀》一册,均未刊行。行医50年,深得辨证施治之奥秘,临床经验丰富,精于内、儿、妇科,善治温热时病和疑难杂病。尤其擅长运用活血化瘀法。晚年研究心血管病,对王清任《医林改错》和唐容川《血证论》甚为推崇,并深谙其理,每能挽逆症而起沉疴。
他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医德高尚,治病不问贵贱一视同仁,遇贫困病人常解囊相助,深受人民尊敬和爱戴。50年代连续担任武威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及民革主任委员等职。
谢智文
谢智文(1886~1959),字子明,民勤县大坝乡田斌村人。民国6年(1917),毕业于北京私立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科。同年6月,受甘肃公立政法专门学校校长蔡大愚延请为该校政治经济科教员,讲授保险学、国法学、西洋历史、商法、宪法、行政法、交通政策等课,达9年之久。民国15年(1926)3月6日,甘肃兰山道道尹张维委任谢智文为道署第三科科员。民国17年(1928)6月20日,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第七军总指挥刘郁芬委任他为该军总指挥部军需处二等科员。民国20年(1931)任酒泉县代理县长。是年2月,回民军马仲英为新疆督办金树仁击败,退走绥远,复又从绥远入酒泉,强抓壮丁扩军5万多人。加之酒泉春天大早,夏粮无收;秋天又遭雹灾,斗价大涨。11月28日又遭地震,部分民房倒塌,百姓处在水深火热、饥寒交迫之中。谢智文受命于危困之际,目睹悲惨情状,尽力安抚流亡。劝令农耕,整顿义仓,发放种子口粮,并劝豪富减息放赈,安定了民心。是年9月,国民党中央派代表团来酒泉收抚马仲英部,任命马仲英为中央陆军新编第三十六师师长。谢智文兼任该师少将参议。民国21年(1932)5月30日,甘肃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下令“酒泉县县长谢智文与敦煌县县长杜立亭互相调代”。酒泉士民以谢智文品学兼优,为官清廉,在兵荒马乱中爱护百姓,劝农救灾,赠送红锦帐一幅,以示纪念。谢智文到敦煌县仅两个月,为马仲英800多骑兵筹措粮草极为困难,百姓不堪重负,遂辞职回家,闲居四年。民国25年至32年(1936~1943),先后任甘肃省高等法院代理主任书记官、甘肃省高等法院检察处主任书记官、皋兰地方法院检察官、甘肃省参议会秘书、兰州市政府秘书。民国36年至38年(1947~1949)9月,任民勤县参议会参议长。期间,畏首畏尾,对贪官污吏不敢弹劾,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反共反人民罪行不敢反对。民勤解放前夕,参与维持治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各界代表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促使民勤和平解放,起了一定作用。
1950年,经省长邓宝珊推荐,各界人士同意,谢智文出席了甘肃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表示拥护,欢迎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运动中,他积极捐献人民币200多万元(旧币)。1951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对其侄谢风舟(国民党国大代表,国民党民勤县党部书记长)判处死刑表示拥护。1953年后,历任县水利委员会委员、积案清理委员会委员和县文化馆馆长。1959年4月病逝,终年73岁。
张汲三
张汲三(1893~1956),乳名张舍儿,民勤县城关北街灯山巷人。自幼喜爱戏曲,十五六岁时便以扮演镇番小曲戏的小旦而闻名全县。武威富贵班箱主李富贵观其演出后,赞其有演员天资,再三劝他学唱秦腔。他不顾父母及亲族威胁、阻挡,毅然偷跑到武威,拜李富贵为师学艺。一年后便在武威舞台上崭露头角。三年满师后,又借去西安接演员之机,花尽多年积蓄投师,学会了罕见的饶子功等绝招。返回后,又去张掖、酒泉访师求艺。他博采众长,刻意求新,终于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演员。他身材窈窕,眉清目秀;扮相俊美,宛若美女;嗓音甜润,唱腔婉转;口齿伶利,吐字清晰;功底扎实,腰腿柔软。能翻能打,舞姿婀娜;表情细腻,哭笑感人,演出认真,一丝不苟。在《鬼怨》中扮李慧娘持扇跑场,犹如乘风翱翔。在《泼水》中扮朱买臣妻,端盆徘徊,犹如水莲漂荡。他踩跷从两张高桌上翻下,在椅背上轻盈地跑来跑去,常令观众膛目结舌。他在武威、民勤一度大红特红,成为家喻户晓的旦角演员。并和秦腔名角名家何振中、娄英杰等平分秋色。因他常和戏剧界高手联袂演出,偷经学艺,所以,还能扮演生、丑、净角色。他一生授徒二人,其中魏牡丹唱做皆优,解放后曾萤声兰州市舞台。他先后在民勤、武威戏曲舞台上生活了40年,其拿手戏有《十万金》中的李翠莲、《水牢绽裹脚》中的小且、《余棠关》的余赛花、《泼水》中的崔氏、《宋江杀妻》中的阎婆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返家乡为刚创办的民勤群众秦腔剧团教戏。不顾年老体弱,早起晚睡,竭尽全力教演员们练功排戏,并多次粉墨登场示范演出,后因病残于家。
陈来基
陈来基(1895~1959),民勤县红柳园小西村人。民国时期民勤的名艺人。7岁丧母,10岁被继父驱赶离乡,乞讨度日。11岁被“富贵班”收为烧火娃子,随班至武威后,拜王绽子为师学艺。16岁登台演出。为提高技艺,还曾赴张掖、临泽等地访师求艺,历三年返武威“永和社”唱戏,声名大震。民国15年(1926)返回民勤,参加新创办的行富和盛社。和盛社改名德俊社后,除任主要演员外,还兼任传班。授徒曹开世、杨生沛(二人皆民勤有影响的演员)。记戏200多本,有“戏包袱”之称。生、净、丑、旦均能演唱,文武全面,形神兼备。其嗓音宏亮,唱腔高亢,道白清晰,功底扎实,做派美观。尤令同行们佩服的是他一日内扮演生、净、丑三样角色,连演三场重头戏,嗓音无丝毫嘶哑。甘肃名净袁天霖来民勤看他扮演的达摩后,叹为观止,曾登门求教。秦腔名演员刘金荣来民勤,特邀他扮演贾似道,联袂演出《游西湖》,珠联璧合,使民勤观众大饱眼福。民国35年(1946),他去武威看病,被邀到老班子连演10场,场场爆满。戏迷们给他挂红7次。从艺40多年,萤声五凉。其所表演的《铡美案》中的包拯、《黑叮本》中的徐彦昭、《游西湖》中的贾似道、《仁义巷》中的路邀、《走雪山》中的曹福、《活捉张三》中的张三、《汀瓜园》中的陶洪、《反徐州》中的华婆、《香山巷》中的达摩等都有口皆碑。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为新创办的民勤群众秦腔剧团教画脸谱,并充任导演。先后两次被吸收为剧团演员,后病退回家。
土观·噶桑丹曲尼玛
土观·噶桑丹曲尼玛(1898~1959),藏族,为青海佑宁寺第七世土观佛,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于今天祝县赛什斯乡山大村。光绪二十六年(1900)掣定,5岁坐床,先后在佑宁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学习,通晓五部大论,在甘、青、内蒙古等地声誉很高,曾任天祝红沟寺、华藏寺、夏玛寺(南冲寺)法台。光绪三十一年(1905)赴京供职,清廷赐封呼图克图和静修禅师名号。民国元年(1912),因“劝导徒众,宣赞共和”而加封为“圆光妙智静修禅师”称号。民国13年(1924),佑宁寺失火,他主持维修了佛殿。民国14年(1925),陪同九世班禅赴京,后到内蒙古弘法,并至上海、沈阳、杭州等地。1948年被选为青海国大代表、立法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当选为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族委员会委员,政协青海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等。1959年圆寂。
胡治臣
胡治臣(?~1938),民勤县东镇乡调元村人。
东镇乡调元村地处腾格里沙漠北缘风口地带,自古沙患严重。每遇狂风,流沙飞扬,农田常被风沙埋没。治臣见状,不甚感慨,决心治理沙患。民国16年(1927),他以兰州代理商会会长兼甘肃茶务主席身份写劝募书、主布施簿,向兰州工商各界及其友好人士奔走求援。金城仁人慷慨解囊,热忱相助。一年余,募得大笔银两,便立即返里,协同地方人士集资成立“风沙会”,作为防风治沙和保护农田之基金。并选专人负责管理,放贷出息(后来陆续变成粮食)。买柴草,压风墙,购树苗,造林带,防风固沙,从不间断。植树期间亲自督察。
每年雇用专人看守。风墙上下,禁绝行人;树林内外,牛羊不牧。数年后,西自四园底子,东至胡泉库地坑,风墙高耸,林木成荫。从此黄沙止步,景观壮丽,俨然塞上屏障,沙乡长城。民国27年(1938),胡治臣逝世。风沙会为他送“造福桑梓”一匾,以纪念之。
申履侯
申履侯(1900~1975),字信承,古浪县古丰乡樊家崖头人。宣统元年(1909)入本村私塾受启蒙教育。民国3年(1914)至5年(1916)夏在县城龙山镇高等小学读书。民国5年(1916)秋入兰州第一师范,民国11年(1922)夏毕业,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民国16年(1927)夏毕业,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作。民国18年(1929)甘肃大旱灾荒,他回家省亲,妻子已逝,乡邻中老弱者死于沟壕,强壮者逃往他乡,惨不忍睹。从此思想消沉,不图政治进取,便写信辞去军事政治学校工作,到省立武威第四中学当了英语教员,后任教务主任,长达14年之久。期间曾兼授私立武威青云中学英语。民国33年(1944)3月20日,古浪县临时参议会成立,他以教育界代表被省政府圈定为参议员,并在成立大会上选为副参议长。民国34年(1945)10月10日,古浪县第一届参议会选为参议长。期间他倡议并发起筹建古浪县立中学的募捐活动,遂于民国36年(1947)建成古浪县中,他担任第一任校长,并招生施教,为古浪中等教育之始,深得人民赞誉。他业余爱好音乐、国画,善收藏古玩、字画、陶器、玉器、古钱币、古佛像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研究申医理论并应诊施治,为古浪县人民医院主治中医师,长于妇科,治妇女经期腹痛验方被收入《甘肃中医验方集锦》。从1955年11月起,至1965年8月的10年间,他先后被选为古浪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五届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0年4月退职回家,1975年病逝,终年75岁。
薛进文
薛进文(1900~1970),字晋堂,民勤县三雷乡上雷村人。民国17年(1928)毕业于甘肃省立第四中学。毕业后即任民勤县高等小学教员。民国18年(1929),任民勤高等小学校长。在县高等小学期间,孜孜不倦,循循善诱,深受学生欢迎。民国19年至21年(1930~1932),任民勤县女子小学校长,为争取乡村女孩上学,争取妇女解放做出了贡献。民国21年3月至32年(1932~1943),先后任民勤教育局督学、职业学校校长、教育局局长、教育科科长、社会科科长等职,期间,为发展小学教育,创办短期义务学校和民众学校,举办县城妇女民众识字班,辛勤奔波,成绩显著,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民国24年(1935)由汪锡福介绍加入国民党。民国34年至36年(1945~1947)任民勤县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党民勤县党部执行委员、甘肃省参议会参议员、民勤县水利委员会副主任。任县、省参议员期间,敢于弹劾枉法、兴利除弊。民国37年(1948)1月,出任卓尼县设治局局长,勤谨理政,颇有政声。1949年8月,兰州解放。他从报纸上看到解放军进城后,秋毫无犯,纪律严明;共产党政策宽大,对起义的国民党军政人员不计前嫌,认识到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产生了起义动机,于是和卓尼县各界士绅商议起义。后又和临洮保安司令杨复兴到岷县去见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周祥初、专员刘余生汇报起义事宜。1949年9月11日,薛进文和卓尼县旧政权军政人员一起起义,卓尼县和平解放。他将所经手的枪支弹药,重要物资和案卷等完整地交给人民政府,后返回家乡务农。
1951年,“镇反”运动开始后,因历史问题被县公安局拘押,管训了7个月后释放,交群众管制。因能接受思想改造,劳动吃苦,群众反映较好,1952年6月取消管制。后经中共民勤县委研究决定列为民主人士。1953年安置工作,分配北街小学任教员。5月,调任民勤县教育科科员。1955年被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7年7月任县教育科副科长。1957年7月,整风运动中,薛进文被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1958年3月以“反革命案”逮捕,1958年6月19日被判有期徒刑12年。1962年保外就医。1970年5月病逝。1979年6月8日,民勤县人民法院经对薛进文“反革命案”复查,决定撤销1958年6月19日判决,改为无罪平反。
张开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