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人物卷
2666800000023

第23章 立传人物(1)

武威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人文积淀。各民族间杂居住,交相辉映,共同为武威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后,随民主革命的风起云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武威大地上涌现出了不少的仁人志士,专家学者,他们或在本土、或在外地,为武威的现当代史谱写了丰富多彩的篇章。本章的形成,除广泛搜集整理外,对当代人物资料曾做了大量地征集工作,尽量编纂成传记、简介、表录等,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可能有不少遗漏和错误之处,补充完善工作尚需后来者的努力。

一、本籍人物

齐振鹭

齐振鹭(1868~1911),字飞卿,武威县人(今双城镇北安村)。光绪年间武秀才。能书善画,文武兼备,在乡民中很有威望。

清朝末年,外患频繁,内政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地处边陲的河西地区,由于连年灾荒,农事不兴,广大民众深受贪官污吏、苛捐杂税之苦,怨声载道。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农历八月十六日,齐飞卿领导的以哥老会会员为骨干的武威农民大暴动爆发。

暴动当日,四乡六渠农民浩浩荡荡涌进城门,要求县衙减免税收。他们捣毁四大街的巡警岗楼,抄了缙绅王佐才、蔡履中、李特生等的住宅,打伤了捕厅张傅林,知县梅树楠吓得越墙而逃。与此同时,衙署军警已暗中出动,手执快枪马刀,向乡民猛扑过来。乡民因缺乏周密的组织与战斗训练,手中武器又多是长矛农具,无法抵御枪击刀砍,被冲得四零五散。齐振鹭在乡民掩护下,化装逃走,陆富基、李飞虎、于成林等起义组织者被捕遇害。

齐振鹭外逃后,接触了一些革命志士,接受了革命思想,于宣统二年(1910)秋,潜回武威,进行反清活动。他组织哥老会,筹措武器,建立农民武装,积极准备配合全国革命。宣统三年(1911)三月,武威哥老会在齐振鹭领导下,再次暴动,由于准备不周,力量薄弱,这次暴动很快被陕甘总督长庚派兵镇压。齐振鹭在乡民掩护下准备去西藏,不料被族弟齐振海出卖,被捕入狱。同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的风潮波及全国。齐振鹭闻知,在狱中策划起事。由于起事密令鸡毛传单被凉州知府王步瀛侦获,暴动泄密流产。十月十五日凌晨三时,齐振鹭被当局杀害于武威大什字,年仅43岁。

齐振鹭等人的事迹在武威民间广为流传,被编为故事和凉州贤孝唱段到处宣讲演唱,至今不衰。

陆福基

陆福基(1865~1910),又作陆富基,武威县人(今武威市永昌镇刘沛村)。与齐振鹭同为清末武威农民暴动的领导人。

福基自幼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幼年跟随祖父(清末武举)习武,不爱读书。成年后粗通文字,务农为生,以仗义疏财闻于乡里。

清朝末年,吏治腐败。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老百姓生计艰难。福基对此恨之入骨,遂与当地劳苦农民数百人,围攻劣绅李特生和王子清庄院。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又率领农民数千人进城,要求豁免鸦片税和契据税。愤怒的农民推倒巡警岗楼,攻入县署并捣毁县巡警头目的住宅。由于当局派军警镇压,遂告失败。福基于起事失败后,逃往武威南山。官府为搜捕他逮捕了好多人,为了不牵连齐振鹭和其他同党,他主动向官府自首,遂被押解省城兰州。宣统二年(1910)三月遇害。时年46岁。

对陆福基的死,武威群众深感不平和怀念。武威名士杨成绪为文致祭,称他为英雄,群众把他的事迹编成民歌,在民间传唱。

杨成绪

杨成绪(1831~1919),字绍文,又字绍闻。武威县城关镇人。因他排行第四,人称杨四爷。

他自幼生性聪慧,很有才气,但性格倔强,恃才傲物,爱借用典故讽喻讥评人事,人称“狂生”。他为文不遵“八股”章法,屡试不第。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43岁时才考中秀才,光绪二年(1876)46岁又考中岁贡生。后曾去西安乡试,因在试卷中抨击时政而落榜。从此绝意科场,隐身民间,靠写字卖文为生。他字写得很好,墨迹保存于民间者甚多,武威地、市博物馆收藏有他的书法作品。

他和广大劳苦大众朝夕相处,深谙民间疾苦,如遇有不平事即挺身而出,仗义直言。清宣统三年(1911),武威农民在齐振鹭、陆福基领导下掀起抗税反清运动,当陆福基被捕解往兰州前,他特为陆写了申诉状。陆被杀,遗体运回武威时,他作文致祭,称陆为英雄。后来齐振鹭被杀于武威大什字,暴尸街头,他义愤填膺,在大什字当着众人的面,毫无顾忌地脱下裤子拉屎撒尿。当有人提醒他大什字人多时,他说:“凉州城里哪里还有人!?”这一行动充分表露了他愤世嫉俗的感情,也说明他仗义勇为,不畏权势。

他一生耿介,光明磊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平时言谈举止多诙谐幽默,时人称他为凉州一怪。

李于锴

李于锴(1862~1923),字叔坚,又字冶成,武威人。

于锴天资聪慧,自幼每天背诵诗文八九百字。14岁成为秀才;21岁时考中举人。中举后以父年老,随侍左右多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34岁才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四年散馆,授山东蓬莱知县,代理武城、泰安知县,后任沂州府知府。青年时期喜欢考据,爱好诗、赋。所写《式训小记》是考据文字。所作《尹夫人台碑》是具有考古性质的骈文。有古近体诗一百多首,名《写经楼诗草》。其中《雪山歌》是一首描绘家乡风光的作品。

光绪二十年(1894),他去北京参加会试没有考中,就留住北京。在此期间,他结识了监察御史甘肃秦安人安维峻。安曾上疏光绪帝,请杀“卖国强臣”李鸿章,并指责慈禧太后,被罪革职。安谪戍军台时,于锴赠诗四首,表达了不平和同情之意。并亲自送安到张家口。光绪二十一年(1895),为反对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他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甘肃应试举人76人联名写了《请废马关条约呈文》,李于锴是起草者,也是第一个签名者。

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山东蓬莱知县。他一到任就着手剔除弊政,首先改变征民船巡海的旧制,使民船敢于在蓬莱靠岸,从而运来了粮食,使粮价下跌,当地人受惠不浅。其次,改变渔民在海上抢掠遇难船只的恶行,对不听劝阻者严加惩处,使遇难船只得到及时救援,当地人民为他立了功德碑。他在泰安任知县一年多,清理了积案,还募集资金修筑堤坝,预防了水患,当地群众齐声称颂。不久又升任沂州府知府。沂州是一个穷地方,历来盗贼猖獗,人民生活很不安定。他认为穷是盗贼多的根子。沂州城南几十里,有个叫“凤凰蛋老屯”的地方有煤,他决计开采,终于成功,造福于当地居民。用煤矿赢利资助军费,兴办教育,当地百姓称他为“贤太守”。

民国初年,袁世凯任大总统,袁任过山东巡抚,与李于锴有交,曾召他去北京任职。他坚辞未去,又委任他为甘肃警察厅长,他又辞不就任。民国2年(1913),他从山东返里,闭门谢客。但对人民疾苦,并未忘怀。民国6年(1917),他继承其父铭汉的遗志,自己出了银圆2000元,减免了武威县由明代沿袭下来的王(明肃王朱)、吴(允诚)、宋(晟)府更名地粮1800石,减轻了农民多年的沉重负担,全县人民都很感激他。

他生前所作诗文不少,但大多散佚,他死后遗作由长子李鼎超整理刊行了《味檗斋遗稿》。

李膺基

李膺基(1854~1927),字云卿,号山樵。武威市二坝乡羊场堡李家湾子人,是清末民初武威一位著名中医,其声誉遍及陇右。

膺基少年时中秀才,光绪年间充拔贡。一生专业于医,以济世救人为志。

他行医十分重视医德,以“恤贫济困,救死扶伤”为夙愿,为贫困者治病从来不辞艰辛,当地群众无不交口称赞。

膺基生性刚直,不阿权贵,傲视豪富,不愿为豪强服务。在权贵、豪强面前总是摆出一副高不可攀的架势,每延之而不肯去,因此被当时有权势者号曰“李大架子”。

贾坛

贾坛(1862~1941),字杏卿,男,武威市城关镇人,出身于商贾之家,其父以经商为业,因家庭富裕,贾坛兄弟三人皆入学读书,兄贾坤为光绪二十五年举人,三弟贾垣一生从商,民国初任县商会会长。贾坛为二,光绪廿八年(1902)中秀才,封文林郎。民国初至民国20年任县参议会参议员,同时任县商务会会长。

民国初年,贾坛创办凉州试验农场一处,并任农会会长,培育果木、麦种、花卉等,振兴农林事业。民国十七八年,全省大旱,颗粒无收,饥民成群,武威商会出面,贾坛协同地方人士,动员商号、大户募捐粮食,开办舍场,救济灾民。同时也很重视地方教育,常带头集资,以解决办学经费。

民国4年(1915)4月,武威南营乡青嘴喇嘛湾唐弘化公主墓被当地群众掘开。墓志被人匿藏。贾坛知道后四处寻访,将墓志找回,保存在文昌宫。民国16年(1927)5月武威大地震,文庙和文昌宫殿宇墙垣大半倾圮,武威有识之士多方筹资,动工维修,贾坛身负主事之责。

先牮正文庙尊经阁五楹,大成殿三楹;重修东庑殿七楹;对西庑、戟门、泮池、照壁、内外宫墙、东西栅门,均经修补,恢复旧观。民国20年(1931),武威文庙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贾坛任委员,并被公推为维修文庙主事。民国23年(1934)腊月,贾坛与唐发科在高昌乡(现永昌镇)石碑沟访得“元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所立之处,几经周折,寻得半块石碑。

遂将碑移置教育馆保存。贾坛一生为抢救保护文物,维修历史胜迹,做出了一定贡献。

聂守仁

聂守仁(1875~1936),字景阳,镇番县新河乡人,清末廪生,民国初年以生员考授典史职,后又毕业于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辛亥革命后,加入同盟会。曾先后往返于北京、兰州之间。经多年观察,终于认清袁世凯其人,著文对袁进行公开的抨击和反对。民国2年(1913)5月,国民党甘肃支部创刊《大河日报》,推马安良为社长,郑齡为总编辑,聂守仁为主笔。他借助报端,力笞袁世凯。民国3年(1914),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甘肃支部,取消第一届省议会国民党籍议员资格,封闭《大河日报》,总编郑齡被通缉。守仁则因“鼓吹革命言词激烈”被逮捕入狱。狱中,他正气凛然,毫无惧色。借古讽今,矛头直指袁世凯及其党羽。曾为一狱吏撰写春联“看此老泥塑木雕果犯谁忌来坐狱;如我辈生龙活虎应固囹圄常为囚”,可见其时心境。入狱百日,即被保释出狱。出狱后辗转四川、上海、北京、山西、陕西等地,最后回归故乡民勤。

民国3年,民勤掀起尊孔高潮。守仁回归之日,正值士绅卢殿魁、卢殿元、张锡寿、田毓炳等人发起组织“圣诞会”,他被推为该会代理人。以圣诞会名义,募资缮修文庙学社,兴筑城乡高等学堂,号召贫穷子弟入学识字,为本县文化教育事业竭心尽力。民国14年(1925)10月,段祺瑞免除了陆洪涛的甘肃省省长职务,任薛笃弼为甘肃省省长。薛向与守仁交谊甚笃,佩服其才干为人。一上任便委任他为大通道代理,并亲自接见,辞言谆谆,以洁已奉公,勤政爱民为训勉。任职期间,他以解救民间疾苦为己任,体恤下情,深得地方民众仰慕和信赖。一年间,大通即有不少人上书甘肃省府,请予嘉奖。民国15年10月16日,省府公署褒扬他“办事切实”,升为署理。在政务之暇,调查搜集资料,撰写了一部《大通县风土调查》,分8类,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民国16年初,守仁因受诬陷以收贿罪被西宁道尹押送来省,送往军法处收押。判刑12年半。

然而一年之后,又被莫名其妙地保释免刑,并再次步入政界。民国17年7月,国民党甘肃省党部创刊《甘肃民国日报》,被聘为主编。继而《甘肃民国日报》与《国民日报》合刊,改办《新陇日报》,他又兼任《新陇日报》主编。办报数年,因持论公平,笔著颖奇,在甘肃报界著有声誉,名噪当时。

民国20年8月,被委任为甘肃省出版局局长,并参与了《甘肃通志》的编修工作。所著《甘肃物产志》《甘肃兵防志》资料丰富,内容翔实;文笔新奇泼辣,为方志界称道。《甘肃通志》告竣后,他因积劳成疾,于民国25年(1936)4月2日病逝。当时,甘肃报界隆重悼念,称他为“甘肃报界先进”。

聂守仁学识渊博,品节清醇,善于著书立说。其主要作品有《甘肃省三十年事略》《景阳诗文集》《北游纪程》《毋忘斋笔记》《劲草知非琐记》及《书法问津录》等10多种。

唐发科

唐发科(1879~1955),字榴亭,甘肃省武威市永昌镇下源村人。9岁入私塾读书,20岁入武威县儒学为生员,25岁补廪膳生员。民国4年(1915)入甘凉道师范学校修业一年。毕业后在中坝小庙任教4年。后任城内小关庙塾师约10年之久。民国19年(1930)起任万寿宫小学校长,历时20年,期间曾兼授武威师范国文课。至1951年,他从事教育事业达35年之久。

他办学最重身教,事事以身作则,不吸烟,不酗酒,生活简朴,勤于职守,以此影响和带动师生,树立良好的校风。由于办学有方,刻苦认真,使万寿宫小学在全县很有名气,城乡学生大量涌来,虽校舍不断扩建,但仍难以容纳。为此曾得到国民政府传令嘉奖6次,记功1次,发奖金1次,发奖状2次,成为武威教育界的名人。

他很关心文物保护工作。曾和地方人士段永新、贾坛、赵士达、孟德元等发起组织武威县文物保管委员会。对保护文庙古建筑和收集保护文物做出了成绩。对武威地方志的编修工作,也极为关心,亲自编写了《大事记》《教育志》《财政志》的部分内容。

1949年9月,武威解放后,聘请他为武威分区公产管理委员会委员。1951年被选为武威县各界人民代表,并被推为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同年6月,被任命为武威县副县长。他办事非常认真,不徇私情,他的儿子唐儒林触犯刑律,当办案人员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不管谁,只要犯了法,就要依法惩处,不能因为是我的儿子而讲私情。”他不以官而徇私枉法的精神,深得全县人民的赞誉。

段永新

段永新(1880~1961),原名永润,一名维新,字鼎丞。武威市城关镇人。

光绪二十三年(1897)17岁时初应县试,考入县儒学为生员。光绪三十三年(1907)赴应省考,考取优贡。同年,和他二哥段永恩(光绪辛丑科举人)赴北京应知县考试,考中知县,被分配到四川,任成都造币厂监造委员。

民国2年(1913)4月8日,他在武威竞选国会议员获胜,到京任职1年。民国4年(1915)他再次赴北京考县事获中,留住北京。民国5年(1916)被派赴新疆护送省政府印信。同年国会恢复,他仍任国会议员。民国6年(1917)北洋政府组织新国会(即安福国会),他再次任议员至安福国会解散。民国10年(1921)至民国12年(1923),任绥远实业筹备处处长、实业厅厅长,兼任绥远垦务总办及包头商务总办。民国13年(1924)至民国19年(1930)期间,除任安徽宣城县县长半年,一直留住北京。民国20年(1931)由北京回武威,组织成立文庙管理委员会,并担任主任。民国22年(1933),代理永昌县县长。民国25年(1936),红军西路军西征过永昌时,弃职潜回武威,被撤职。民国26年(1937),调任古浪县县长,几个月即辞职回家。民国27年(1938),在武威红万字会任理事长。同时组织成立了武威修志委员会及文献委员会,并担任总纂及主任委员,和唐发科、贾坛、赵士达等人共同编修武威县志及保护文物。民国29年(1940)至民国38年(1949)曾先后担任省参议员、县银行董事长、县参议会议长、议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