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桑丹贝尼玛(1744~1807),于藏历第十二绕迥木鼠年即乾隆九年(1744)出生于今天祝县旦马乡的藏族家庭,为青海乐都瞿昙寺活佛,拜贡哇佛为师,在卓仓寺学习《集类学》《中论》《般若》等。20岁时,依松巴堪钦受比丘戒;25岁起赴西藏,在哲蚌寺郭芒札仓勤奋学习,承事隆多喇嘛和知嘉佛为师,巡礼多处圣地,虔诚修习金刚瑜珈母的二次第,在二世嘉木样吉美旺布座前,聆听了《宗喀巴全集》教敕和在甘珠尔巴饶布吉处聆听了《甘珠尔》大藏经的教敕,承事土观三世、贡唐仓、木雅·丹贝尼玛等许多善知识者为师。曾担任塔尔寺医学院的法台和塔尔寺第三十六代大法台,教授了公共学习和单独学习的许多佛法。49岁任塔尔寺五十三代赤钦(大法台)主座职位。嘉庆十二年(1807)圆寂,享年64岁。
华锐拉然巴·罗桑曲达尔
华锐拉然巴·罗桑曲达尔(生卒年不详),诞生在今天祝县天堂乡天堂寺附近的藏族家庭。为塔尔寺时轮学院第二代法台,在塔尔寺“伯敦协珠琅”学法门中,研习《量释论》,继而入西藏哲蚌寺郭芒札仓,精学五部论典,在拉萨大祈愿法会中辩论经教。后依据西藏地方政府之令,赴库伦哲布尊丹巴处服务于二十七项教政事务。回归后,弘法利生担任了塔尔寺时轮学院法台。生、卒年不详。
丹玛·华丹土旦嘉措
丹玛·华丹土旦嘉措(1771~1847),于藏历十三绕迥木马年即乾隆三十六年(1771)生于今天祝县大红沟乡的藏族家庭。7岁时坐床,为青海互助县甘禅寺活佛。拜然坚巴阿旺脑吾为师,学习文字,聆听《甘珠尔》大藏经的教敕。当年在驻锡塔尔寺的六世班禅丹贝益喜座下受沙弥戒。后在佑宁寺和广惠寺学习了《集类学》和《因明学》。木兔年(1795)赴西藏入哲蚌寺郭芒札仓,由第八世达赖强白嘉措授比丘戒,赐予额尔德尼班智达堪布的名号。前后拜哇日格西·赤钦丹巴饶吉、郭芒札仓的卸任堪布图朵尼玛等为师。返回安木多后,奉侍第二世嘉木样、贡唐仓、土观·曲吉尼玛等高僧大德,聆听显密经典,学识广博。曾任佑宁寺的堪布、密宗院法台和塔尔寺、广惠寺、曲藏寺、天堂寺等处的堪布。于藏历火羊年即道光二十七年(1847)圆寂,享年74年。
嘉雅·罗桑丹贝尼玛
嘉雅·罗桑丹贝尼玛(1797~?),于清嘉庆二年(1797)生于今天祝县大红沟乡藏族家庭。
是天祝嘉雅寺第四世活佛。26岁时任塔尔寺堪布,还任过塔尔寺密宗院堪布。卒年不详。
莫科·阿旺勒谢尼玛
莫科·阿旺勒谢尼玛(1807~?),生于藏历第十四绕迥土龙年即嘉庆十二年(1807),为天堂寺活佛,通晓显密,精通大小五明,学识出众,声誉极高。担任过东科佛的老师,人称莫科央增。著有《历史年鉴》《丹顶寺志》《训言》《地方颂词》《桑文》等,为天堂寺时轮学院第一位堪布。曾应清总督迎请至兰州求雨,被清廷封为“达喇嘛”称号。他学识渊博,弟子众多,当时有两位德国学者前来与之辩论,以失败告终,对他十分崇敬,听受了许多佛法。终年八十余岁。
华锐冈金(罗桑琼培)
华锐冈金(生卒年不详),天祝县人,是清时期安多藏区著名学者,早年入拉卜楞寺闻思学院攻读,获多然巴学位,精通大小五明,淹贯三藏,名扬藏区。
唐希顺
唐希顺(?~1708),甘肃武威人。自行伍补凉州镇标把总。康熙十三年(1674),陕西提督王辅臣叛,响应吴三桂。希顺跟凉州镇总兵孙思克东渡黄河平叛,转战有功。十五年(1676),从围平凉,破敌虎山墩,希顺奋勇争先,手足被伤。王辅臣投降。叙功,予希顺参将衔,管提标千总。不久迁守备,与参将康调元攻复阶州(今甘肃武都)、文县。
康熙十九年(1680),勇略将军赵良栋征四川,调希顺从军,迁四川川北镇标游击。时吴三桂已死,其孙世继称周帝,据有四川。赵良栋军由雅州(今四川雅安)进击,收复荣经。
希顺从总兵李芳述等收复黎州(今四川汉源),渡过大渡河,又收复建昌(今四川西昌)。
二十年(1681),从赵良栋自金沙江下云南,收复昆明,吴世自杀。叙功,予希顺左都督衔。累迁台湾水师副将。三十二年(1693),擢贵州威宁镇总兵。
康熙三十五年(1696),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康熙帝亲征,发兵十万,分东西中三路出击,命希顺隶西路军。希顺自贵州率亲兵百人,兼程而进,与甘肃提督孙思克军相会。五月十三日,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统帅的西路军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南的宗莫德)与噶尔丹主力军队遭遇,激战了一整天,歼敌数千,噶尔丹率残部西逃。叙功,予希顺世职云骑尉,擢四川提督。
康熙三十九年(1700),四川打箭炉(今四川康定)西藏营官喋巴昌侧集烈叛乱,康熙帝命侍郎满丕与希顺平叛。希顺分兵四路进攻,歼敌五千余,斩喋巴昌侧集烈,收复打箭炉,藏民一万二千余户内附。四十年(1701),因病退休。康熙四十七年(1708),病卒,御赐祭葬。子际盛,袭职,入四川籍。(《清史稿》卷257《唐希顺传》)高岐凤
高岐凤(生卒年不详),武威人。由选贡任睢宁(今江苏睢宁县)知县,睢宁人称他为慈母。
后官至江南粮储道,事迹不详。惟其在睢宁的政绩称颂不衰。明天启二年(1622),睢宁遭受水灾兵燹,城郭荡为丘墟,所辖的三山堤防屡坏,人民忧虑不堪。岐凤刚到任,捐出自己的薪俸兴修,从此睢宁无水患。睢宁旧设驿马,嘉靖、隆庆年间,驿马多达四十匹,每匹工食银八两,外加十两。全县共有驿马四十匹,每年耗费白银七百二十两,苦了老百姓。天启初年,减去驿马二十匹,县官又给每匹马外加银四十两。马数虽减,银两增加,人民受累。
岐凤认为睢宁“地非南北之冲,官无送迎之扰”,没有设置驿马的必要。还说:“设驿马是为了吃人,人再攫取给马附加的银两,这又何苦呢?”他请示上官,废除了驿马。有一年天大旱,邻近的郡县禾苗都枯死了,睢宁却不缺雨。岐凤离职后,睢宁百姓伐石树碑说:“各郡县无雨,而睢宁独雨;各郡县祷亦无雨,惟宁独不祷而雨。”这就是高岐凤的德政。
岐凤生子杰士,入学为诸生,孙名上达。(潘挹奎:《武威耆旧传》)高上达
高上达(生卒年不详),武威人,高岐凤之孙。康熙(1662~1722)年间,以文学考中了武举。有经世之志。他曾说:“生不为万里侯,独不得为百里侯,以苏吾民乎!”这时朝廷用兵西陲,靖逆侯张勇驻军秦州(今天水市),高上达投奔张勇帐下,张看到他很有信心,便收留下来。到临敌作战时,上达能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张勇发现这是一个人才,可管一个县。张向上推荐,让高上达代理徽县知县。上达征兵筹饷,不扰百姓,民赖以安。由此实授山东即墨县知县。当时天下初平,而沿海地区尚未宁静,即墨县栲栲岛就是坏人出没之所。上达到任后,亲率壮丁,闯其巢穴,盗贼不敢抵抗。上达在张勇麾下时,手持铜椎,善于左右拒敌,或击人在十步以外。他去栲栲岛,袖内藏着铜椎,盗贼抗拒时,一触即溃。时有海涛声和风雨声,盗相惊曰:“是不是铜椎高公来了?”于是相伴以降。即墨从明末以来,学校久废。上达努力劝学,让百姓及儿童习礼学诗,俗风大变。于是他修葺孔子庙堂,使即墨成为“斌斌文教之邦”。这一带过去常有蝗蝻灾害。从上达任即墨知县,蝗蝻不复入境,人说这是他的“善政所感”。即墨大治之后,上达盖小园为休沐之所,自题楹联云:“闲对夕阳看宝剑;喜拼薄俸买名花。”上达有子六人,第三子名崇徽。(《武威耆旧传》)高崇徽
高崇徽(生卒年不详),字云甲,号退山。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幼治《易经》,往往有不同寻常的理解,师友认为他是一个奇才。作《四书制义》,阐发先儒的研究成果相当全面。官江西安义县(今江西安义县)知县。刚到任,遇上歉收年,他不忍敲诈百姓,捐出自己的薪俸为民完纳钱粮,甚至典当自己的衣服以满其额。安义城垣破烂,崇徽率众兴修。又修孔庙,修明伦堂,不请上级拨款,不给百姓摊派,精心谋划,玉成其事。公余时,喜欢培养人才。县中子弟有可造就者,他招来谆谆教诲,崇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百姓忘记了他是官员。有个名叫帅念祖的青年很有才华,崇徽招在门下,亲自教授,考中了举人,联捷成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不久,高崇徽迁任浙江安吉州知州,父老送钱助行,他坚拒不受。
崇徽为吏虽久,但他喜欢谈文。雍正癸卯元年(1723),任江西乡试同考官;乾隆丙辰元年(1736),任浙江乡试同考官,都能发现人才。江西乡试时,试题是《仕而优则学》。有一份男字第三号试卷,文思幽奥,房考师张某断不开此卷的句子,不懂其文义。崇徽一见很惊讶,便极力推荐。正考官任兰枝还没把卷子看完,就惊问崇徽:“你认为此文如何?”崇徽答道:“字字心血”。正考官即提笔将此四字批在卷子上。副考官德某刚睡醒来,崇徽告以此卷的情况。德问:“何字号?”徽答:“男三号”。德说:“不必阅文,可以此卷压卷。
”正考官问:“为什么?”德说:“刚才梦中有神人向我祝贺说:‘你的三儿子已经中了解元’。”经评阅这次乡试结果,男三号卷子定为第一名。揭榜后,此卷为周学健,江右名士,后成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周学健每与人谈起此事,对高崇徽的知遇之恩感激涕淋。崇徽在安吉州任职二年,辞官回乡,教授里中子弟,诱掖不倦。但他对学生要求很严,偶而表扬成绩极佳者,后生以是激发,学业日进。崇徽卒,乡人思念不已,称退山先生。(《武威耆旧传》)
卢生薰
卢生薰(1689~1724),字文馥,号月湄,镇番卫(今甘肃民勤县)薛百人。生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二十一日。自幼聪慧颖异,五岁读诗书,八岁能做文章。在父全昌薰陶下,和兄生华、生莲、弟生荚互相淬励,文学经史成一家言。乡会诸墨,脍炙人口。其昆仲合吟《兰言斋诗集》,为一代名作。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其兄生莲中举人。生薰由于额限抑中副榜。雍正元年(1723),恩科广额,生薰与弟生荚同举于乡。是年会考,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生薰文声彪瀑,倾动一时,有“人在长城之外,文居诸夏之先”之赞誉。
“历览阅诸名作,令人作武陵桃园之想”,其文章动人如此。在翰林院时,文笔娴熟,辞令精通,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赞扬他“雅尚素风,长迎善气”。性恬淡,呐呐善下,与同僚相互砥砺,深受翰林尹望山、陈榕门、帅兰皋、张晓楼、王罕等人器重。雍正二年(1724)病逝于北京。时年36岁。
卢生华
卢生华(生卒年不详),字文锦,明骠骑将军卢□后裔,名医卢全昌之子。弟生莲为进士,生薰系翰林院庶吉士,生荚为举人。
生华性聪慧,好学,博通经史。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登乡榜。尤工诗文。当时,川陕制府观风全秦,其昆仲俱列高等,倾动河西,制府特加奖赏。那时镇番卫尚隶小学,因生华等文声彪瀑,第二年制府同学政文章奏请为镇番特开大学。生华生平善启后学,诸弟联翩科甲,子侄接踵入泮,皆其陶冶。郡邑之士,闻风而至者倍受教益。因此,桃李天下,多所造就。享年70岁终于家。一生未仕,著有《镇番县志》10卷。与其弟生莲、生薰、生荚合著《兰言斋诗抄》。以子卢贵,赠文林郎。
张宗孟
张宗孟(生卒年不详),清初武威朵兰坪人。幼时读书过目成诵,有“神童”之誉。12岁时考中秀才,后来到西安参加乡试时,他看到考生们肩担行李,听候点名,在考官面前奴颜婢膝的样子,愤慨地说:“读圣贤书,就是这样的争取功名啊!”遂愤然而归。
回到乡里后,他刻苦自学,对《周易》精心钻研,提出“徒求诸理则腐,徒求诸数则幽”的见解,著成《周易理数合参》20卷。
当时的读书人只知道八股制艺,古文诗词,很少有人研讨天文、数学。而宗孟却对天文、数学精心钻研,他把《周髀算经》提出的勾三股四运算法运用到实际上,获得了突出的成绩。
他运用这种算法,每年秋季为乡邻们测算产量,精确无差。著有《算法简易》2卷。惜其两部著作均已散逸。
孙诏
孙诏(生卒年不详),字凤书,号友石,武威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五十一年(1712)进士,是清代武威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入翰林院为庶吉士,雍正元年(1723)改任知县。
他为人刚正不阿,所以多遭毁谤,当了很长时间的县官仍得不到升迁。一次雍正因事去先陵,御驾经过他所在的县驻跸。当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行宫外积雪深达几寸。按照惯例,宫门内外的清扫工作都由宫内太监负责,不是地方上的事。由于宫监曾向孙诏索贿被拒绝,所以想借此整他一下,叫他来亲自扫雪。诏手持扫帚对宫监说:“县官为天子扫雪,难道是什么耻辱事吗?”于是弯腰扫雪。宫监无可奈何,既气又恼,想叫手下打他一顿。孙诏见此情况,就把为首的太监引出来,命令衙役把他绑起来,并加以杖责。这时,许多大官都候在宫门外,准备拜见皇帝,看见这个情景都很惊恐,就向雍正帝奏报,请求降罪。雍正帝听了大臣门的奏报,说:“这个知县有胆量,宫监滋事生非不能原谅,交给上司处罚。”接着特别召见了孙诏,再三予以安慰勉励。
此后他历任宁波知府、宁绍道台、两浙盐运使、江西按察使。在调湖北布政使任时,死于南昌。
孙诏为官勤于政事,尤其慎于处理刑狱之事。他说:“我不能使人无冤屈,惟求自己无可后悔就成了。”在宁波知府任上,朝廷因浙江曾出过几起叛逆案而停止每年的科试,他则明令规定:凡欲参试生员,必先纳完赋税,凡有功名而不交纳赋税者,要罪上加罪;凡已参加考试而没有纳完赋税者,必须经当地有关部门证明已纳完时才可录取。不久学使到宁波视察,认为是个好办法,就命令全省实行。这一年浙江赋税完纳是全国最好的。雍正对浙江人能很快转变,乐于完纳课税非常高兴,就准予恢复科试。至此,人们都夸孙诏对浙江人办了一件好事。
浙江著名学者全祖望,对孙诏非常折服,诏死后他特作诔文,称颂其功德,认为他是西北的英才。
张□美
张□美(生卒年不详),字昆岩,武威人。清雍正元年(1723)应孝廉方正科的荐举,授广东惠来县知县。升廉州府(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知府,又升雷琼道。辞官回家后。他关心地方文化教育,给书院赠送《十七史》等书籍955册。著有《濯砚堂诗钞》行世。
雍正元年,凡是应征到京的诸生,雍正帝一般都要召见。当世宗问到某省诸生时,说:“你们这些秀才,过去考试,经常都能考很好的成绩吧?”诸生答:“都能考很好的成绩。”事后,世宗让仪曹查他们的考案,实际不是这样。世宗很讨厌这种讲假话的坏毛病,而张□美等并不晓得这些事。世宗召见□美时,同样问了上面的问题,□美回答:“秀才所学深浅不同,文章的好坏也难以一日之内定论,而且评卷人的看法也不一样,所以每次应考,怎能都考得好成绩呢?”世宗听了很高兴,对在场的人说:“还是西北人老实。”遂任用□美为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