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人物卷
2666800000011

第11章 本籍人物传略(5)

至正十二年(1352),江淮农民起义。余阙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分兵守安庆(治所在怀宁,今安徽潜山县)。至正十四年(1354)遇到了重大的自然灾害,余阙从他的薪俸中拿出了二百石粮食,每天做饭给饥饿者吃。他又向中书省得钱钞三万锭,救活了许多人的性命。至正十五年(1355)夏下大雨,阙主持救灾,深挖护城壕,增修城墙,加强了城内外的防御设施。这时候,淮东西城池都已陷没,余阙独守安庆。余阙旧日的朋友甘言劝说余阙投降,阙将甘言斩于东门外。至正十七年(1357)秋,余阙任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不久改任左丞,赐二品官服。阙愈发勤奋,发誓以死报国。余阙治军,号令严明,能与部下同甘苦。当他有病的时候,将士都对天乞求以身代替。阙看到将士拥戴自己的一片好心,便勉强整衣冠而出。每临战斗前沿,矢石如雨,左右以盾牌替他遮蔽,他推开盾牌说:“你们也有命,为什么来保护我?”所以人人都愿以死效忠国家。至正十八年(1358)春正月,赵普胜军围东门,陈友谅军围西门,饶州起义军围南门,各路农民起义军纷纷归附,战船蔽江而下。友谅加紧攻西门,阙亲自抵挡,分派部将在三座城门处督战。阙身先士卒,斩首无数,负伤十余处。

城中起火,阙知道城已陷没,乃引刀自刎,掉进濠西清水塘而死,年56岁。

余阙死后,陈友谅用重金赎回了他的遗体,具棺敛葬于安庆西门外。明太祖又在忠节坊为余阙立了庙,让人们永远怀念他。阙很注重经学,曾为《五经》作注。尤其工于诗文,他的弟子将其著述辑为《青阳山房集》五卷。当初危素以文学被征入朝。有人问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虞集:“危素的才学怎么样?”虞集说:“危素的才学我不清楚。要说寻求有才学的人,余阙就是一个。”

马昭

马昭(生卒年不详),参将马麟之子,镇番(今甘肃民勤县)卫人。其祖怀远将军马得为镇番营指挥同知,与元兵战死于阵。昭精于韬略,授镇番守备,累功升为都司。明成化年间,率领军民修筑城池,开学举仕,修缮卫治,一切规制创造居多。尤英勇善战,入阵能用飞挝掣寇于百步之外,百发百中,人呼为“马挝”。后与元兵力战阵亡,封镇国将军。

张达

张达(1490~1550),字克明,号雪山,凉州卫人。祖籍同州白水(今陕西白水县),明初,始祖充住因事戍凉州,遂入籍凉州。祖温,父原,均以张达功勋赠左都督。

张达行伍出身,以功升凉州卫指挥使,不久守备洪水,又改守镇番(今甘肃民勤县)。嘉靖十九年(1540),升延绥(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县)游击将军,曾引兵援助山西,在岚县(今山西岚县)遇到了鞑靼军队,达与次子世雄奋勇血战,世雄力尽而死。达升都督佥事,任总兵官,镇守山西。嘉靖二十一年(1542),俺答(鞑靼首领)大举侵掠山西,达竟获罪入狱。他气愤地说:“与其死在这里,恨不能早死边疆!”达与长兄连非常友爱。达入狱时,长兄连任河南陕县(今河南陕县)县丞,他毅然弃官回家,为达进行申诉。有人劝他留下,他说:“我弟弟陷入水火之中,我死都不顾,还可惜这升斗的俸禄吗?”由于张达平素给人留下良好的形象,在多方营救下,终于获释。

嘉靖二十四年(1545),俺答大规模侵犯大同,其势猖獗。达率其子世俊、世杰,将敌军追至铁裹门,杀伤很多。达应当受上等奖赏,于是恢复了都督佥事职务。嘉靖二十五年(1546),任总兵官,协守宣府(今河北宣化)。七月,镇守陕西。不久,平定了徽州(治所在今甘肃徽县)之乱。嘉靖二十七年(1548),镇守延绥。嘉靖二十八年(1549),任镇守大同总兵官。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俺答疯狂地侵犯大同,达迎战于长城线上,他一手刺杀了几十个敌人,挫伤了敌军的锐气;但因援兵迟迟不到,战死。享年61岁。明世宗深为痛惜,赠达左都督,谥号“忠刚”,下令隆重祭葬。诏命大同、凉州各建祠堂一座,以资纪念。

张达生前,凉州家中住宅极简陋,室内空空,不蔽风雨。家人仅有几顷薄田,只能糊口而已。(《明史·张达传》)

毛忠

毛忠(1393~1468),字允诚,原名哈喇,蒙古族,扒里扒沙(今古浪县大靖镇)人。曾祖哈喇歹,行伍出身,明洪武五年(1372)率众归附,官至千户,战殁。祖父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殁。父宝,骁勇善战,任总旗,后平叛有功,进伍长,授永昌卫(今永昌县)百户。

永乐十四年(1416),毛忠袭父职,时年20岁,臂力过人,善骑射。时太宗北征,忠在年宝指挥下从征宁夏至贺兰山;后又北征至牛壁山,皆擒斩有功。宣德五年(1430)征讨叛军曲先(今青海海西州西北部一带的蒙古族部落)有功,升永昌副千户。宣德八年(1433)征亦不剌山(今内蒙阿拉善右旗雅布赖一带),俘获伪少师哲卜尊巴勒固和伪知院奇彻岱等。宣德九年(1434),出征脱欢山(今永昌北边外),俘获敌首领旺扎勒特穆尔等,升永昌卫指挥佥事。宣德十年(1435)征黑山(今民勤西南),俘获敌首领都尔伯台等,升指挥同知。正统三年(1438),随都督蒋贵征朵儿只伯,毛忠率七骑冲锋陷阵,破其前锋,获大胜,升都指挥佥事。正统十年(1445)以守边疆的功劳、升为同知,并赐姓“毛”。正统十一年(1446)随总兵官任礼,收捕了沙州卫都督喃哥部落,并把他们迁到长城以内,因此,升都指挥使。正统十三年(1448)哈密使臣朝贡归里,路过罕东地区(今玉门安西间)被掠,命忠赴罕东追抚。毛忠到达罕东后,未动用武力,只召集首领,讲明忠信,晓以大理,使之全部归还了所俘掠的东西,使使臣安全回到哈密。是年,沙州都督喃哥的弟弟伪祁王锁南奔,暗通瓦剌(居住在今宁夏至内蒙古西部一带的蒙古族部落),忠设计生擒,并俘一千二百多人。由于征罕东的功劳,升右军都督府佥事,并赐名“忠”。不久,又军援参将刘震于半截墩,斩获甚众,充任右参军,协守甘肃。

景泰初(1450),礼部侍郎李实出使漠北,回来说毛忠多次派人私通瓦剌,于是便诏命逮捕赴京。毛忠到京后,兵部尚书于谦要判处他死刑,代宗不同意。于谦又建议:“既然不杀,就降职发配福建立功。”代宗同意后,便派他到福建,官衔和待遇不变;并下令甘肃守臣将毛忠家属送往京师。原来毛忠在征讨犯境的蒙古族部落时,曾俘获番僧加失领真,献给朝廷,英宗不杀,赦他回去。此人后来逃到瓦剌那里,为也先所用,他恨毛忠,想乘机诬陷,遂造出了毛忠和也先私通的舆论,朝廷不了解这些情况,这时英宗北狩塞外,是很清楚这件事的。毛忠到福建后,屡有斩馘功。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皇帝位,立即将毛忠召回,并在文华殿召见,当面昭雪安慰,赐玉带和明甲凤翅盔,升都督同知,任左副总兵,并命他和西宁侯宋诚出镇甘凉。第二天又赐白金蟒和绣春刀。过了几天,又召至文华殿面谕降敕奖励,赐银钞。

天顺二年(1458),敌大举进犯甘肃。八月,孛来侵扰镇番(今民勤县),巡抚芮钊向朝廷汇报了诸将失职罪。兵部认为毛忠可以将功赎罪,置之不问。天顺三年(1459)忠在镇番破敌,三战三捷,论功升右军左都督。天顺五年(1461),孛来以数万骑分兵侵掠西宁、庄浪(今永登县)、甘肃诸道,毛忠与总兵卫颖分兵追击,敌稍退却。忠即率骑士三千,于凉州(今武威)十三里铺立营。军队立足未稳,突然敌数万骑冲来,忠当即率领将士投入战斗,鏖战一昼夜,矢尽力疲,敌人越来越多,敌帅还复立阵前,大言以惑军心,包围圈越来越紧,将士们都吓呆了;忠意志坚定,勇气超人,安慰和鼓励将士,进行殊死搏斗,自己身先士卒,单骑冲杀,并责骂敌不臣之罪,目毗尽裂,敌人看到无法战胜毛忠,而且忠的援军也已赶到,遂即退走。毛忠在这场战斗中杀敌无数,自己竟无一人死亡。天顺七年(1463),永昌、凉州、庄浪塞外常有边患,忠与总兵官卫颖分别征讨,忠先破了巴哇诸大族,后又破了昝砸、马吉思诸族,其他将领不能战胜的,毛忠又将其击破,俘获甚多,朝廷以功封毛忠为伏羌伯,食禄千石。

成化四年(1468),固原满四(俊)聚万余众据石城反,宪宗命右副御史项忠督师征讨;又诏命毛忠率甘凉军马于冬十月会师石城征讨。十一月,毛忠与项忠等夹攻敌营。项忠命毛忠从木头沟进军。忠命令:“闻炮声而纵,见烟举而回”。次日,忠以二百骑冲炮架山,截山夺险,连破七峰,特别是冒矢石夺得山北、山西两座主峰,斩获甚多,敌稍退。项忠等军亦攻下了山的东峰及石城东、西二门。敌人已感到山穷水尽,相对涕哭。忽然昏雾升起,有哨位误先举烟,掣军。敌乘风,集中兵力与忠以死决战。毛忠孤军相持,战到日落,大小10余战,箭射尽了,拾敌人箭射;拾得的箭也射尽了,还在坚持战斗,为流矢所中,回到半山坡就殉国了,终年75岁。他的侄子毛海,孙毛铠上前救忠,特别是毛铠,前后跃马,射敌很多,被敌捉住,断指裂额,问:“你能不能再射箭?”最后都壮烈牺牲了。

毛忠为将纪律严明,爱惜士卒,为保卫边疆贡献了毕生精力,人们把他称为“长城”。他战殁后,河西人民吊哭者相望于道。讣闻至京,宪宗皇帝震惊,悼嘉叹之,赐祭葬,追赠奉天翊运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追赐伏羌侯,谥号“武勇”,子孙世袭伯爵。

毛忠逝世后,葬于古浪城西40里处,即今古丰乡西山堡毛家湾子对面的坟。后又赐葬(衣冠)于古浪城东南之黄羊川北山下(今黄羊川乡毛家大庄)。现墓碑尚存。

从成化四年(1468)冬十一月毛忠牺牲到弘治十二年(1499)四月建祠奉祀的30年中,河西人民哀思毛忠之情,深如一日,常常涕泪感叹:“奈何毛公竟舍我,而不永辑宁我耶?”一遇警报,就说:“安得作长城如我公,何寇之敢侮耶?”或遭到蹂躏,又说:“安得起公于九泉,鸣剑抵掌,而剪彼丑,大雪我辈之仇耻耶?”每顿吃饭,必先祭奠毛公;每当休息,必先祝告毛公;每有征发,必先祈祷毛公默佑。他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是因为他生前为人民做了好事。弘治十二年(1499),孝宗为了追录毛忠的功勋,根据专门机构的建议,下诏在兰州建立忠义坊,以表其里;根据巡抚许进的建议,下诏甘州(今张掖市)城东廓建立武勇祠(弘治十二年四月十二日动工,八月吉日完工),赐额“武勇”,春秋致祭。

彭廉

彭廉(生卒年不详),字小河,镇番卫(今甘肃民勤县)人,袭镇番卫指挥佥事。明正德五年(1510)出征大沙河,督军柳条河,击败元军残余势力,以功擢指挥同知。正德十年(1515)率兵征黄明沙,迁指挥使。嘉靖十三年(1534)历征八头山、柏杨沟、旧方城、打鱼岭,屡有战功,升为灵州参将。嘉靖二十二年(1543),迁中军都督府充任总兵官,镇守山西兼提督代州三关,挂征西将军印,被人推为一代名将,是镇番卫第一个挂印将军。年老病退,卒于家。子汝言,袭指挥同知,历征青山、永昌、乾海等处元兵,积功升指挥使。

李震

李震(生卒年不详),字印泉,镇番卫(今甘肃民勤县)人,千户李灼长子。明嘉靖中以庠生袭祖职,久历戎行,谙练兵机。任镇番卫掌印守备时,巩固捍卫边疆,屡著战功。明隆庆初,迁宁夏协守副总兵官。那时,兵部右侍郎王崇古总督三边,驻花马池。王崇古探知河套蒙兵有异谋,以轻骑三千拨震指挥,以卫边防,被蒙兵察觉。于是河套蒙兵部分精锐大战花马池。李震率轻骑出长城二百里,在白城劈其坚阵,突入敌帐中,所遇劲旅全部歼灭。白城之捷,以李震功最大。明万历年间,晋升为甘肃镇总兵,挂平羌将军印。李震任甘肃总兵期间,修葺五郡砖城,推为一时劳绩,有名将之声。

毛锐

毛锐(?~1524),毛忠孙,袭伯爵。

自幼聪敏好学,青年时臂力过人,武功精进。成化中(1474)协守南京。弘治元年(1488)出镇湖广,后改两广,平南蛮屡次立功,朝廷曾以盖有玉玺的文书褒奖。弘治九年(1496)以广西破敌有功,增岁禄二百石。这时言官弹劾他在广东修建官邸私宅,私造大船以通番商。

孝宗置之不问。后来思恩土官岑睿反叛,他与总督潘蕃讨平。贺县壮族造反,他又率师讨平,加官太子太傅。正德三年(1508)九月,宦官刘瑾向毛锐索财,锐没有答应,于是,就假借弘治二年毛锐镇守两广,在处理田州岑猛叛乱事失宜为由,将毛锐逮捕下狱,加缚刑具,革去太子太傅,裁去岁禄五百石。四年(1509)毛锐不得已向刘瑾行贿赂后,刘才将其释放起用,给了一个督漕运的官职。五年(1510),刘瑾被诛后,毛锐才上疏呈述,始得还禄复官。六年(1511),刘晨等(刘六、刘七)反,并窜扰京师附近,朝廷命毛锐与中官谷大用征讨,所率京军者皆骄惰不习战。七年(1512)正月,战敌于长垣大败,锐身受重伤,并丢了将印,幸好许泰援军赶到,才得救回。言官弹劾,武宗将其召还,由于和谷大用同事,没有治罪。

嘉靖元年(1522),世宗复起用毛锐,仍镇守湖广。三年(1524),死于任所,世宗赠太傅,谥“武襄”。爵位由子毛江袭承。

严玺

严玺(?~1516),字朝玉,祖籍安徽亳县。祖父真胜从军北征,升任凉州卫中千户所百户。父进袭其职,调双塔所任事,遂定居。

严玺少年时就胸怀大志,成年后体貌魁梧,智勇过人,善骑射,习孙吴兵法,为当道者器重,署古浪所事,恪尽职守,爱恤军士,教练严格勇武,乐于战斗。古浪南依藏族,北靠蒙古族,常有侵扰,因此,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公私用度匮乏。严玺,严圻堠,挖陷井,斩溪隧,以御番鲁;垦荒地,种粮食以供军需;凿河渠以通水利。三年之后,军民足食,鲁番畏服,不敢再侵县境。他周贫恤孤,婚姻相助,凡有益于地方之事无不为之,深受民众敬爱。正德五年(1510)蒙古族入侵,逼近古浪驻牧劫掠,他昼夜不解甲,往来巡逻防御,且招募敢死之士,夜入敌营,乘怠偷袭,斩敌首,夺回被劫掠之牛马财物。由于兵寡而功多,遂提升为甘州奇兵营千总行都指挥。后因鲁番为患,安远一带道路梗阻,当道会议,“非严公不能保守防御”,于是又派他为古浪操守兼管所事。严玺熟知地方险夷,因此在重要地段,设防截击番族。从此番族不敢肆毒,商旅得通,耕牧有赖。正德十年(1515)秋,因防送行客,追剿路贼,力战而死,巡抚李公闻其忠勇,命于双塔堡南门外建祠,挂匾“劝忠祠”

,并勒石刻碑,以表彰其功勋,激励后昆。

石韫璧

石韫璧(?~1547),宇穗辉,祖籍浙江鄞县(今宁波市)。曾祖父石官茂从军戍守和戎(古浪),遂定居古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