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2664300000025

第25章 天文历法(1)

天文

世界著名天文学家

阿里斯塔恰斯(约前200):希腊人,日心说的提倡者。

喜帕恰斯(约前100):希腊人,古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

托勒密(约100):希腊人,在他著名的天文专著《大综合论》中,讨论了喜帕恰斯的研究工作。

哥白尼(1473—1543):波兰著名天文学家,日心说(即“地动说”)的创立者。

第谷·不拉赫(1546—1601):丹麦人,杰出的天文观察家。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科学家,1609年制造出第一架望远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这种仪器的伟大天文观察家。

开普勒(1571—1630):法国人,第谷·不拉赫的助手,发现了行星运动定律,其中第一条定律指出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

牛顿(1642—1727):英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数学家,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为什么天体会运动,并计算出它们的轨道。

哈雷(1656—1742):英国天文学家,曾任第二任英国皇家天文台台长,以研究彗星而著名。他指出哈雷彗星(科学家们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以前曾按一定时间间隔规律出现过许多次。

爱因斯坦(1879—1955):美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的相对论使许多天文学概念产生了变化。

哈勃(1899—1953):美国人,研究银河系外宇宙空间的先驱。

史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出生,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苏联开始研究洲际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不仅能够成功发射洲际导弹,而且使卫星上天成为可能。1953年11月,苏联人在日内瓦世界和平大会上宣布:“制造人造地球卫星是完全可能的。”这就预示苏联要研制人造地球卫星及其运载工具。

1957年10月4日,苏联人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用P—7洲际导弹改装的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送入轨道。其不仅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而且推动了各国发展空间技术的步伐。

为什么天文台多设在山上

地球被大气层包围着,而星光要通过大气层才能到达天文望远镜。如果大气层中的一些烟雾、尘埃的微粒、水蒸气的波动,都会对天文的观测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大城市的附近,夜晚的灯光照亮了空气中的这些微粒,使天空中带有亮光,这样就妨碍了天文工作者观测较暗的星星。

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烟雾、尘埃等都比较少,情况就会好一些,但是还是不能避免这些影响。而在越高的地方,空气就越稀薄,尘埃和水蒸气越少,影响力就越小。所以,天文台大多都选择设在山上。

为什么建立太空天文台

发射太空天文台要花很大代价,但它却有着地面天文台望尘莫及的优势。如果遇到阴雨天,地面天文台就无法观测星空,但太空天文台却不受坏天气的影响。在地面上,即使天气晴朗,浓厚的大气层仍会使望远镜里的星像模糊。在大气层之外,星光就不会模糊了。

天文卫星环绕地球运行,能同时看到全天的星体。而且,太空中没有大气散射光,星空背景永远是黑暗的,24小时都能进行天文观测。大气层对紫外光、红外光、X射线和γ射线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而观测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光线,就要利用太空天文台。

格林尼治天文台

1675年,英国为了解决在海上测定经度的需要,在伦敦皇家格林尼治花园中建立了世界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国际上为了协调时间的计量和确定地理经度,决定以通过当时格林尼治天文台埃里中星仪所在的经线,作为全球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经线,称为0°经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格林尼治地区的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夜间灯光的干扰,对星空观测非常不利。1948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迁往英国东南沿海的苏塞克斯郡的赫斯特蒙苏堡。因此,现在的格林尼治天文台不在0°经线上。

哈勃望远镜

哈勃望远镜是以天文学家哈勃为名,在轨道上环绕着地球的望远镜。于1990年发射之后,其已经成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仪器。哈勃望远镜弥补了地面观测的缺陷,帮助天文学家解决了很多根本上的问题。哈勃望远镜的位置在地球的大气层之上,影像不会受到大气湍流的扰动,因此视宁度非常好,而且没有大气散射造成的背景光,还能观测到被臭氧层吸收的紫外线。

超级天文望远镜

几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制造了一台横跨地球的巨大“虚拟望远镜”——超级天文望远镜,其“尺寸”和分辨能力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这台超级天文望远镜由世界各地的多台射电望远镜和一台超级电脑组成。

不同地点的射电望远镜可同时对宇宙的同一区域进行探测,它们采集的射电信号所存在的一些差别,再通过超级电脑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可大大提高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由于不同的射电望远镜距离很远,每台射电望远镜都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因而这台超级天文望远镜具有比任何天文望远镜高得多的分辨能力。

太阳小常识

太阳的直径是139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是月球的400倍。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平均密度是1.4克/立方厘米。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1.496亿千米,是月球到地球距离的400倍。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从表面向中心,温度越来越高,中心区约有1600万℃,3000亿个大气压。在高温高压的中心形成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区,成分是氢与氦,在氢转化为氦时,能释放出极大的能量,这就是核聚变反应。在核聚变反应中所释放的能量,又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这就是太阳辐射。50亿年前,自太阳形成那天起,它就不间断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预计这种状态还能持续50亿年。

肉眼看到的太阳表层为“光球”,“光球”的外围是“色球”,最外层是“日冕”,这几层组成了太阳的大气。太阳也有自转和公转运动,自转周期在日赤道带约为25天,在两极区约为35天;公转周期(环绕银心运行的周期,银心即银河系的中心,也就是银河系的自转轴与银道面的交点)约为2.5亿年(假定轨道偏心率为零)。

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

太阳黑子,是在光球上常常可以看到的黑色斑点。这个斑点是光球层物质剧烈运动而形成的局部强磁场区域,也是光球层活动的重要标志。通过一般的光学望远镜观测太阳,观测到光球层的活动,就会发现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多少、大小、位置和形态等,每天都有所不同。长期观测太阳黑子就会发现,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天文学家把太阳黑子最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峰年”,把太阳黑子最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宁静年”。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记载在中国公元前140年前后成书的《淮南子》中。

太阳中心说的由来

哥白尼(1473—1543),生于波兰托伦。他对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广泛地阅读了古代天文学书籍,潜心研究过地心说。1506年,他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和思考天文学。他根据观察得知星辰移动的速度与日月不同,而且在他之前也有人曾经怀疑托勒密的理论,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但他们拿不出证据来。为此,哥白尼在工作之余挤时间研究,想证明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因为当时还没有望远镜,他只能靠肉眼来观察天体运动。他对他所观察的每一事物,都有精确记录,并运用数学公式来解释和推导观察的结果。他花费了近40年时间才完成研究工作,这时他已经找到了太阳是宇宙中心的证据,他完成了系统阐述宇宙体系的新的科学巨著——《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除地球外,还有其他的行星,也围绕太阳旋转。当时哥白尼知道的仅5颗: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但哥白尼认为太阳固定在空间静止不动,对太阳系以外的系统没有认识。尽管如此,太阳中心说的创立,仍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标志着近代天文学飞速发展的起点。

月亮小常识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千米。月壳下面到1000千米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很可能是熔融状态。月球直径约3476千米,是地球的3/11,太阳的1/400。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月球的表面最高气温达127℃,最低气温为—183℃。

地球小常识

地球的体积正在缓慢膨胀,每年直径增长约0.5毫米。地球上每天来自大气圈外的陨石碎片约6吨。陨石燃烧的灰尘约0.8吨。地球上每年发生地震约上百万次,其中破坏力强的有10次左右。过去50年间,地球原油储量减少了20%。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14960万千米。地球与月亮的平均距离是38.44万千米。赤道的半径是6378千米。极半径是6357千米。赤道周长是40075千米。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球的体积是11000亿立方千米。地球的表面积是5.105亿平方千米。地球的陆地面积是1.495亿平方千米。地球的海洋面积是3.61亿平方千米。地球生物圈大气层的厚度约为2500米,其中含氮78%,氧21%,氢1%,还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天体

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天体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如在太阳系中的太阳、卫星、彗星、行星、小行星、流星等。而人类发射并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火箭等,称为人造天体。天体在某一天球坐标系中的坐标,通常指它在赤道坐标系中的赤经和赤纬。由于赤道坐标系的基本平面(赤道面)和主点(春分)点因岁差、章动而随时间改变,天体的赤经和赤纬也随之改变。地球上的观测者观测到的天体的坐标,也因天体的自行和观测者所在的地球相对于天体的空间运动和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狮子座流星雨

每年的11月14日至21日,都会有一些流星从狮子座方向迸发出来,这就是狮子座流星雨。公元前1768年,中国就有关于狮子座流星雨的记载。1799年,人类第一次科学地描述了狮子座流星雨的情况。

当一颗叫坦普尔·塔特尔的彗星绕太阳公转时,会不断抛散自身的物质,散下很多小微粒,这些小微粒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慢慢飘散,但在彗星回归时,地球经过其近期释放出的微粒稀薄区,人们就会看到稀少的流星雨;当地球经过其近期释放出的微粒稠密区,人们就会看到大规模的流星雨。这里的流星雨就是狮子座流星雨。

光年

光年,长度单位,指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它是由时间和速度计算出来的,光行走一年的距离叫“一光年”。一光年即约为94600亿千米。更正式的定义为:在一儒略年的时间中(即365.25日,而每日相等于86400秒),在自由空间以及距离任何引力场或磁场无限远的地方,一光子所行走的距离。因为真空中的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所以一光年就等于9,454,254,955,488,000米(按每分钟60秒,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计算)。

太阳风

太阳风是一种连续存在,来自太阳并以200km/s至800km/s的速度运动的等离子体流。是由比原子还小一个层次的基本粒子——质子、电子等组成。太阳风的存在,给我们研究太阳、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提供了方便。太阳风分为两种:一种是持续不断地辐射出来,速度较小,粒子含量也较少,称为“持续太阳风”;另一种是在太阳活动时辐射出来,速度较大,粒子含量也较多,称为“扰动太阳风”。当扰动太阳风抵达地球时,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和强烈的极光,同时也产生电离层骚扰,会对地球造成很大影响。

磁暴

磁暴,是指全球性的强烈地磁场扰动。19世纪30年代,在C.F.高斯和韦伯建立地磁台站的初期,就发现了地磁场经常有微小的起伏变化。1859年9月1日,英国人卡林顿在观察太阳黑子时,用肉眼首先发现了太阳耀斑。第二天,地磁台记录到700纳特的强磁暴,这也使人们认识到磁暴和太阳耀斑有关。磁暴是常见现象,一般的磁暴需要在地磁台用专门仪器做系统观测才能发现。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可能一个月发生数次磁暴。有时一次磁暴发生27日后,又有磁暴发生,称为重现性磁暴。

UFO

UFO,全称UnidentifiedFlyingObject,即不明飞行物。在中国古代,UFO又叫做星槎。未经查明的空中飞行物,国际上通称UFO,俗称飞碟。根据目击者报告,不明飞行物的外形多呈圆盘状(碟状)、球状和雪茄状,在空中高速或缓慢移动。不明飞行物的目击事件和目击报告可以分为4类:白天目击事件;夜晚目击事件;雷达显像;近距离接触和有关物证。常见的一种UFO的飞行姿态是纹丝不动地悬停在空中或离地不高的半空中。1947年,美国爱达荷州商人肯尼思·阿诺德驾驶私人飞机穿越华盛顿州的Cascade山脉时,看见9个规则排列的UFO。几天后,新墨西哥州的罗斯威尔发现了神秘的金属残片。

彗星轨道

彗星的轨道是极扁的椭圆,有些甚至是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轨道为椭圆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阳身边,称为周期彗星;轨道为抛物线或双曲线的彗星,终生只能接近太阳一次,而一旦离去,就会永不复返,称为非周期彗星,这类彗星或许原本就不是太阳系成员,它们只是来自太阳系之外的过客,无意中闯进了太阳系,而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茫茫的宇宙深处。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短于200年)和长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超过200年)彗星。彗星的轨道可能会受到行星的影响,产生变化。当彗星受行星影响而加速时,它的轨道将会变扁,甚至会成为抛物线或双曲线,从而使这颗彗星脱离太阳系;当彗星减速时,轨道的偏心率将变小,从而使长周期彗星变为短周期彗星,甚至从非周期彗星变成了周期彗星以致被“捕获”。

太阳系最暗最小的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