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励志祖师爷:勾践
2662700000032

第32章 三千越甲吞了吴——有心人,天不负(1)

“有志者,事竟成,百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是有心人,他历尽磨难不褪志,受尽屈辱不忘本,念念不忘打败吴国,让夫差也跪伏在自己脚下。而实际上,勾践也确实做到了。只要有心,就没有不可能的事。

吴越象征性地讲和之后,夫差见到国内国都残破,民力不振,想到自己失败的原因,特别懊悔杀掉了经常给自己提意见的伍子胥。为此,他在姑苏城东南的大江边专门设了祭坛纪念这位忠贞的大臣,当地人民也建了一座伍子胥祠堂。

夫差的做法虽然表明了他的悔悟,但也很难挽回吴国的损失。前一年越国假惺惺还给吴国的“良种”谷子已经被证明是伪劣产品,因为它们在公元前482年的秋收季节开始发挥“威力”,吴国接下来的几年更是连续发生大规模的饥荒,国民逃散,经济大幅衰退。吴国向越国借粮食,越国也打定了主意的不给。勾践当然没有夫差那么好说话。

而夫差呢,他没有忍辱负重的能力,也没有卧薪尝胆的毅力,当所有称霸的梦想化为一摊泡影时,夫差就成了一个胆小鬼。据《左传》载,夫差虽然戴着“盟主”的帽子,但从黄池回来后,他就从来没有欺负过别人,而都是别人来打他。

公元前480,楚国看到吴国力量衰落,乘机大举进攻吴国,夫差组织队伍奋力抵抗,勉强阻止了楚军的进攻。吴国的力量吴国力量再次遭到重创。这让越国很高兴,因为吴的削弱,为进一步伐吴造成了机会。

夫差的表现,证明了他是一个正宗的“草莓族”,好高骛远却没有抗压能力,一遇到挫折就无可挽回地堕落了。而对于一个人来讲,没有抗压能力又怎么行呢?

一块砖把它平放在地上,没有任何砖去挤压它。如果它要是被派上用场,参与一面墙体的构建,就要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挤力、压力和支撑力——受到来自左右砖块的挤力,上面砖块的压力,下面砖块的支撑力。如果这块砖参与的是小平房的建设,受到的挤压力相对会小些,如果它参与的是高楼大厦的建设,它受到的挤压力就会很大。如果它不想受到挤压,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升到最高层,二是回到平地上。在这三个力量当中,对砖块本身有利的力量只有一个支撑力,另外两个力量对他们来说则不利。但如果想参与墙体的构建,就必须要受到挤压,而且正是由于有了相互的挤压才构造了墙体。即使是放在最上面的一块砖,也免不了要受到房顶的挤压。

一个人就如同一块砖,加入一个组织就如同参与一面墙体的构建,也要受到挤压。受到挤压是痛苦和烦恼的,如果不想受到坟,不想承受来自其他砖块的压力,就只有独立。如果不想离开这个组织,又不想受到挤压,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到了组织的最高层,仍然有来自于组织之外因素的挤压。其实,受到挤压是正常的。正是有了相互挤压,才构造了团队。你也在挤压别人,被挤压的人就是你的支撑力。把别人对你的挤压看做你对别人的支撑,没有这种挤压和支撑,组织就无法存在,团队就得不到发展。

人就是这样啊!那些胸怀大志的人,学生的责任感时刻压在心底,砥砺着人生坚定的脚步,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坚定地走了出来。而那些得过且过的空耗时光的人,像一个没有盛水的空水桶,往往一场人生的风雨便把他们彻底地打翻了。勾践属于前者,夫差则属于后者。

勾践回来后,也知道灭掉吴国并不容易,但是经过这次攻陷吴都姑苏的大捷,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灭吴的决心。

勾践继续采用范蠡、文种鼓励生产、发展经济的策略。一方面准备物资,一方面积极集兵练武,更新军备,打造新式战舰,为下一次攻伐吴国,作好充分的准备。当然,这次已经是光明正大地扩充军备了,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偷偷摸摸地了。

就在勾践为第二次伐吴作准备之时,越国都城会稽,勾践又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这人叫申包胥,来自楚国,也是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跟伍子胥打过赌,他说伍子胥能灭掉楚国,他申包胥就能让楚国再次强盛。为了这句诺言,申包胥也确实做到了他能做到的一切,他在秦国宫门前大哭七天,不吃不喝就光是哭,终于哭来了秦兵,光复了楚国。而这次来越,他也是为了联合越国,灭掉吴国的诺言,伍子胥和申包胥这对好友,其实又是典型的敌人,伍子胥叛楚,申包胥忠楚。

前面说过勾践其实是很重视人才的。他虽然几次都差一点死在伍子胥的手上,但是他却并不仇恨伍子胥,相反他却对伍子胥的高风亮节非常欣赏,敬重伍子胥的人品。这次对申包胥,勾践也给予了国宾式的接待,首先就是去越国指定的餐馆吃饭。

席间,勾践问申包胥:“几年前,有位鲁国来的客人,叫端木赐(子贡)的,教给了寡人很多有用的东西。现在先生从楚国来,肯定也有赐教给我的吧。”

申包胥心道,这饭真还不是白吃的。不过他这次来,就是要使勾践坚定伐吴的决心,所以他早已想好了“智、仁、勇”三策以教勾践。不过,他不能勾践一问就说吧,还是要先卖卖关子,中国人不都是这样的吗?故而申包胥道:“我笨得很,勇比不上伍子胥,智比不上范蠡、文种,现在我也不做官了,不问楚国政事,所以大王问的,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啊。”

勾践心道,你申包胥不爽快。不过勾践也不急,他知道申包胥会说的。换句话说,春秋时代人们游历各国,其实都怀有某种目的,这聪明的君王都猜得到,也就是说这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只不过装一下也是必须的。

勾践又对申包胥说:“寡人受尽吴国的凌辱,悲惨的历程,在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了。吴王夫差攻陷寡人国都,毁掉寡人的宗庙,杀掉寡人的臣民,把寡人关在吴国当了三年的奴隶。其间,寡人尝他的粪给他治病,天天睡柴草吃苦胆,敢问先生,像我这样的找得出第二人来吗?”

说到这里,勾践的演戏天赋又发挥了出来。他那是悲泪长流啊。申包胥也知道勾践是在演戏,乐得先当个观众,闭着口不说话。勾践一见,还得装像点,又道:“寡人也知道,以前吴军攻入郢都,让楚王也遭到了与寡人一样的耻辱。先生一个人跑去秦国,求得秦国出兵复兴了楚国,先生也因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今天先生来到我们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勾践还请先生不吝赐教。越国与楚国一衣带水,民风也差不多,越楚唇齿相依,越亡楚耻,楚亡越耻,我们的利益是相同的啊。”

勾践这席话算是说到申包胥心坎里了。他知道申包胥一生忠于楚国,只要在楚国利益上作文章,不愁申包胥不把话说出口来。果然,申包胥听完勾践如此说法,长叹一声:“我申包胥知道,吴王夫差没甚本事,把国内百姓折腾得够呛,只是不知,大王怎样去灭吴?”

勾践说:“寡人吃饭,和大家吃一样的。寡人不吃肉食,不听歌舞,不近女色。卧薪尝胆,为的就是不忘为奴之耻。你说,寡人这样还能不去灭掉吴国吗?”

申包胥知道勾践灭吴之心坚定,又问:“大王有没有灭吴的好方法呢?”

勾践心知快要进入正题了,正色说道:“寡人在国内减免刑法,让家家户户都存有余粮。寡人不夺掉富人的财产,不让穷人饿死。寡人对外也善待诸侯,派使者访问贤才,向诸侯们奉献财宝。你说,寡人这样还不能灭吴国吗?”

早包胥笑道:“大王确实能灭吴。但是,我认为,当下大王还灭不了吴国,时机还没到,所以大王还需要忍耐。在这之前,大王一定要做到有备无患,一战灭吴。”

勾践心道,我也想啊,只是找不到好方法。想到这层,马上令人拿来笔记本,准备将申包胥的话一字一句地给记下来。申包胥侃侃而谈,先是指出了越国内政和军事上的弱点,并提出了若干意见。如:“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则不知民之极,无以铨度天下之众寡;不仁,则不能与三军共饥劳之殃;不勇,则不能断疑以发大计。”也就是说打仗,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智、仁、勇”三个条件,因为没有“智”,就不能了解人民的内心,估量不到天下众寡强弱的形势;没有“仁”,就不能和三军将士同甘共苦,得到战士的爱戴;没有“勇”,就不能果断地解决疑难问题,实施战略大计。勾践听了十分佩服,高人就是高人,确实有见的。

在申包胥走了后,勾践立即又召来范蠡、文种等人开会,传达了自己受申包胥谈话启发后的思想方向,并让大家忠勇跃发表意见。诸稽郢建议在军队中建立起健全的“审赏”制度,兵士中,有功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兵士勇敢杀敌。有功的赏,那有过的就要罚。大夫苦成又提出“审罚”主张,那些打仗不积极的,都需要进行抽皮鞭扣工资等惩罚。这次朝议还是很有效果的,至少越军的战斗力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取升,为勾践第二次伐吴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478年,吴越媾和五年之后,吴国的形势更加严峻。这一年,吴国遭遇大旱,田野里的粮食颗粒无收,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看样子,老天都想要吴国灭亡,勾践自然也没理由再继续等下去了。好吧,就赏你夫差一刀,让你早死早超生。

勾践决定率举国之兵出征,给吴国来个毁灭性的打击。这次越军已不是五万,而是八万。八万雄兵怎么来的,其实就是在原来三千的基础上加来的。勾践这些年推行生聚政策,越国那些英雄母亲拼命生孩子。十几年下来,越国人口大增,那些小孩也一个个都长成了勇敢的越国战士。老规矩,勾践又找来左膀右臂范蠡和文种,询问他们对出兵的看法。与以前不一样,这次二人竟然都赞成用兵。看来,时候真的到了。

勾践还有点疑惑,问范蠡是不是卜个卦。没想到这次范蠡十分坚决,卦也不卜了,他说:“有疑惑时才问神,没有疑惑,那还问什么。如果神说不打,那就不打了吗?大王,咱们现在正是出兵的好时候,不要等到吴国其他地方的援兵到达,咱们就直捣姑苏。吴王夫差好战,必以不与越军战斗为耻,因此他必率都城守军与我们战斗,如果咱们能打败吴王,一举攻下姑苏最好。就是攻不下,我们也可以让一部分军队牵制吴国的地方部队,让他们无法与都城的吴军会合。那样我们就把姑苏城团团围住,饿也要饿死他们。”

勾践一听,大喜,真是好办法,就这么办。然后,勾践老婆雅鱼把自己的宫殿用土堵死,为的是让勾践放心出征。然后,勾践派人去向周天子报告,说自己为了世间的公理和正义,要伐吴了。然后,勾践斋戒沐浴,到大禹庙祭告祖先。

然后,勾践来到飞翼楼上,亲自击鼓,三军整列,然后当着八万大军的面,亲自下令斩杀了三名违反军纪的士兵。当众杀违法乱纪者,勾践的目的就是要严明军纪,杀鸡给猴看,希望大家还是老老实实的好。

然后,是动人的送行场面,三军将士各自与自己的父母兄弟诀别。然后,军队开离会稽。

在军队开到吴越边境上时,勾践又下令斩杀了五个违反军令的兵士。这样一来,军中士兵没人再敢不按规矩办事,军纪为之一新。勾践又对士兵们下令:军中凡有病不能从征的,国家让其回国治病,供给饮食。凡体单力弱的,也可以不披甲执锐,只在军中担任后勤工作就可以了。

这一招胡萝卜加大棒的招术确实不错。越军将士受到军法的约束,又得到勾践的关爱,士气空前高涨,纷纷高呼:“誓灭夫差,雪越之耻。”

公元前478年3月,勾践率领越国大军开至姑苏城外的笠泽(即吴淞江,今天的苏州河。太湖入海三条水道“三江”之一),勾践让大军在这儿停下,安营扎寨,做好与吴军决战的准备。

夫差听说勾践领着大军开到了笠泽,慌忙带着姑苏城内的全部兵力五万,前往迎战。他听说勾践驻扎在南岸,他就让吴军驻在松江北岸,伺机与越军决战。

夫差为何不固守姑苏?很简单,他想凭借大江之险御敌于姑苏城外。当时,水道就是吴国的生命线,如果连吴淞江都被越军控制住,那姑苏城也会变成一座孤城,迟早会落入越军手中。他知道,在这个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渡江作战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因为不能徒涉的江河,就限制了进攻部队的机动性,容易割裂战斗队形,指挥、协同、通信什么的都会受到影响。只要吴军能在越军河时在半路发起攻击,越国人将会十分头疼。他夫差不是宋襄公,不会等到别人全部过江后才攻击的。

勾践看着这条宽阔的大江,也有点愁眉不展。渡江作战,以前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案例呀。要是生在北宋灭南唐之后就好了,可惜时间不会倒流。勾践半天想不出个好法子,只好再去请教范蠡,范蠡心中已拟好想法,他告诉勾践:“渡江进行战斗,一定要力求找到敌人大意的地方,以奇袭的方法进行,实在不可能时才实施强渡。不过这些方法在敌人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都很难实施。因此我想,我们必须采取主渡与助渡、真渡与佯渡、强渡与偷渡相结合的方式,在密集的弓弩和黑暗的夜幕双重掩护下,快速、突然地渡过江河,坚决勇猛地发起冲击,夺占敌岸的要点,巩固与扩大登陆成果,适时使用我们的后续力量发起进攻。”

勾践非常感兴趣,又请教了一些具体的细节,然后急忙赶去布置。他让诸稽郢、泄庸各率一支军队,一支溯江西上十里,一支沿江东下五里,轮番擂鼓呐喊,佯装对吴军进行夜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