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琴清英
2662200000047

第47章 享受我们心中的歌——感之“情商”在古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享受我们心中的歌——感之“情商”在古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李雪梅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其主要是指人在情感、意志、耐受挫折方面的能力。从科学上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先天并无明显的差别,更多与后天相关。有关情商的专门研究表明:情商(EQ)和智商(IQ)一样,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它的内容包括:(1)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2)妥善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3)自我激励情绪的能力;(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情商中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一种非智力性的因素。是一种来自心灵的力量,是人的另一种智慧形式的表现,也是涵养的表现。它表示了一个人认识、控制、调节自身和他人情感的能力。情商的高低反映了人智商的高低,也反映了人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的水平。音乐学习是一个艰苦枯燥和复杂的过程,因而学琴者的信心、耐心、决心和毅力等情商方面的因素对学习的方法有直接的影响。心理学家戈尔曼将情商解释为如何激励自己愈挫愈勇;如何控制冲动,延迟满足;如何调整情绪,避免因过度沮丧而影响理性思维;如何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何对未来充满希望。情商是主宰人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生活中快乐与否都会受到情商的影响。情商体现着人们发挥心灵力量的极限,因而也影响人生的成就。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产物。每一阶段的音乐,都反映和代表了每个社会时期的历史现象、政治背景,也能充分反映出人们的思想状态。可以说:音乐来源于生活,也反映了生活。经过历史的证实,音乐教育在情感教育方面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其在培养人的社会感情、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而就中国而言,古琴这件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乐器对于提高人的情商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的。

音乐艺术与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一样,是社会道德文化的载体,它包含着符合每个历史发展方向的道德情操和理想,是一种社会精神的表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音乐称为“上帝的语言”,认为音乐可以“清润心灵”,可以使人的性格变得“高尚”,可以陶冶情操、振奋精神。音乐家贝多芬也曾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能、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换句话说,人们不但可以从音乐中获得心灵的升华,还可以从中吸取人生的力量和慰藉。而我们古人则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以琴载道”、“以琴明志”的思想。从古至今,音乐的教育功能和作用都很受重视。先秦时期,统治阶级实行礼乐制,以礼为主、以乐为辅,礼乐结合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了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相互争辩的局面。而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其主要代表有儒家、道家、墨家三大学派。而儒家诸子皆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这也说明音乐教育在古时就具有了其特殊的功能。

音乐以音响形式作用于人的听觉。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人对音乐音响的感知,包含着对音乐形式要素与音乐作品精神内涵的把握,在感知中获得音乐体验与精神上的满足。中国音乐的发展,大致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个时期。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又分为远古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三大阶段,而其划分的依据,是按照各时期的盛行音乐为主流而划分的,而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琴艺术也自始至终贯穿其中。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琴、棋、书、画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这是传统古琴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它突出代表了儒家音乐思想, 因为儒家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儒家提倡古琴的“禁”,主要基于它对音乐基本功能的认识。儒家认为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所以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音乐服务于政治、礼法等。古琴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被视为“八音之首”,当然被赋予治国、平天下的要义,所以强调古琴经世致用的功用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古琴的主要功能是教化和修身。既然强调古琴的礼乐思想和修身之用,儒家在古琴美学思想中就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而忽视对其自身艺术规律的探索,由此就必然导致重德轻艺、重道轻欲的结果。

现今的音乐教学通过基本技能训练,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积累音乐体验,不断提高学音乐者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水平。音乐的感性特征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与人的情感相联系;音乐与人的情感密不可分的特性,又决定了音乐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应是对一般学音乐者审美情感的培养。因此,包括学习乐器演奏在内的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都应当把培养音乐审美情感放在首要位置。而古琴的学习也不例外,它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一样,要掌握其基本演奏技法,在不断提高演奏水平的同时,更应注重对习琴者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并把这种培养贯穿于其习琴的全过程。通过技巧训练的过程,培养习琴者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并将音乐审美情感培养融入其演奏的艺术再创造之中。艺术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理性应为演奏中的“技”,是指演奏的技术水准,即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牢固地掌握各种演奏技巧,使演奏者具有坚实的演奏基本功。而感性为演奏中的 “艺”,是指演奏者的艺术修养水平,它包含对作品的准确理解与表达,它是演奏者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是演奏者运用娴熟的演奏技巧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对作曲家的精神内涵进行的诠释,“技”与“艺”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也是音乐审美情感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要将“技”融入“艺”,即在技巧练习中注重旋律感、节拍节奏感的培养。学习任何乐器,都存在“技”与“艺”的关系问题。“技”与“艺”相互影响,具有不可分割性。技巧练习融入音乐作品丰富的旋律中,淡化了单纯的技巧练习,使技巧训练能够为音乐表现服务,积累音乐的感性经验,进而培养学琴者的音乐审美感受,形成良好的乐感,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技”与 “艺”的不可分割性。掌握技巧与音乐表现是相互制约的,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演奏技巧,乐曲的音乐表现就会受影响;同样,演奏者如果只是呆板地机械性演奏,而缺乏内心的歌唱性,或者只是炫耀演奏技巧,不以音乐表现为目的,也很难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涵,从而失去了器乐演奏的真正意义。把握好“技”与 “艺”的关系,才能奏出最美的音乐。

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政治思潮和道德观念的影响,所以它和政治、礼教、社会也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原也无可非议,但如果将这种关系视为音乐的创作之本,将音乐作为经世致用的手段,忽视其艺术审美价值,就会使音乐异化,沦为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而音乐都有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的内容,演奏者应积累对音乐音响的感性认识,并使之能够运用丰富的感性经验去指导演奏,抛开所有的政治道德观念的束缚,在演奏中注入自己的全部情感,才能奏出感人的音乐。

(李雪梅,四川成都人,青年古琴演奏家。幼小受家训,操练书法,垂青音乐。后入四川音乐学院随陈富民教授攻扬琴,又从曾成伟先生学习川派古琴,毕业留校任教。时任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川派古琴研究会会长、成都“空林琴馆”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