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琴清英
2662200000028

第28章 川派琴曲《鸥鹭忘机》的时代风格与弦外之音

朱默涵

地域文化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它以文化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活动形态、地理特征、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的路线和走向以及人类的行为规范等等。川派古琴艺术当属地域文化,对于它的研究应用科学的历史观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组合形式和流变方式,进而探索其深层结构。

川派古琴艺术的始祖是清代张孔山。因咸丰年间,张孔山在四川青城山当道士,同时传授琴艺。顾玉成是得其真传者。

一、和谐——人、自然、琴乐的统一体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古琴文化一直在文人阶层盛行不衰,并与文人艺术活动紧密相连,它与诗文、绘画、收藏、饮酒、品茗等等一起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构成了文人“隐逸文化”的组成部分。宋代隐逸文化更是得到了不断充实和完善,文人们或进取社会,追求仕宦;或退处山林,隐居求志。他们深深地将人与自然山水沟通,从中折射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情趣。

众所周知,古琴历经百代而不衰,备受文人崇尚。据张右衮《琴经·大雅嗣音》记:“古人多以琴世其家,最著者——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斯皆清风颉颃。”苏轼,这位历史上有着大情趣、大智慧、大境界的杰出文人,在《舟中听大人弹琴》诗中道出了他的琴学渊源及其对琴乐的深刻理解:“弹琴江浦夜漏永,敛衽窃听独激昂。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自从郑卫乱雅乐,古器残缺世已忘。千年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世人不容独反古,强以新曲求铿锵。微音淡弄忽变转,数声浮脆如笙簧。无情枯木今尚尔,何况古意堕渺茫。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苏轼从中也可看出,古琴在代代延传不绝的时空里,绘出了一幅幅中国传统文化绚丽斑斓的历史画卷。

而古琴文化在宋代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君王臣僚、文人墨客无不涉足古琴,词人琴人相互合作。他们或依声填词寄托情志,如现存明初《琴苑要录》中收录的《醉翁吟》就是由庐山道士崔闲度曲、苏轼填词的;他们或创作新曲以抒胸襟,如郭楚望创作的《潇湘水云》、毛敏仲的《渔歌》《樵歌》等。

《鸥鹭忘机》原名《忘机》,也有作《海鸥忘机》《忘机引》《鸥鹭》的。现存琴谱中有四十余家收录了此曲。据收录此曲最早的《神奇秘谱》(朱权,明洪熙元年)中载:“是曲也,宋天台刘公志方之所制也。或谓按列子海翁忘机,鸥鸟不飞之意。以指下取之,大概与坐忘意趣同耳。”《五知斋琴谱》(徐祺,清康熙六十年)中也载:“当夫海日朝晖,沧江夕照,群飞从和,翱翔自得,浑然一派天机,可以想其音韵矣。”《顾氏百瓶斋传本》(顾玉成,清咸丰六年)中记录了“此曲一名忘机或海鸥忘机,相传为宋元之间,天台刘志方所作。”

由上述可知,刘志方乃南宋琴家,浙江天台人士,得琴坛巨匠郭楚望(1260年前后)亲授,其创作的《忘机》,在宋元明清各代都流传甚广。

《鸥鹭忘机》正调(以三弦为宫的F调),全曲共三段一个尾声。首段起句运用“滚”、“拂”的手法和泛音音色奏出连音,以展现浩瀚无垠、平静安详的海面。

而按音部分以“缓下、长吟”的手法将旋律引入主调,同时,伴随着舒缓的节奏,悠长的气息,以及在短短五句的乐段中所运用的左手“缓长吟”(此法为延长吟法的双倍音值)、九“进复”(此法为上行极进再回原位)、八“退复”(此法为下行极进再回原位)、十“吟”(此法为延长音值)、八“猱”(此法为延长音值)、四“撞”(此法为急进复)、多处“上”(此法为上行极进)“下”(此法为下行极进)、多处“绰”(此法为下方装饰音)“注”(此法为上方装饰音)的繁复手法。

对于这些手法,《太古遗音》及《琴学备要》中有这样的记载:

吟——翼而鸣者,惟蝉知时;秋高气肃,长吟愈悲;审夫声而取喻,当即意以求之。

进复、退复——燕燕于飞兮,差池其羽;逐彼飞虫兮,乍来忽去;抑上抑下兮,取夫势而为喻。

猱——瞻望彼号猿兮,升于乔木;欲上不上兮,其势逐逐;重按指于分寸兮,欲去来之神速。

撞——运指实上虚下,如钟杵撞钟般,其速如电。

上、下——由“绰”、“注”法而生,而效用不同。“绰”、“注”合两位为一位,融两声成一声;“上”、“下”则分一位为两位,化一声为两声,都是作行腔用的。

绰、注——如鸣蝉过枝,戛然曳响,恰在飞过的俄顷间得声。

结合上述记载中的描述,不难得知此段描摹鸥鹭飞鸣起落逶迤的形象,旋律婉转、音舒、韵长,有天空海阔,任鸟飞翔之意。

二段谱中相继标示出“起”、“又起”、“又起”的字样,以提示演奏者通过音乐的这三次迭起,展现鸥鹭自由自在的嬉戏,渔翁怡然自得的心情,人鸟共处的情境。

《五知斋琴谱》中对这一曲的第三段记写了小标题,即“舒意忘机”,以此来提醒人们演奏此曲的根本目的在于“忘机”。

尤为值得一述的是:以宋词为代表的宋代文学已发展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概》)的境地,且十分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词乐创作中,词的“韵”与音乐调式中的“主音”是整体的核心,宋人尚韵,“韵者,美之极”(范温《潜溪诗眼》);琴人也尚“韵”,“和而鸣者谓之声;参叙相应,谓之韵;韵而成文谓之音”(明《太古遗音》之《琴议》)。因此,在琴乐创作中,“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琴乐中,“韵”指的是调式主音。《鸥鹭忘机》一曲在音乐创作上是以“一声为韵,间换它声”。该曲谱前已注明“正调宫音”,说明此曲是以F音为宫的调式,其韵音为F。

首段音乐开始到入调直到此段结束,旋律都在D羽调式中进行,乐段结束在E音上。(见谱2)“近代相传琴谱……每曲自始至终,五声相续而出,迂回曲折,有体以立其本,有用以尽其变,而后声调协和,得太和自然之理,是故定为某音。即以宫声立体,以某声相生之声为用。如宫音,以宫音为立体,宫生徵,徵声为用。”(清·王坦《琴旨》)取“为用”之声的再转之声,称“相续为用”,如徵声“为用”,其“相续为用”之声为商。就首段的D羽调式而言,D羽是“立体”之声,而E则是“为用”之声。

二段音乐在D羽调式与F宫调式的交替中进行,最终结束在D羽调式的调式主音D上(立体之声)。

三段音乐则明显转入F宫调式,为了强调,也为了调式的明朗化,乐段中的两大乐句的句末均停在调式主音上。

最后的尾声为了强调F宫调式的稳定性,音乐中重复出现“为用”之声C,并将此声与“立体”之声F运用齐声弹奏的手法,作为整曲的结束。

《鸥鹭忘机》一曲虽为小品,却能体现出人与山水自然的审美关系以及通过“韵”等创作手法使之达到的和谐之美。它浓缩了作曲者深切的情怀,厚重的思想,以及对音乐、对自然、对文化的悟道,它带给人们如草木的亲切与自然的交融。难怪《顾氏百瓶斋传本》中会有“以起转空灵之指法,疾徐适当之节奏出之。始能有音舒韵远,情畅神流,天然自得之妙”的感喟。

二、“忠恕”——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古琴魅力无限,内涵深邃。川派古琴的始祖张孔山将《鸥鹭忘机》作为代表作之一传给后世琴人,有其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品位和自己的精神。笔者以为,琴人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琴弦、书斋里的学问,还应脱离开专业与非专业、琴师与琴生等狭隘的思想,引发对更深层意义的思考——以“忠恕”之心待人。从而透过历史关注现实,解决长远性、终极性的人生问题,提升生命层次。

据《百瓶斋传本》的跋中记载: “……列子云:海上渔翁常与鸥鹭相狎,自其妇嘱捕归玩弄后,鸥鹭遂不复飞集其船。翁因悟前此鸥鹭之不疑,盖人能忘机耳。曲意有取于此,以示物不可欺,人不可弄,机心起而物逝人离矣……”顾梅羹先生在《琴学备要》中也写道:“列子说这一故事的意义,是要人们体会到凡是想要暗算别人或是企图玩弄别人的人,是得不到别人亲近的。”

笔者以为,上述记载看似简单,却为后人审视自身所奉行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首先,以“忠恕”之心待人要求后世琴人提高道德修养。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仁”是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孔子所教以达到“仁”的方法和途径即是“忠恕之道”。《论语·里仁》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礼记·中庸》记述孔子所云:“道不远人。”“忠恕违道不远。”忠即是忠诚,是尽己;是内心的真诚笃敬、诚实无欺。“恕”是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以自己内心笃敬真诚的意愿、情感推及于人、物和行事。因此,行“忠恕之道”要求人做事必须真诚。真诚乃是人的德性和人格完善的前提。

在“仁者爱人”、“仁者与万物同体”思想的引导下,形成规范的道德体系,启发人的道德自觉,认识和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尊重和人格平等。守“忠恕之道”, 达“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在构建精神文明的今天,让后人受到中国传统“忠恕之道”的熏陶,对其思想、意识和行为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其追求完美的人格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再者,以“忠恕”之心待人,帮助后世琴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礼记·礼运》篇中说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之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所提倡的是实施天下为公,社会道德高尚,人伦关系和睦,社会秩序安定等等。

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在处理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中是十分必要的。不强人所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就能相处得和谐。上述内容能够帮助后世琴人养成宽容的心态面对大千世界和宇宙万物,养成自觉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习惯,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群体意识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周易》中有句名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体现出中国的人文传统、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鸥鹭忘机》曲小意深,在音乐题材、音乐形态、音乐创作等方面均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源于早期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琴人,对于自然界的草、木、鸟、兽,对于神州大地的山、水、泉、石,都心存爱意,方能使琴乐与自然相融,浑然一体,达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仁爱”、“忠恕” 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是张孔山传授《鸥鹭忘机》的灵魂,它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释放生生不息的文化因子,完善琴人自身的品德与人格,而致后世琴人:方寸之心,海纳百川;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朱默涵,川派著名琴家,沈阳音乐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