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琴清英
2662200000012

第12章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进行生产性保护和传承的创新和实践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进行生产性保护和传承的创新和实践

田步高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之瑰宝和精英,它具有悠久的历史,高雅的品位,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人文精神。他是中国文人(包括历代皇帝大臣)风雅文化的精粹与载体。它是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但是古琴的文化内涵已超出了音乐的范畴,上升为一种新的精神、理念和哲学基础。两千五百年前的“高山流水”知音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摔琴谢子期,别晋归楚颐养天年,这种由知音文化演变成的诚信文化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近年来,德国、法国、日本、韩国都建“知音亭”和古琴台,更说明伯牙是中国古代最讲诚信的典范,知音文化成为向世界推崇的一种诚信文化。这是世界文化史上无与伦比、独树一帜的艺术精粹。

一个强盛的民族应当是保存自己古代文明并输出文化的有影响的民族。作为保留民族历史,凝结民族智慧,传承民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及其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缩影和活化石,被崇尚为“国琴”,应当大力传承和发扬。但由于古琴出身高贵,一直被帝王、文人大家所垄断,对人民大众而言,古琴高不可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千百年来形成“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知音难觅”的局面。这对非遗古琴的保护和传承是极为不利的。为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自信心,再现我们的国宝“琴棋书画”琴的魅力,我们从80年代初就在古琴研制、琴艺推广、名琴复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传承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文化创意和实践。现汇报如下。

一、再响盛唐琴韵

古琴是古琴艺术的载体,没有古琴,谈何弘扬琴艺?因传世古琴已成为凤毛,弥足珍贵,要传承琴艺必须从古琴研制着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980年在原扬州市政府的关心下,拨款到扬州市少年宫,由本人负责古筝古琴研制小组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1993年我们企业研制的仿唐古琴通过了省级鉴定。资深琴家龚一、吴钊、丁承运、刘善教等应邀参加了鉴定会,对仿唐古琴的音质,工艺作出了较高的评价。1994年,在北京名琴名曲国际鉴赏会上,我们一批十六张新琴被抢购一空,香港《文汇报》以“再响盛唐琴韵”为题作了专题报道。用现代的观点看,我们是走出了唐琴复制的第一步,也是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进行生产性保护的第一步。

二、百琴书画博览展

“古琴博览无古琴,良工古木出精品。百琴百制无同类,以琴论琴觅知音”。应成都第二届国际琴会唐中六团长的邀请,我们创意了“百琴书画博览展”并拟定了以上宗旨。经过我们精心设计和筹备,百琴博览展如期相继在成都国际琴会和香港文化中心隆重举办。音乐界著名人士吕骥、孙慎、冯光钰、乔建中等都为此次盛会题词,资深古琴家郑珉中的擘窠大笔“百琴堂”及其书法跋语是百琴展的重器。琴家吴文光、李祥霆、梅曰强、李禹贤诸先生均留下了墨宝。

此次百琴书画展除严格考证历史典籍,将传统五十一式古琴全部复制外,还仿制北京故宫,台湾故宫,汉以来诸多名琴,加上创新形制如孔明琴,嵇康琴,百年牙骨、竹牌、玳瑁镶嵌百纳琴等共计一百张,形制各不相同,可谓“百琴百制无同类”。

为宣传琴学、琴道,反映琴史、琴艺、琴论、琴家、琴斫的文化内涵,将以上内容设计为琴底铭文,我们邀请扬州、成都、香港、福建书画社知名书画家、篆刻家为之题字制印,为百琴书画博览展写诗、作画。名家荟萃精彩纷呈,观赏者在共进古琴文化大餐的同时“以琴论琴觅知音”。

百琴书画博览展在海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香港四报一刊均作报道。据香港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席郭庆忠先生介绍,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审批中国古琴申遗时特地来函,郭庆忠先生提供了“百琴书画博览展”的所有资料,为古琴申遗作了贡献。

三、让古代名琴为奥运增辉

“人文奥运”是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三大理念的核心,“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理想与追求。古琴是人文奥运的最佳载体。经过创意和设计,我们与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于2007年11月在北京《东方博古》收藏品中心隆重举行了“中国古代名琴复制成果展”。我们精心复制了有代表性的二十九张清宫旧藏的古代名琴,喜迎二十九届奥运会并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剪彩仪式。民建中央副主席朱相远、音乐界领导、著名琴家应邀参加开幕式,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和各大网站都进行专题报道。

传世古代名琴,平时深居宫殿温室之中,很难与观众见面,在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举办一个月的名琴展览,让群众和古琴爱好者近距离接触或直接弹奏古琴,加深对琴文化的了解,帮他们树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古代名琴为奥运增辉。

四、给非遗古琴安个家

博物馆是文化传播机构,让观众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文化艺术享受。中国有各种主题博物馆两千多个,但是艺术类主题博物馆较少,钢琴的历史才两百年,厦门鼓浪屿早就建了一个钢琴博物馆。古琴的历史三千多年,在全国却找不到一个古琴博物馆。这一现状与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是不相称的,这与古琴的国宝、国粹、国琴的地位也是很不相称的。在经过多方努力无果的情况下,我们决定与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合作,用借贷资金数百万元在龙凤乐器新厂区建立了一个“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这是国内第一个古琴古筝博物馆。前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题写馆名。

在开馆仪式上,副市长孙永如肯定博物馆的建成“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为扬州文化博览城的建设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内知名琴筝专家来场祝贺并举行了一场琴筝音乐会,祝贺中国的古琴、古筝从此有了一个家。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及各大网站等主流媒体均作报道。

扬州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属于民办博物馆,它率先建成的意义在于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扩大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增加了保护的社会力量。另外,它将私人收藏行为转化为社会服务行为,拓展了公众文化生活的层面。

扬州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还成立了古乐器复制中心,先后为扬州“崔志远纪念馆”、“广陵琴派史料馆”、“无锡中国音乐博物馆”、“厦门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复制出土乐器、传世名琴、文物乐器数十件,还用高端复制手段为“中国古代名琴复制成果展”、二十九届世界音乐大会推出的“华夏琴筝艺术馆”和本次第三届成都国际非遗节推出的“华夏古琴艺术馆”批量复制文物乐器,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生产性保护的重要举措。如能实施转让和拍卖这一全新的流通方式,能使一些人和单位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共同参与对世界非遗的保护、交流与传承,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立足保护立志创新

文化创意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文化创意产业是智慧产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创新和发展。

华夏古琴艺术馆此次推出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黄花梨观赏系列古琴就是一种文化创意。

应北京大观园的邀请,我公司与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于2006年为《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古琴演奏精心策划制作了“金陵十二钗古琴”。该创意来自中央电视台著名编导舒云、中国民族乐器学会副会长毕可炜,由我公司“广陵田氏斫琴坊”承担制作,历经一年完成交付使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琴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精英文化是中国文人风雅文化的精髓,《红楼梦》八十回之前有关琴的描写表现的都是古琴文化元素,而后八十回突然变得非常写实和具体,宝玉、妙玉二人偷听黛玉弹琴并断了琴弦,风华绝代的旷世才女林黛玉永远感动着有情世界的梦中人,要表现十二钗超凡脱俗,给她们每人都设计一张琴,让琴文化诗意般地栖居《红楼梦》审美天地,这虽是文化创意,但这是符合人们的愿望的。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系列观赏古琴有许多创新点:第一,使用了名贵的木材黄花梨,历代制琴从不用硬木做面板。因为突出观赏价值,首次使用,且琴体和弦路不施鹿角霜和大漆保持黄花梨木材的原色,琴面板较薄,以利发音亦可演奏。第二,根据十二钗人物个性,每人设计一种形制、一个琴名,如林黛玉采用嵇康式,王熙凤采用落霞式,琴名是“风花雪月。”每张琴底刻一首诗,如薛宝钗琴底刻“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尝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林黛玉琴底刻诗为:“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琴名和诗词由北京大学书法家何锺题写。第三,每张琴在琴面低头处,用银丝镶嵌工艺嵌了十二钗人物造型,设计者、制作者均为工艺大师。

观赏古琴,可追溯到汉魏时代,陶渊明的“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为观赏古琴找到了理论基础,唐代日本的金银平纹琴也是观赏古琴,清宫旧藏的明代观赏古琴较多,如:错金银纹铜琴、错银纹铜琴、音朗号钟铜琴、天籁铁琴等,这些观赏古琴为琴艺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我们推出的黄花梨金陵十二钗系列观赏古琴是宏伟的历史巨著与博大精深的古琴艺术的联珠,是斫琴艺术继往开来的新的尝试。

六、对非遗既要保护,更要传承

对待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的抢救和保护,我们进行了诸多创意和实践,特别是在运用高端复制手段对传世名琴和出土乐器进行生产性保护方面也作了多年的探索。我们认为保护和抢救不是留住历史,也不是回到过去,最好的保护是传承培训工作。我们创办的扬州华韵音乐艺术培训中心开办了每年一期的少年宫系统古筝师资集训班,共办了二十期,解决了许多少年宫古筝师资紧缺的难题。最近飞泉古琴艺术中心又为古琴艺术的传承开展多种培训,我们公司下属的两个培训机构分别成为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古筝、古琴培训基地。去年,企业被扬州市评定为“扬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企业负责人田步高2007年被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被中国民族器乐学会授予“古筝艺术终生成就奖”,这是地方和上级部门对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进行十年,从世界范围看,日本、韩国、法国和意大利在非遗立法保护方面做得很好。我国将借鉴外国保护经验,开展立法。我们坚信在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对非遗开展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世界非遗古琴艺术将会走向世界。

(田步高,扬州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馆长,中国琴筝斫制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