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琴清英
2662200000010

第10章 古琴眭要——中国古琴需要厘清的一些问题(2)

我们在研究中国古琴文人音乐隶属和她的核心价值取舍须知的时候,不管你的口号和说辞有多么美好,以及你有多大的权威以及强势的公权力,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实践,检验对古琴孰益孰害,还是视其效果,视其对古琴文人音乐的本质隶属和固有的核心价值取舍有无异化和破坏!

理所当然,优美的口号和正向有益的效果必须欢迎和肯定。而优美的口号和反向有害的效果则必须反对、抵制和否定!而后者,则具有极大的迷惑性、欺骗性和破坏性!琴坛不可不防!不可不惕!不可不察!不可不眭!更不可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而不予以揭示、抵制而正本清源!古琴既然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的瑰宝,理当天下为公!

略以具象而言,中国古琴异化或者偏离了文人音乐隶属的本质,异化或者偏离了优秀的核心价值取舍,能到哪里去,会变成什么样子?下面的状况是否应该引起警惕而予以改变?

(1)用比中国首例有谱琴曲晚了约一千多年,大约16世纪才成型的五线谱为断代象征的西乐理论,去框套古琴;或者作曲成符合西乐语言、审美乃至西方民族记忆和价值观之西乐古典主义趣味的中国古琴曲。

(2)用十二音序列、无调性、先锋、前卫等等其他音乐元素,所谓世界时髦和新潮的元素去杂交古琴。

(3)把古琴民族乐器化,用民间音乐的空气混合充进文人音乐的氢气球;甚至将古琴纯乐器化、纯器乐化;只见或者无边夸大古琴的民族乐器乃至中西及世界所有乐器的共性,视古琴只是所有乐器中的一员而别无其他;不见或者有意缩小古琴是古今中外所有乐器中唯一独有中国文人音乐隶属的个性。

(4)古琴教学和传习,形形色色的巨额学费和劣质教学的反差,左右手指法等基本功普遍出现难以纠正的毛病,琴曲演奏中隶属音乐共性的部分,也很成问题,乃至影响文人音乐核心价值取舍的失落与变异。

(5)没有权威性公权力机构,组织有能力的琴家进行中国古琴的文人音乐学科建设。

(6)没有权威性公权力机构,组织有能力琴家进行对中华民族史传三千首琴曲的打谱。

(7)国家对“非遗”的重视和相关政策是英明正确的。但在古琴领域,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界定,尚缺少“真全优”的认知和存在偏差,因而出现了传承人队伍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状况,无疑影响古琴的传承和弘扬。(所谓“真”即得到上代高师、名师之“真”传;所谓“全”,即学“全”者;所谓“优”,即“真”和“全”都达到后的“优”者。)

如此种种,如果无人知晓,少人知晓或视若无睹,或有意而为,或任其蔓延,试想,中国古琴的基因、主脉和主体内中外三个层面的文人音乐隶属和几千年优秀而固有的核心价值取舍,是否行将就木了?

综上所述,中国古琴唯有坚守文人音乐的本质隶属,牢牢把握数千年来固有而优秀的核心价值取舍,才不致在五花八门的各种元素面前迷失自我;才有能力,才有足够的能力保吾根本之优秀去“消化”“其他”而变成自己的基因、主脉和主体,沿着有如《二泉映月》之道在新的历史时期乃至未来书写更大的辉煌!

三、中国古琴学及其学科建设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可简称琴学的中国古琴学博大精深,高古幽远。用今天的治学语言——它跨越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领域,乃至贯穿于这三个领域的数学和哲学层面;按与实践的关系不同,它跨越了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园地。

中国古琴学这些个“跨越”是客观存在而并不夸张的。在下文对她的分类研析中就能清楚地表明。

从另一视角而言,中国古琴学涉猎于音乐、艺术、文化、道德、哲学和科技等诸多层面的感性和理性的高位美之表征;它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儒释道和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园地里绽放;它的示象性缩影《流水》在广袤的宇宙中遨游;而在无垠的时间长河中,她延脉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至新时期的今天,并将像人类所有优秀文化(作品)都具有“跨时性”的特点一样而美于未来!

可以理解,琴学问题,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

对中国古琴学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和恰当而有意义的论述,集琴界之力,看来短时也不能掀开几页。本文抑或是萤光而于皓月,然则萤光也亮,那就让它像古人萤光借读一样,读出以下内容吧!

琴学的范畴,可视为中国古琴本体论的范畴;自然也是其价值取向的根本源泉。兹不揣鄙陋,且窃古今治学要领,将琴学分类如下:

(一) 古琴演奏学

包括古琴的演奏法、教学法、演奏形式及其特点等等。在演奏形式中又可分独奏、琴箫合奏、琴歌弹唱、古琴与其他单件民族乐器齐奏或多件齐奏,乃至恰当的合奏等;在琴歌弹唱中又分自弹自唱、自弹他唱、群弹群唱以及唱法研究等。在独奏中又可分自己修身养性的抚琴、无弦心琴、雅集和公演等。还可以从演奏场合的不同进行效果与功能的探讨,诸如山林、水榭、寺庙、楼台亭阁,乃至音乐厅、剧场等处,各自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走向等等。

总之,古琴演奏学包括有关古琴演奏在纵向和横向的方方面面,内容既丰且深。仅就教学法和演奏法而言,当前就甚为薄弱,如何将传统的几千年薪火相传的口传面授和量化教学有机结合;如何将古琴文人音乐的隶属之深厚文化积淀和符合生理结构与文化价位的基本功训练有机而最佳结合,尚有待广泛深入探讨。例如如何把左右手各种指法的严格规范和高层面而进入化境的法无定法有机交融;如何把传承所有琴谱的左右手指法及其诠释,制作成存见指法大全的工具书,自然也应当包容罕见稀有的古指法考释等等。因而,这一领域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学科化,其工作量和深广度自非一般,自需琴坛齐为努力!

(二) 古琴文化学

包含古琴在音乐、艺术、文化、哲学、琴德以及古诗词咏琴等多领域中单独或相互交叉的相关内容,略示一例,像散落于经史子集等古今书籍中的诸多有关古琴内容的梳理和汇编等等,豹之一斑即如此庞大,全豹自不言而喻。需要特加说明的是,古琴文化学,除了对其内容的一般汇编、梳理乃至系统化表征等等之外,对她在中华文明史中的本位、功能、价值以及当今如何传承和弘扬乃至发展利用等等,尤须深入研究,可以说,一旦去掉古琴高深丰厚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值而非附加值之后,则琴当非琴,将会错落于世间所有乐器之一的普通乐器了!且看唐中六所编《中国乐舞诗·琴卷》,收录了我国历代以来咏琴古诗词和楹联约一千四百四十一首,这应当是当今音乐院校古琴演奏专业之绝佳教材。然则,由于教育的西化和麻木,却使其一直束之高阁,而掩盖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光辉!无须赘述,要建立古琴文化学,没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养和现代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则很难进入该学科的真正殿堂。

(三)古琴作曲和作品分析学

中国古琴的作曲,比西乐系统性作曲理论的产生早了千年以上,这种作曲的方法和价值观,一直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中优秀传统文化乳汁哺育下纯自然地生长,只是无人将其精髓和方法构建成规律性、纲领性、系统性和指导性而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三千首史存琴曲,具有明显的文人音乐特色乃至各个历史时期的印记。可以预见,通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治学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方法论,自然会构建一套独树一帜于世界音乐之林的古琴作曲和作品分析学。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音乐的共性必存论,中国古琴作曲和作品分析学,必然和西乐有一定份额的共性交叉,但也必然存在大量不同于西乐的个性和特征性内容,有待今人,尤其是需要高水平琴家们去挖掘和梳理总结。因而,如用西乐的作曲和作品分析学,来统驭、指导和杂交中国古琴的这一学科建设,是切不可取的。如果那样做,不仅是以偏概全,而且将会毁损中国古琴文人音乐的基因、主脉和主体内中外三个层面,而使其改弦易辙而蜕变为非驴非马的另类!可见古琴作曲和作品分析学的学科建设,其深度、广度和难度乃至意义有多么重大!

(四) 古琴打谱学

史传三千首琴曲,经历了漫长的时空,经历了活化石似的流派和历代琴家薪火传承,但至今能直接演奏的琴曲仅百首左右而已,严格而言,经典的活曲还要少一些。而大约两千九百首琴曲,还休眠式地沉睡在以《琴曲集成》为代表的大约一百五十余部历代琴谱中。犹如待字闺中的美貌才女,非高品郎君而不适;犹如隐遁山林的高人,非贤君明主而不依!换言之,没有相当功力和学养支撑者即使打了谱,也很难使其鲜活而流传琴坛乐界;即使是高档次琴家,也不见得打了n个谱就是n个精品,就有n个高品位的琴曲被复苏而鲜活于世的!这充分说明古琴打谱绝非易事。

而值得忧虑的是,当今琴坛散沙性有所表现,各行其是混淆了百花齐放;自以为是代替了学术真谛。更让人忧虑的是,像上代查阜西先生那样德艺双馨的琴坛领袖人物,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而在对查先生这样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物期盼落空时,秋风还吹来了一丝透骨的凉意,具有权威标牌意义的公权力机构,却没有锐察到如下危机:

那就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中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连同道德层面的高位价值观及方法论,在迅速地衰落和体系性瓦解。因而身处中国音乐领域的文人音乐古琴,就不可避免地遭受着这一层面和前文所述实为错误的欧洲音乐中心论之腹背夹击!

年长的琴家不仅为数不多,而且,其优秀中华传统的文化学养已大不如上代;其他琴家的总体自不待言。不难看出,由年长优秀的琴家对史存两千九百首琴曲打谱,可能会出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尚有”的优势;从现实而言,古琴打谱没有什么人不可入内的禁区,我们热忱殷切地期望,中青年琴家刻苦钻研,在丰富自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琴学知识的基础上,有志于打谱学的学科建设。但可想而知,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很差、而又对西方文化很崇尚的人,由饱受西洋音乐熏陶而对中国传统音乐陌生甚至自以为是的人进行古琴打谱和“创新”,其结果,其质量,其风貌,怎么能和文人音乐搭调?怎么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人文精神?

如果没有权威的公权力机构,组织当今有可能打出精品琴曲的琴家去打谱,那么是否还存在如下期盼:即在不短的若干年以后的又一历史时期,当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传统优秀文化,连同道德层面的高位价值观及方法论、体系性的复苏和复兴时,由那时的琴家——不仅对那时的时代新元素包括西乐都要有相当的把握,而尤有包括文人音乐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和汉学功底双优的琴家去为两千九百首史存琴曲打谱,那么才不至于亏待暂时休眠的两千九百首史存琴谱;才可能启动出优秀琴曲来!

在期盼的同时,吾辈是否不应该忘记古琴打谱学的责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不要疏忽和忘记架构——哪怕是初始的架构,并为之设计和逐渐实施!

愚对琴学提出以下初步分类:

(五) 琴史;

(六) 古琴文献学;

(七) 古琴律吕、调均与旋宫学;

(八)古琴传播学(包含流派的本质等深入研究);

(九) 古琴美学;

(十) 琴器鉴定学(含考古);

(十一)古琴社团概论;

(十二) 斫琴学;

(十三)制弦学。

不难发现,琴学具有上述十三种分属,即十三个子项。其中虽然也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些交叉,例如古琴打谱学必然包括古琴演奏学中的古指法考,也必然包括古琴律吕、调均和旋宫学中的相关知识,但其主体仍然是全方位艺术形象的中国文人音乐塑造和再生,以及文化的时空返照和新的羽化等等,自然不失为一门独立精深而隶属琴学的一个独立子项。

以上分类,或为琴坛学界引玉之砖,而分类只是万里征程之首步。更浩繁、更艰巨、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分类基础上,进行中国古琴学的学科建设。显见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亟待琴坛学界集其大智慧、大能量、长时间方可完成!

道可道,非常道!本文如能引起三五共鸣,如能绵薄贡献于琴坛,吾愿足矣!在如今总的生态情况和琴坛的湖水中,投一枚理想但也可能不完美的天下为公的石子,不知能激起几多涟漪!几多水花!

(王永昌,江苏南通人,著名古琴家,国家级古琴艺术(梅庵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古琴学会顾问和南通古琴研究会会长。琴师于梅庵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徐立荪先生,得徐先生梅庵派古琴和瀛洲古调派琵琶嫡传)